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型会话含义分析

时间:2024-04-26 07:28:5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近年来语码转换在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具体的会话范例,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探讨语码转换现象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研究表明说话者可以通过恰当的中英语码转换,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来表达特定的会话含义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语码转换;会话含义;会话合作原则
  
  一、引言
  
  语码转换现象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的产物,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语码转换近年来受到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上述几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揭示了语码转换的不同方面。有学者将语码转换的研究方向归纳为“功能总结”方向和“理论化”方向两大类。前者指研究者对语码转换的功能进行清单式总结,后者则试图通过建立理论框架来对语码转换的功能和意义进行分析,其目的不仅是发现语码转换的功能,而且还要解释语码转换如何体现这些功能。综观国内外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功能总结方面的成果颇为丰硕,而“理论化”方面则尚嫌不足。笔者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探讨说话人如何通过转换语码来表达预期的会话含义。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会话含义理论与语码转换
  
  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说。会话含义是说话者通过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产生的。Grice认为在会话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交际双方需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的原则和准则〔1〕,这就是所谓“会话合作原则”。Grice 的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下面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即说话者只说交际所需要的信息;不要说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即说话者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即说话要有关联性。
  4.方式准则,即话语要避免晦涩、歧义;说话要简练和有条理。
  Grice又指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很多时候他们会有意违反合作原则,通过会话含义达到交际的意图。Grice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并未涉及通过转换语码来制造会话含义的情形。最先尝试将语码转换同会话含义理论联系起来的是Gumperz,他提出语码转换的语用含义可以在Grice 的会话含义理论中找到理据。Gumperz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通过转换语码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这个例子说的是在一节火车车厢里,父亲对走在前面且边走边左右摇摆的儿子说:
  “Keep straight!Sidha jao (Keep straight)”. 〔2〕
  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来看,父亲的话违背了数量准则,因为他在英语之后又用母语对英语表述的内容做了重述。父亲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儿子听不懂英语,而是因为儿子对他的话置若罔闻,于是才改用印度语,希望通过母语来加强训导的效果。
  Gumperz还提出了情景性语码转换和隐喻性语码转换的概念。前者指那些由于情景的变化而引发的语码转换。后者则是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情景性语码转换和隐喻性语码转换都有可能产生语用暗示或会话含义。尤其是隐喻性语码转换,它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产生了话语自身以外的信息,要求交际对象付出更多的气力来对语码转换所蕴含的会话含义进行推理。
  Gumperz将语码转换同会话含义联系起来的尝试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者的认同。Milroy和 Muyskenn提出谈话者能够通过语码转换来传递特殊的语用信息。〔3〕黄国文也指出,在人们的日常会话里存在许多独特的语码转换情形,这些语码转换可以从会话含义的角度加以分析,其语用意图或为制造神秘气氛,或为缩短人际距离等。〔4〕
  
