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地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部分是女性,他选择女性做为主要人物的动因来自时代因素的激荡、宗教思想的融汇和自身情感的体验等三个方面,了解这些动因有助于分析许地山作品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许地山作品 女性形象 宗教
许地山作品的主要人物大部分是女性,而且这些人物形象是很多鲜明的,敏明、惜官、尚洁、麟趾、春桃等一系列踏实坚韧、慈爱清明的女性形象,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鲜血液,她们身上闪动着绚丽的光彩,照得文中的男性形象黯然失色.她们是那么的柔弱,又是那样的顽强;是那么的盲从,又是那样的从容;她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妇女解放之路上划上自己的一笔,但是她们有着自己的哲学,顺从、坚忍、安命等,用无为的方式反抗着生活的种种,在异域的环境中完成自己一生的传奇。那么,许地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创作视角呢?
一、时代因素的激荡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现代社会经历了一次伟大的“人”的发现,比较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人”的发现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的发现”在涵义上略有不同。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的解放的口号主要是针对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而言,其对人的发现主要是对人的本能欲求的张扬。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的发现主要针对封建儒学道教而言。儒学道统实际上并不完全禁欲,它所倡导的中庸节制,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等原则,只是要求人们用礼教去扼制压抑自己的新鲜活泼的喜怒哀乐之情。“人”的发现,给个人以尊重和重视,尤其是女性的解放及男女平等,让处于弱势和受压迫地位的女性逐渐脱离家庭,走入社会,为自己争取更多地独立地位,使女性“撑起半边天”。挖掘人的本身的真性情,在东西方思想的融合和借鉴中完成自己的人物塑造是五四思想在许地山身上的最大的映射。
五四新文化的个性解放的宣扬、女性独立意识的提高、社会上对于男女平等的倡导及对女性的关注使处于时代浪潮中的许地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他善良的天性及平等意识的很早注入,使他更加关注女性的生活特别是下层女性的生活。中国的女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处于被统治、被压抑的地位,“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扣在她们身上、精神上的枷锁,裹小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无不勒得她们喘不过气来。新的思想传到了中国这片土地如久不见阳光的黑暗角落,使人们顿时看到了希望,虽然希望还很小,只能照射中国一小部分,但这足以给人们树立信心,指明方向。许地山虽然成长在传统思想浓郁的书香门弟世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但教育的相对自由、他本人的聪明好学及宽厚仁心使他能够很早就看出了儒家礼教的弊端,并有了平等意识的萌芽,所以五四的新文化思想是催化剂,使思想深处的平等观念得到了展现。
许地山虽然受五四思想的影响,但是与前沿的思想精神又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但是并没有想用激进、反抗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借而在小说中塑造那样的典型,而是塑造坚忍、顺从、坚定等形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关注生活。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宗教思想的融汇
许地山是一位基督教徒,更是一位宗教研究家,对于宗教哲学作过精深的研究,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时所形成,并非个人创造。因而“宗教的需要,是普遍的”。他列举了五条理由,诸如宗教是想解决“人生目的”的问题,宗教能够栽培、节制和完成人类的欲望等等,明确指出:“人生免不了有理想、欲望、病害,故此要向上寻求安康,宗教的感情,于是乎起。可见宗教的本体,是人生普遍的需要。他说:“我信诸教主皆是人间大师,将来各宗教必能各阐真义,互相了解。宗教的仇视,多基于教派的不同,所以现在的急务,在谋诸宗教的沟通。”他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待宗教的,他的创作只是“从教义里拈取一片”,放进一个他自认为合理的人生观(茅盾语),而在现实生活里,他是融各家之长,再经过自己深入的思考构筑理想空间的作品的,借用宗教的教义和人物自身的延长完成了塑造之旅。
