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文学;主题
摘要: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自己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生态文学书写包括三个主要方向,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可以把握这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人们开始探讨如何维护人类唯一的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的晴雨表,文学敏感而迅速介入到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和质问中,发出自己关切而峻急的声音,作为其始源,早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初期,爱默生、梭罗以及随后的利奥波德等就已经开始反思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写作对大自然造化的颂歌,表现返璞归真的意愿。中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学的起步如同其经济的发展一样略微滞后于发达国家,随着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和市场经济的大规模兴起,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问题随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如“九八抗洪”、“禽流感”、“非典”、“太湖水污染事件”、“洞庭湖鼠患”,“2008年雨雪冰冻自然灾害”的突发而引起社会重视,它世使中国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开始关注生态问题,数年同涌现出一批反映生态问题的作品,同时也诞生了生态批评,如今生态批评已跻身显学之列。2007年秋季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更是特别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方略,这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标志着弥散于学界和民间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正式被主流意识接受,并以文件形式确立为中国发展方针。本文结合散文、小说和诗歌等文体,选择典范性作品,梳理中国当代文坛生态意识的觉醒、创生及其内在理路。
一、“天人”信仰:精神资源及其当下抒写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对人与自然的闸题做过深毓芍。其中最核心的生态思想莫过于“天人合一…了。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有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局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对天、地、人、道的浑然一体的思考,把自然、社会、哲学、精神、人类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为“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史学家司马迁论及他写史目的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意思是说:要成一家之言,必须通晓古今之演变,而要通晓古今之演变,必须探讨天人之关系。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重视,点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这里所渭天人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人和世界)关系的概括。在当今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书写中,“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是优秀的精神资源。
任林举先生大型生态散文《玉米大地》呈现出广袤无垠的泥土和茂密生K的玉米,这是生命最真实厚重的依托。从北国的乡村走向世界的任林举关心着田园的农耕、土壤的芬芳和玉米的气息。玉米、泥土、毛驴、野兔、风雨、杨树、亲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北国大地的存在形式。任林举的作品透露着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大而化之的哲学理念,在这种哲学理念里,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天地精神呼吸吐纳圆融通透。玉米富有生命的灵气,与土地、气候和季节形成了生命的互动,进而又与作者主体发生感应,达到天人混一,互相会意的境界。
任林举写道:“在一些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纷纷躲在自己的蜗居里,守候自己的安宁进人深深的睡眠。而此时的玉米却要在自己的世界里进入狂欢。风不停地吹,玉米的叶片在尽情地挥舞,整个玉米的植株存激情与喜悦中不停地颤栗。雨水流过玉米雄健的花茎,流过它微吐缨络的美丽雌蕊,顺着叶根一直流到深入大地的根系一在大地与天事、大地与植物、植物与植物的狂欢里,水们情地体味着生命的真意。一梦醒来,如泪的露珠挂在玉米的叶片上,仍让人们分辨不出发生过的一切到底包含了多少激情、多少悲欢。到底有多少难忘的体验与记忆珍存在玉米的生命里。”¨在这里,万物都是富有灵性的,玉米和人类的精神世界是相互沟通的。玉米的身上闪烁着生命共有的智慧、性情、感觉和悲喜。他所表现出来的玉米,与海子笔下的麦子一样都是饱含人类气息的植物.它不仅是一种存在于天地之问的自由生长的植物,更是人类赖以活命的粮食。“玉米是骨性的植物,面对这种坚硬的粮食,我经常会怀疑,如果人不吃玉米还会不会直立行走,如果牲畜们不吃玉米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力气。”他笔下的玉米成了北国大地和人民的象征。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麦子,想起海子深情礼赞的平凡而伟大的植物麦子。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第十节中对麦子有这样的评价:“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麦子,这一人世问最平凡也最常见的事物,一经海子诗意地诠释,饱含感情地反复咏唱,从而被赋予了更深远也更伟大的涵义,它象征着整个民族的秉性与传统,也洋溢着属于诗人自己一个人的别样忧伤。同样,作为世世代代赖以为食的玉米,也倾注了任林举的忧伤和甜蜜的诗意,成了一个民族不屈灵魂的意象,成了大地和人民的精神纽带。
中国当代作家接续了中国古代哲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又借鉴了西方生态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出独特的“天人”生态意识,奏出了独特的生态文学乐章。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忧患意识:自然恶化与人性恶化同格
余秋雨在一次讲演中说过:“文学园地就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一块绿色基地,文学作品的水灵灵、毛茸茸的质感是文学的基元性优势。”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对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焦虑忧思,构成一明一暗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共同表达了刘庆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明线以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为经,暗线则以红煤厂村的自然生态恶化为纬,暗线隐于明线之中,草蛇灰线,相互交织,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宋长玉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重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可是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并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将人性的丑恶充分释放出来。这是一个中国式的“于连”的故事,也有人把《红煤》称为中国的《红与黑》。