  三、利用语码转换表达会话含义的途径
  
  根据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会话含义的产生源于说话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有意违反,亦即说话者违反合作原则是一种有意识的言语行为。根据这一原理,说话者如果要表达某种意图而又不便明说,就可以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就语码转换而言,说话者同样可以使之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或关联准则来表达会话含义。本文将摘取日常会话及影视作品中的典型语料来加以阐释。
  (一)违反方式准则表达会话含义
  一般来说,在同一语言社区里,人们通常采用相同的语码进行交际;会话过程中也通常是以某一种语码作为贯穿始终的交际语言。而涉及两种或以上语码的语码转换情形,则打破了常规的单一语码会话方式。因此黄国文指出,人们日常会话里存在的语码转换情形,在实际的交际中通常违反方式准则。〔4〕说话者为了实现预期的交际意图,恰恰可以利用语码转换的各种功能,巧妙地在两种或以上的语码中进行切换。成龙影片《尖峰时刻3》中有一段对白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影片情节如下:
  香港警探Lee和美国警探搭档Carter到巴黎追查杀害韩国大使的凶手,结果被三合会骨干Kenji的手下抓到巴黎一处下水道里。Kenji曾经是Lee幼年时在中国孤儿院的玩伴及好友。限于篇幅,仅摘录对话的一部分如下:
  Kenji:Welcome to Paris, Lee.
  Carter:Lee, you know this clown?
  Kenji:Lee, tell him who I am. Don’t be shy. Introduce him to your “兄弟”。
  Carter:“兄弟”? Your brother?
  Kenji:He doesn’t talk about me much. In fact, he’s spent his whole life trying to forget me. How would it look if HongKong’s great Inspector Lee had a brother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law?
  Lee:You are not my brother any more.
  Kenji同Lee交谈时突然在共用语码英语中插入汉语语码“兄弟”,其语用意图是想通过“兄弟”两个字唤起Lee对儿时的记忆,暗示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友情。Lee的回答没有沿用“兄弟”而仍然使用“brother”则是在同时向Kenji和Carter暗示他将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之后Kenji转而使用日语,同Lee谈起以前在洛杉矶一次追捕行动中Lee曾经私放Kenji的往事。Kenji用Carter一窍不通的日语讲述这段经历,实际上是告诉Lee他不想让Carter知道Lee以前的渎职行为。这符合祝畹瑾所述的促使人们转换语码的三种原因之一,即“不想让在场的其他人知道交谈的内容”。〔5〕后来Kenji发现Lee对他的这种“保护”并不领情,只好又切换回英语继续交谈,不再对Carter有所回避。
  Kenji的两次语码转换行为中,前者是通过句内语码混用来表达会话含义,后者则通过句间语码转换不露声色地向Lee传递了会话含义。与前者相比,后者所表达的会话含义更加含蓄,通常在不便明说或无需明说的情形下发生。
  Myers-Scotton也曾经提供过一个类似的典型实例:有一对兄妹都是Bakukusu 人,哥哥经营着一个批发商店。有一次他的妹妹来买盐,哥哥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语言Lubukusu 向妹妹打招呼,然后又马上转用当地的商用语言斯瓦希里语(Swahili)问妹妹买什么。哥哥的语码转换违反了兄妹之间常规的交流方式,向妹妹传递了特别的会话含义,即提醒妹妹他是在做生意,希望妹妹不要指望从他那里免费得到食盐。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前文已经指出,人们日常会话及各类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众多语码转换情形,大都可以归入违反方式准则的行列。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二)违反质量准则表达会话含义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表达特殊的意图往往故意违反这一准则。违反质量准则的常见方式有夸大其词或说谎,而被夸大的内容或谎言完全可以通过其他语码来表述。试看下面一则对话:
  甲:你还有几篇作业没写完呢?
  乙:哎!Uncountable nouns!
  此例中,乙在用汉语发出感叹之后,转而使用一个语义夸张的英语名词词组作为答语。“uncountable”一词夸大了实际情况,违反了质量准则,却形象地向甲表达了“作业太多、永远做不完”的无奈心情。
  说谎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但说谎并不一定产生会话含义。说谎有真说谎和假说谎之别。真说谎是为了制造假象,蒙骗他人,这种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只会造成误会,并不产生会话含义。假说谎则不但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而且还有意让听话者知道说话者违反了质量准则,这就使得听话者去思索说话者的用意,因此能够产生会话含义。利用其他语码表述假谎言不仅可以产生会话含义,还会起到额外的语用效果。下面是两位英语教师之间的对话:
  甲: 你星期天上午能不能帮我监考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我碰巧有事。
  乙: 要多长时间?
  甲: 从早上八点到十一点半。
  乙: Oh, sorry! I have an appointment that time.
  本段对话中乙显然是听说要监考三个多小时才要找借口拒绝。此时如果用汉语直接拒绝可能会伤及对方颜面,如果用汉语表述谎言又有些羞于启齿,毕竟说谎不是美德。乙巧妙地利用了语码转换的委婉功能,违反了质量准则,表达了会话含义,既达到了间接、委婉拒绝的目的,又缓解了双方的尴尬程度。
  (三)违反数量准则表达会话含义
  语码转换的多种功能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复言的功能,即对刚刚说过的内容用其他语码再重复一遍,这种复言具有突出语义的交际效果。复言功能通过同义转换,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实际上违反了数量准则,因而可能产生会话含义。例如《围城》中有一例:
  “因为他是博士, Ph. D. 。我没有到过美国,所以没听见过他毕业的那个大学,据说很有名, 在纽约,叫什么克莱登大学。”〔6〕
  此语是陆子潇向方鸿渐解释为什么韩学愈的薪水比其他系主任高时说的话。通过附加“Ph. D.”这一英语语码,陆子潇向方鸿渐传达了明里羡慕、暗里不服气,同时又对学校薪金制度不满等多重会话含义。
  (四)违反关联准则表达会话含义
  当交际一方对另一方的问话不想正面作答时,除了沉默之外还可以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策略。这种“言他”的行为同样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完成。例如:
  甲:呵呵,你英语考试怎么又不及格!
  乙:Go to hell!
  乙的回答表面上看与甲的问话不存在关联,但实质上却表达了对甲及其话题的不满。此例虽然违反了会话的关联准则,但却体现了语码转换的委婉和回避功能,减弱了答语的不礼貌程度,实属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巧妙结合。
  