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始终忠实地履行着写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但与其他的成员又不同,而是以独特的宗教视角探寻着国民尤其是女性的出路,特别是精神出路。在他的作品中,佛教、基督教、道教、儒教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融汇,贯穿在女性人物的命运轨迹之中,给她们思想的支撑、精神的引导、道路的索求,所以宋益乔评价说,“他谨言慎行,若彬彬儒者;他奉佛唯谨,于佛大有缘法;他深通道家三昧,是道家良弟子;他注籍于基督教,是标准的基督教徒,亦儒、亦佛、亦道、亦基督[1];而哈迎飞认为:许地山的作品是道其心,佛其骨,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表层的题材上,未能深入作品的深层主题。[2]我认为作品中佛教、基督教、道教的思想都比较浓厚,这更能体现出东西方思想精华的深处。我们知道,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的理论方针,信仰理念和行动准则,有些时候甚至是矛盾的,不容的,但许地山却在探寻着它们的融合点,探索着中西文化的交汇轨迹,试图找到一种集百家之长的理想的宗教形式,给人们的思想建立理想的信仰空间。
佛教认为,“三界火宅,烈焰熊熊,六道轮回,苦海无边,只要在生死场中流转,苦难就没有尽头,生命就没有乐土”。“女人底本性像鱼在水里头所走底道路一样不可测度,她们是取巧多智的贼,和她们同在一块儿真理就很难找到。”众所周知,佛教舍弃家庭,力戒女色,讳言人间情爱,要求行者舍弃女人,根绝情欲。佛教对于女子多持鄙薄的态度,但是它并非看轻女人。因为女人底生理和心理在宗教看来是与男子不一样底。男子能够守宗教的规律,如果与女人亲近,他就有把一切的戒律都丢掉底危险。总而言之,在修行上,宗教家不得不呵斥女人。 但佛教底呵斥是先斥女人,然后约束自己。在他看来,佛教徒之弃绝女性,“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舍弃”。但佛教中婆罗门教主张对于个人过结婚的生活男女都是应该的,要丈夫妻子必须相爱才能成就宗教的本性,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佛教对于行者和信者要求不同,就信者而言,宗教还是主张男女过相亲相爱的生活。对于男女信者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要求男人要不贪恋女色,清心寡欲,普渡众生,但要敬女德;对于女人,要守身、专一,行善.
老子以母为形而上之“道”、“天下之始”或“天地之根”,他说:“玄 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即母性,而“玄 者,行而上之 也”,所以,“母性”即“道”(本体、本源),老子所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各个归其根,归根曰静”,“知雄守雌”等均是从母性即道这一根本意义上说的,而老子讲的体道、复命、致虚、守静等等人生之境,也是以母本注意为灵魂的,可以说,母性崇拜的文化情结是老庄哲学的精魂所在。受其影响,中国传统的道教也是母性崇拜色彩极其浓厚的一种宗教,它所勾画的西王母形象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而西王母正是道教中最显赫的主神。道教的文化倾向对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影响极为深远,正如许地山所说“爱亲的特性是中国文化的细胞核”,因为爱亲崇母,所以我们民族的文学作品叙事直贯,有始有终,无论说什么,总有从古到今的倾向;也因为爱亲崇母,所以我们民族安土重迁,眷恋故家,“爱父母的民族的理想生活便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聚族,在这里埋葬,东南西北地跑当然是一种可悲的事了。因为离家,离父母,离国是可悲的,所以能和父母、乡党过活的人是可羡的”。[3]母性崇拜的文化情结是老庄哲学的精魂所在。爱亲的特征是中国文化的细胞核。女性是生命源泉,更是智慧的化身。她们的明慧、温柔、豁达与刚毅常常是超越凡夫俗子走向圣洁的极乐园地的精神导师。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基督教讲究博爱思想,爱你的朋友也爱你的敌人,并为你的敌人祷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要分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基督教在对待女性的观点与佛教不同,耶稣说“看见妇人就动淫念底,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了奸淫了。”同时说,无故休妻的人是有罪的,夫妻要离开父母一起过独立的生活。这些说明了基督教对于女性的相对尊重。许地山14岁入了基督教,1923年出国留学也是在基督教的资助下才得以实现的,并且坚持参加礼拜,即便在香港时也没有间断。他虽然深受佛学的影响,但对基督教文化的偏爱和向往也是很明显的,他采取取其精华的方式,想完成理想宗教的构筑旅途。
“宗教没了解女子,乃是在立教时社会没了解女子所致。我们知道社会也是男子底社会,看轻女子底现象是普遍的,不单是宗教底错处。假使现在有产生新宗教底须要与可能,我敢断定地说它对于女子态度一定不像方才所说底,最少也要当她做与男子一样底人格,与男子平等和同工底人。在事实上许多宗教已经把它们轻看女子改过来了。”[4]这一段话深刻地说明了许地山主张男女平等,希望在宗教的意义上还女子一个公道,给与平等的地位,这也就成了他创作众多出色女性人物的宗教上的原因。
