摘要:我国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正在发生着变化,汽车产业作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也会受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既给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汽车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汽车产业;机遇;挑战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概述
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词最早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其含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一种新的工业化战略,也提供了一种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思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对我国工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资源投入低,环境污染少”。当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高污染、高耗能的现象,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严峻的考验。部分地区的水污染、环境污染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第二,科学技术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生产力,在21世纪尤其如此。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发挥了并且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当注重科技的作用,使科学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要注重制度创新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的作用。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制度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稀缺要素,对于后进国家尤其如此。我国如果能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
纵向分析。截至2010年底,我国汽车业的产销量达到了1820万辆,创记录的同时蝉联世界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随着一系列产业规划的出台,我国的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汽车保有量从2001年1802万辆到2010年70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比重从42.8%增加至近73%。
横向分析。截至2010年底,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且我国汽车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的世界汽车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在世界汽车产销量的比例在快速上升,从2001年占世界总产销量5.5%到2010年占世界总销量20%,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我国汽车业面临的挑战
(一)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我国汽车业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目前在我国整个汽车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合资合作的品牌。如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就与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美国福特进行了合资合作。东风汽车集团与法国雷诺、日本日产、台湾裕隆、韩国现代等进行了合资合作。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五十铃开展了合资合作。北汽集团与韩国现代组建了北京现代,与戴-克集团组建了北京吉普。广汽集团与日本本田组建了广州本田,与日本五十铃组建了广州五十铃。另外,江淮集团与韩国现代组建了格尔发重卡,与德国凯斯鲍尔组建了安凯汽车。
而我国的自主品牌如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则尴尬地处于中低端市场,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仍将延续。如何提高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将是我国汽车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国汽车业自主品牌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还是相对较少的,这势必造成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从而严重制约我国汽车业的发展。据报道,美国通用公司每年用于开发新品种的资金就达50亿-60亿美元,这对自主品牌来说是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保持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地位,同时还会使企业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就更难以与世界接轨,走向国际。
我国汽车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科技含量高”逐渐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发展的方向,如果汽车业不能抓住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行的有利时期,积极增加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会错失这一极佳的战略机遇期,从而对我国汽车也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总的来说,我国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占据主流地位,自主发展的只有奇瑞和吉利、比亚迪等企业,从生产规模以及技术上还不能够和主流合资企业相抗衡。虽然我国汽车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出口的单车价格却大大低于进口汽车。
(二)人力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对我国的汽车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高技术人才,这难以适应汽车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尤其难以适应汽车业不断创新的需要,这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科技含量高”显然是难以调和的矛盾。缺乏足够的高技术人才也将极大地抑制汽车企业的创新,使得我国汽车企业在与世界汽车业巨头的较量中占据劣势,据统计我国汽车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大大低于国际汽车业巨头,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高技术人才。
同时,我国人力资源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劳动力的闲置,尤其是大量素质相对不高的劳动力闲置,这又对我国的整个就业形势增加了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劳动力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大批量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汽车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同时本文所指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岗位教育,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简单劳动力能够适应新型汽车生产的需要,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和汽车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产品质量亟待提高,管理亟待加强
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作为汽车业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汽车的质量优劣可能直接影响到驾乘者的安全。没有好的质量作前提,想要开辟出一定的市场份额,无异于痴人说梦。随着锦湖轮胎案的发生,汽车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汽车业发展已经相对完善的今天,汽车业巨头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审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质量就是生命,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一个企业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我国有些汽车企业之所以难以有高的社会认可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的质量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部分产品经常出现小的质量问题,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管理的问题,管理没有及时跟上产量扩展的速度,从而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下降。在这方面,自主品牌尤其应当引以为戒,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在追求产量扩张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真正使汽车业健康地发展。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汽车业带来的机遇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对汽车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同时列出了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等。这些主要任务为我国今后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汽车企业更好地把握政策走向。同时,还给出了推进汽车业振兴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减征乘用车购置税,开展“汽车下乡”,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将极大促进我国汽车业的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关于新能源汽车有明确的规定: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产体系,形成10亿安时(Ah)车用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
这种政策上的支持无疑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在传统汽车产业上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作为新能源汽车,我国汽车业与其他各国的差距相对较小,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以与其他各国一较高下。并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也将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的能源紧张局面,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兼并重组可以为汽车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众多的国际汽车巨头都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纷纷陷入了破产的窘境之中,这正是实现强者兼并的绝好时机。我国汽车企业能否抓住时机,跻身世界汽车业巨头的行列,将是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金融危机过后,各企业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厂房设备等资产也大幅贬值,此时,出售方由于生存压力将降低自己的预期出售价格,此时进行兼并的价格无疑将比金融危机之前少很多。如果能顺利地兼并昔日的汽车业巨头,对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将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可以利用被兼并企业原有的技术进行自身的技术改造,同时还可以利用被兼并企业原有的营销网络拓宽销路,提高销量。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兼并重组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如我国的吉利汽车顺利收购了沃尔沃百分之百的股份,这样的兼并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今后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将会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史可信.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杜蕾.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行业经济中的公路货运业与物流业04-26
低碳产业及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04-26
中国复合肥发展及养分含量的探讨04-26
试析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协调04-26
比较视阈下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及其政府政策激励问题探讨04-26
浅谈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及对策建议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