  四、语码转换产生会话含义的理据分析
  
  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语码转换能够产生会话含义提供理据。美国社会语言学家 Myers-Scotton提出的标记模式理论把语码转换看作是说话者协商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一种手段,认为会话交际中语言的选择是社会因素和自身动态考虑相互作用的结果。〔7,8〕该理论将语码转换划分为有标记转换和无标记转换。作出无标记的选择意味着说话者在协商遵循社会规范、维持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现状;作出有标记的选择暗示着说话者在常规化交际中违反无标记选择准则,试图协商一套新的权利与义务均势。本文涉及的为表达会话含义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就属于有标记转换。有标记的语码转换意味着说话人试图偏离和改变所预期的、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种偏离和改变会迫使听话者思索说话人的用意。后来,Myers-Scotton 等人对标记模式理论进行了修正扩充,认为说话者是理性的行为者,特定会话中的语码转换是基于认知基础上的,是说话者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高利益的一种“算计”行为。
  我们也可以从语用学家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中获得依据。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且在不同的意识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他认为人类自然语言具有顺应性。顺应性是指人类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下选择语言,其背后实际隐藏着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和动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为了实现这种目的,语言使用者会使用一定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其中的一种策略。顺应包括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9〕本文所举的以会话含义为目的而进行的语码转换主要体现了顺应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
  无论是社会语言学家还是语用学家都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说话者通过这种策略,产生了话语自身以外的信息,要求交际对象付出更多的气力对之加以推理。会话含义即由此而产生。
  
  五、 结语
  
  利用语码转换表达会话含义是说话者将语码转换的特殊语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同会话合作原则加以巧妙结合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交际手段。迄今为止,从会话含义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的研究还未见系统的理论模式,本文只是在现有语码转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将语码转换同会话含义理论结合起来,探讨通过转换语码来表达会话含义的实施途径,并试着从已有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 P. & J. Morgan〔M〕//Syntax and Semantics 3. NY: Academic Press, 1975.
  〔2〕 GUMPERZ, J.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New York, New Rochelle, Melbourne, and Sydney: CUP, 1982.
  〔3〕 MILROY ,MUYSKEN. One speaker, two languages: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ode-switching〔M〕. New York and Melbourne, 1995:278-279.
  〔4〕 黄国文. 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5〕 祝畹瑾. 社会语言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 钱钟书. 围城〔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 MYERS-SCOTTON, C. Contrasting patterns of code-switching in two communities〔M〕. //In Code-switching: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ed. Heller,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8.
  〔8〕 MYERS-SCOTTON, C. Common and uncommon ground: soci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 in code-switching〔J〕. In Language in Society,1993(22):475-503.
  〔9〕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Sydney,and Auckland:Arnold.199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利润粉饰风险分析04-26

知识经济下完善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对策与措施04-26

资源综合利用获多项增值税政策支持04-26

公司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04-26

浅析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并重性04-26

煤炭企业工程煤的账务处理浅析04-26

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04-26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的发展路径04-2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04-26

浅议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