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批评意识及其构成要素

时间:2024-04-26 07:28:4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意识决定着人类行为。批评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一,文学批评则是诸多批评行为中的一种。文学批评意识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动力,其特殊性在于必须具备审美意识和主体意识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意识将批评主体的阅读行为导向对文学原理的不断思考和追问主体意识则直接影响着批评理论的客观性与深度,将批评与鉴赏区别开来,同时决定着批评的风格与批评理论的独立与完善。
  关键词:意识;批评意识;文学批评;审美;主体
   意识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由于客观物质世界(即意识的对象)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所以意识也有相应的不同形态,譬如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哲学意识、伦理意识、宗教意识、自我意识等等。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两个层面的存在,一个是物质的存在,即我们的肉体、感官的存在,它们总是在自发地寻找着与自身相应的愉快和协调。此外是精神的存在。人有理性,也需要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评行为的存在颇能体现人类精神活动的自觉性。人类行为无一不受某种意识的驱动,批评行为更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一,必须以批评意识作为原动力。比利时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布莱指出,读者面对一部作品,作品所呈露的那种存在虽然不是他的存在,他却把这种存在当作自己的存在一样加以经历和体验。这样,在读者和“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有意识的主体”的作者之间,就通过阅读这种行为产生一种共同的“相毗连的意识”,并因此在读者…边阅读产生一种“惊奇”。“这种感到惊奇的意识就是批评意识。”笔者以为,乔治·布莱所说的“惊奇的意识”,类似中国传统文论中“感”的概念,也就是阅读中最初的触动,这种触动能够表明某种差距或显露某种认同。乔治·布莱的理论充分展示出,文学批评意识是文学批评行为最重要的原动力。
  朱自清先生在评介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时说:“‘文学批评’一语不用说是舶来的。”的确,从“批评”之语的使用情况来看,“批评”一语不见于宋代之前,也没有与“文学”搭配使用的情况。在中国古代,“批评”的实践一直与广义文学的选文编辑相关,“批评”的含义原是指诗文选评,“批”在大部分语境下都是用于断句、标点或标记。
  由于“批”在句读上的运用,“评”就部分地承担了现代意义上对“文学批评”的理解。说它是部分,还因为“评”因为紧随眉批而显得随意,类似注解文字,或是附带在选本选批之后的随意点评,精炼而不严谨。因此,中国占代作为“诗文选评”的“批评”与西方偏于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的“文学批评”(Literit—ureCriticism)有很大的不同。在今天看来,“批评”(Criticism)是批判、评论,是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其中包含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关系。
  总体而言,“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作品以及与此有关的创作现象、阅读鉴赏现象等进行分析、研究和阐释的一种认识活动,它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对文本的理性认识。”文学批评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文学批评意识的构成要素中既有任何批评意识都具备的要素,又有自己独特的要素。
  一、文学批评意识中的审美意识
  “文学是人学”,这是我们今天普遍认可的一个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人情、人性、人道等丰富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文学是人对自我的一种确认与安慰。并且,不管这确认与安慰是希望还是绝望,它总是以人为指归,始终是心灵在场的。一个作家的创作如果不是站在人学的立场,那么通过文本显示出的就不会是人在活着,而是观念在活着。换言之,作家只有把文学创作建立在人的生存意义上,而不是建立在语言、观念等非本原因素上,文学的人学价值才不会迷失和旁落。文学的这一特点也给文学自己带来了特殊的属性——审美性与情感性。“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审美性和情感性。”审美的发生在于爱与美,审美是对美的感受,‘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需要调动主体全部感觉、意识、心理能力和神经功能全身心投入的整体性活动。审美主体在想象中调动人性进入艺术境界中,感受、体验、分享艺术形象,获得精神愉悦。因此,在强调文学的人学内涵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审美之于文学的生成意义。“审美的特性,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及其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正因为审美活动具有这样的特性,文学才得以与科学实践、社会伦理、宗教道德区别开来,体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
  审美不是文学创作的专利,审美同样是文学批评所具有的特性之~。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需要审美,都离不开审美意识的触动,可是审美意识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的表现与作用却有区别。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对现实的反映,“它与其他反映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审美的。……在性质上是属于情感的反映方式而不属于认识的反映方式。”但“文学批评与批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犹如自然科学与它的认识对象之间那样的纯客观的认知关系,亦即不是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反映的内涵要比认识内涵大得多,自从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分为理智、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并相应地认为人有求知、御侮和克制欲望二种能力之后,知、意、情三分说就逐渐为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接受。”很显然,文学创作是以情感为主的反映,而文学批评却是认识的反映,它们有内涵大小的区别以及性质上感性与理性的区别。这使文学创作行为与文学批评行为中的审美意识也有了差异。对创作而言,作家的审美对象始终是涌动在作家心中那些复杂的情感体验,文学创作的审美总是以满足自我愉悦为基础,侧重于人的内心与外界枣物的审美关系,创作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是直接的情感碰撞与需要,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因此文学作品的产生是创作主体情感爆发的产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审美追求常常是潜在的,不自觉的。而文学批评的产生却是阅读的产物。阅读是对创作者主体情感的二次体验,面对作品提供的生机无限又难以捉摸的快感,认识有时纯属多余,有时力不从心,有时反而阻塞或削减了作品的意味。此外,在阅读过程中,作品面临者批评者一系列审美经验的省察,这种省察混合着感情与责任。这说明,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包含着对文学作品的感性体验,又潜藏着理性的审美判断。对于文学批评来说,由于理性经验的介入,其审美意识带有先天的功利性。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意识从最初的惊奇感上升到明确的审美认识,通常已经加入价值的选择和判断。价值判断总是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烙印的,这也是审美观念具有时代发展变化特征的理论依据。
  当然,无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其审美意识的萌生始终是以人性为内在心理基础的,它们的生理动力都是人对身心快感的感知与追求。人类对美的感知与需求程度是取决于人类文明的进化程度的。如果说,所有文学批评著作的发生都源于面对文学相关问题时所萌发的“惊奇的意识”,那么这“惊奇的意识”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就是审美。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促使作家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意识则将批评主体导向对文学原理的不断思考和追问。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文学批评意识中的主体意识
  任何领域的批评行为都是主体意识的产物。“主体意识”是文学批评意识中另一个要素,也是任何批评意识都具备的共同因素。人类文化历史是由不可替代的个人灵性构成的。“人是万物之灵”的认识,是人类作为“类”的主体意识的苏醒;人类从万物中将自己区别开来,是一次智力进化的飞跃。人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最终依赖“人”这一主体来完成。传统文化中儒家大一统的思想教育试图训练出稳定、一致的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是抹煞个人的“主体”而突出“类”的主体。作为无数“灵”中的一个,作为个体差异的“我”的存在是没有地位的。即使不存在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而存在的。
  然而,作为“个体”的我始终是存在的,它终究会通过某种方式展示出来。上一节曾提到,文学创作在性质上属于情感的反映方式,而文学批评则属于认识的反映方式。无论情感与认识,“主体意识”都在创作或批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强烈程度直接关系着文学活动的自觉程度。在文学创作中,主体意识几乎伴随著作品的产生而产生。“我”作为抒情的主体常常在作品中得到重复和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表现在对自我情感的张扬中。凡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主观需要的,主体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置身于情感反映中的创作主体,“与感性对象自始至终保持着直接的依赖关系,它不仅产生于生动的感性直观,而且只有凭借感性对象才能获得生动的表现。”这是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也正符合文学创作作为情感的反映的特性。