在文本中,伴随着宋长玉的个人命运波澜起伏的是红煤厂村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造战的恶果——自然的恶化和人性的恶化——是同格的:宋长玉是自然生态的破坏者,同时,红煤厂村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反过来导致宋长玉命运的由盛而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自然生态危机向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尖锐的质疑:那种在现代化工业文明中形成的西方生产消费丰义真正合理吗?在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成为同义词的心态下.这问题已经引起深刻的反思。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克服自然生态危机,就必须在经济上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还必须修正物质消费主义的惯性渴求,以营构一种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无愧于人的尊严的生活方式。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海德格尔说过:“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牧人。”应该说,刘庆邦是把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罪过归之于宋长玉等人竭泽而渔式的毁灭性开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经济的发展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借口,这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高度发达,必然导致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和科技神话在创造大量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在与自然危机四伏的关系中,重新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掌握了自然规律的人类,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文明地对待自然。因此,恩格斯同时也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当前,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人类作为自然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一切涉及伦理性的方面构成了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对影响自然生态与生态平衡的重大活动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等。生态伦理的核心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对自然生态的忧思,使刘庆邦的《红煤》在展开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的同时能够放眼具体环境和人的互动关系。人与自然的视角也使这部小说获得了一种大气,一种忧患意识。
三、拯救大地:以“树”为旗与“发展”批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于坚写过、一首短诗:《阳光下的棕榈树》,诗中写棕榈的叶子——“那些绿色的手指”——“在抚摩大理石一样光滑的阳光”,“像朝圣者那样环绕它,靠近它”;紧接着,诗在“我”和棕榈、和阳光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精神联系,并以此结束全诗:“修长的手指希腊式的手指/抚摩我/使我的灵魂像阳光一样上升。”在当今这个钢筋混凝土时代里,无论到哪个城市,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蛛网一般密集的大中小城市之问的高速公路和横空出世的开发区。楼房对大地的覆盖速度远远大于森林和草坪。顺城说,在他的诗中,城市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油汕的牧场和草原。工业化不是现代化进程中唯一的选择,速度和紧迫能取代诗意悠闲.电视目取代了人仰望星空,数字化和网络也同样无法取代人类对蓝天碧水和雁阵鹤群的凝望,依靠电脑合成技术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更不能让人倾听猛虎啸谷的赫赫神威。
张炜在《你的树》中写道:“许多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对于世俗的得失出奇的敏感,而对于自然,对于土地的变化却十分麻木。这就是我们的艺术衰落和让人失望的一个原因。”森林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效益。而现在,在生态学家看来森林最大的效益是其生态效益。“森林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态环境效应和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净化环境、消除噪音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有固体水库的美称,而一旦森林系统遭到破坏,必然造成严重的风蚀和水土流失,大片肥沃的土地便变成不毛之地,造成河流淤塞、水旱灾害,导致生态失衡森林是最大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枢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资本、生产和消费聚集的地方,城市由于聚集而产生了农村无法比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像个变压器,把社会的闲散资金和无序的个人行为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产生新的巨大力量,形成新的效率,创造出新的财富。由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城市的人居环境日益粗鄙化。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原来的树木、绿地、湖泊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的失衡。
张炜在《绿色遥思》一文中表达了与树木在一起时,人类的孤独感和恐惧感被战胜的故事。作者孤身一人在荒僻山间的一所房子里,心里格外惊恐。因为周围坟茔遍布,可是“接下去的一夜我是在野地里挨过的,背靠着一棵杨树。我一点也没有害怕,因为我周围是没有遮拦的坡地和山影,是土壤和一棵棵的树。那一夜我的心飞到了海滩平原上,回忆r我童年生活过的丛林中去。我思念着儿时的伙伴,发现他们和当时当地的灌木浆果混在一起,无法分割。一切都是一样地甘甜可口,是已经失去的昨天的滋昧。当时我流下了泪水。我真想飞回到林子里,去享受一下那里熟悉的夜露。……是那个夜晚我明白了,宽阔的大地让人安怡,而人们手工搭成的东西才装满了恐惧”。这是张炜经过与树木和大地零距离接触得到的启迪,树木是人们值得信赖的朋友。
徐刚在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中,以振聋发聩的声音警醒那些乱砍滥伐者,告诉人们森林对于人类是何其重要。人类的祖先就是来源于大森林之中,人类和森林是休戚相关的,浓密的森林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可是,自私和短视导致的滥砍滥伐正在天天减少森林的面积。砍下的每一棵树都是无辜的,树的不幸和人类的不幸是紧密相联的。“人类有多少灾难,森林就有多少灾难,护卫着人类的森林,它所承受的又往往是人类强加给它们的灾难。自然界的奥秘最终却又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才发现所有的惩罚都是属于人类自己的。”
结语
生态文学是人类借助文字的力量在大地上播撒绿色,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手段。文本内的生态意识,既是对诗意栖居的追寻,也是对生态危机的峻急呼喊与温和的劝诫。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完善对策04-26
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组织形式促进做大做强04-26
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培养探索04-26
注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成果04-26
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整合规范加强04-26
山西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加强文化建设04-26
浅谈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