三、自身情感的体验
许地山生活中接触的几个重要的女性都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潜意识中已经有了她们的印记,所以在写作时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落在女性身上,她们善良、热情,充溢着爱与美的韵味,同时她们又处于社会的底层,软弱、顺从、逆来顺受等,看到她们不由得产生很复杂的感情。
颠沛变动的童年生活,儿时其“吃斋祖母”的不幸故事曾震撼过他幼小的心,母亲的每日吃斋念佛及和自己最谈得来的姐姐的不幸婚姻遭际触动了他的思想敏感之弦,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此开始思考着社会人生,探寻个体的出路尤其是手无寸铁并且又不知道反抗的女性的出路。一直以来许地山就对劳苦人民尤其是下层女性很同情,怜悯她们的不幸的遭遇,可是又爱莫能助,只能是记在心里,惦念在心里。他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这一思想在散文《债》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许地山和妻子林月森的感情很好,并且经常谈论佛理、人生等问题,但是不幸的是妻子的早逝,这使许地山的感情陷入一种孤独之中,慢慢长夜只能自己孤独地挺过,他总是怀念妻子,想着妻子的一切,并且觉得生命中不会再有女子闯入自己的生活当中。爱妻的不幸英年早逝震荡了他情感的敏感地带,这直接影响着许地山的关注视角,始终是女子命运的关注者和同情者。“人要懂得怎样爱女人,才能懂得怎样爱智慧,不会爱或拒绝爱女人的,纵使他没有烦恼,也是万灵中最愚蠢的人。”[5]这句话道出了许地山的心声。妻子过世后,他常常在梦中和她相会,“妻子不会做诗,而好念诗,更喜欢听人念诗。记得我们的婚筵散后,她还念了许多古诗给我听。我得罪她的时候,她就罚我做诗或念诗给她听。可惜她死得太快了,许多新作家的好诗,她一首也没听过。”[6]此后他作家十多首诗,基本上都是怀念妻子的,如《七宝池上底乡思》、《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三夜》、《女人我很爱你》等。小说《黄昏后》、《醍醐天女》等,散文《爱流夕涨》、《海角的孤星》等都有妻子的影子,并写到“丧妻的悲哀是极神圣的悲哀”(《海角孤星》)。
1929年与周俟松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思想的成熟和沉淀,社会形势的变动,使他不自觉地把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塑造成了坚强、勇敢的角色,如麟趾、玉官、春桃等,她们大胆的追求,在追求中完成一种生命的书写。许地山本质上是个崇尚女性的人,中国传统女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不幸命运使他感佩和同情。以上论述我们知道了他选择女性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原因。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了许地山创作作品时选择女性是有三方面的动因的,即时代因素的激荡、宗教思想的融汇、自身情感的体验,其中宗教思想的融汇是最重要的原因,宗教思想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做人、做事等方面。大部分的宗教没有给女性应有的地位,许地山在研究宗教和感受生活后塑造了这么多鲜活的女性形象,为的是使社会更加关注女性、关心女性。
参考文献
[1] 宋益乔.追求终极的灵魂——许地山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90页
[2]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02年06月
[3]许地山.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底祖母.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
[4]许地山.宗教妇女观 许地山人生随笔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版)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
[5]许地山.许地山现代经典散文(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
[6]落花生.许地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探析证券公司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若干缺陷04-26
母子公司、总分公司和挂靠体制下的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04-26
煤炭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与审计探讨04-26
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探讨04-26
基于财务公司的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探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