  文学批评中的主体,也具有文学创作主体情感反映的某些特点。“批评只有吸取了感情交流的力量才能变成为创造性的批评。”但“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尤其是在批评家解读文本时,他必然要从自己的主体需要和意识出发,从自己已经形成的哲学、文化意识以及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出发,来审视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创作现象,以其能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批评主体的需要来形成自己的批评意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认识反映,是一种更为自觉的理性活动,情感的抒发不是最终的目的,批评主体所依赖的也不是外在的感性对象,而是自身的理论资源。
  主体意识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审美意识无法取代的。首先,主体意识直接影响着批评理论的客观性与深度,将批评与鉴赏区别开来。批评与鉴赏有共同的层面,但毕竟有区别。鉴赏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审美享受,文学批评虽然必须在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甚至免不了会以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作为评价的尺度,但是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却是在一定的文学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对文学诸问题加以理性的阐释,追求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还有结论的理性与客观。“认识既然是为了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所以它所要判断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并以陈述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在认识活动中,为了达到认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必须力图排除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否则,就可能导致片面甚至歪曲的反映,使结论失诸公允。”达到客观必须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自觉的回顾。可不是谁都有勇气或兴趣去对历史上曾经发生,或者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现象进行评判即使有这个兴趣,却未必有这个能力。因此,批评活动中主体意识的萌生未必有文学创作那么理所当然,它不但受到批评资格的限制,还受到理论水平的限制。批评本是一种智力思考,批评的进行就是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它要求批评主体具有抽象与概括的素质。
  其次,主体意识决定着批评的风格与理论独立的可能性。主体意识的基本含义是人对自我作为个体存在特征的认识。主体是批评文本的直接创造者,主体的自我认识直接决定了他的批评风格。其实就文学的话题而言,许多感受和观念古人都作出了表述,但人类的表达欲望却不会就此止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阅读情境与生活体验,虽然想说的话大体上仍是与古人类似的意思,但由于思维起点和语言形式的差异,其内容也具有了风格各异的表述。主体意识强烈的批评者在批评活动中会根据自身的学养萌生个性鲜明的理论追求,这种追求决定着他的批评内容和言说方式,这内容与言说方式也直接关联着他的批评风格。
  对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来说,主体意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认识,还有对自己作为“批评者”身份的认识。不可否认,依赖于主体意识来完成的批评活动从发生之始就是自觉的,但自觉并不代表独立。批评的独立还需要批评主体有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与主体所从事的职业身份意识相关的。身份意识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着批评理论中一系列原则的提出和完善,批评者只有对“批评者”这一身份有自觉的认识,才可能就“批评”本身提出独立的理论。
  “也可以这样说,批评家对自我身份及其所从事的活动的认识越准确,批评家对自我身份所应担负的责任认识越清楚,批评家对自我身份及其所从事的活动与其他文学活动——如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辨析得越明晰,其文学批评的自觉性与独立的程度也就越高。”这就是说,主体意识的自觉程度越高,批评的体系性越强,批评的力度越深,理论个性也越鲜明,批评理论独立的可能性更大。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文学批评的阅读对象是文学,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征。批评之所以成为批评,离不开主体意识的自觉。文学批评的特质正在于它是审美的,又是个人的智力成果。审美意识将文学批评导向对文学之原理的思考和追问,主体意识则将文学批评导向批评理论的独立与完善。因此,审美意识与主体意识是文学批评意识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应重视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定性分析04-26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薪酬模式的局限性04-26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分析04-26

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迈入规范时代 (1)04-26

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相关问题的探讨04-26

浅议财务分析在事业单位效益审计中的运用04-26

审计费用与会计师事务所自选择问题研究04-26

探析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开展碳审计业务的机遇与挑战04-26

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04-26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全过程分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