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弊端和对策

时间:2024-04-26 07:26:1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基础教育的发展体制、教材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民教育 基础教育 综合课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既为加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归根结底,公民教育也就是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的问题,而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中小学校进行公民教育。
  但是,中国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阻力,目前还未能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模式。因此,事实求实地分析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且寻找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公民教育发展的弊端
  
  近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理论界,都已经认识到在中小学进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中国毕竟有着数千年的“臣民教育”传统,真正的公民教育还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1.基础教育发展畸形,公民教育带有明显的形式化倾向
  虽然《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地区教育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还缺乏认识,脑子里“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把“应试”作为衡量中小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尺子。正是在这个尺子的影响下,各个中小学校都片面强调诸如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学科,把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作为“副科”搁置起来,相关课程形同虚设,公民教育自然也就流于形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顺理成章地把提高公民素质的艰巨任务放在学生自己的头上,认为中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具备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法律、政治素质,完全忽略了青少年自觉性差的客观事实,把提高公民素质和强化公民意识的希望寄托在中小学生的自身的道德内省上,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
  2.公民教育混同于道德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倾向于把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从而把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上来,认为教育青少年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是完成了公民教育的任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忽视公民教育的其他方面,片面地用道德教育代替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以及政治教育被严重忽视,这样的混同导致了中国的青少年一代,虽然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却缺乏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法律知识欠缺,没有权利义务意识。
  3.教材内容偏重理论,枯燥无味
  中国的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所用的教材,大多偏重理论,内容枯燥无味。以历史课为例,其教材本应包含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也应该包含有很多色彩鲜明的图画以及历史文化资料,可现行的历史教材主干内容却是史实加结论,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经过了专家严密分析和论证的带有定论性质的历史理论。这些理论的主要特征就是概念化、教条化、抽象化,这些理论对头脑还过于简单的中小学生来讲,无疑是“天书”,他们小小的脑瓜根本理解不了这些高深的理论,历史课也就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公民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公民教育的对策
  
  在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弊端。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有关中小学公民教育工作的探索和研究,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高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教育目标由道德人向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转变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在实践中都把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偏向于培养道道德人。根据桑希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人塑造浅论》一文中的解释,所谓道德人是以追求道德完美为主要价值取向,按照道德法则行事的人。中国的中小学公民教育,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为道德人,试图培养出一个个品格高尚、道德上绝对纯洁的人,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不仅不符合人性,而且在实践中多归于形式,最终陷于虚无境地。在公民教育的目标由道德人向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是既遵守道德规范又:知识渊博、既有政治敏锐性又有经济头脑、既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功底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既与时俱进又脚踏实地、既尊重集体又极具个性、既追求物质利益又具人道主义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各种潜能都最大限度发挥的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具备了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质,是公民教育目标的最终阐释。
  2.课程设置由分科向综合化、系统化转变
  以往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设置采取分科型,通过历史、政治、地理等课程进行。分科型课程设置有其优越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因而也就可以保证国家精英人才的培养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分科型课程设置因其各自独立的内容体系又使得各学科之间严格分开,将本来系统的知识分裂开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必须对分科型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由分科型向综合型课程设置转变。综合型课程设置是针对分科课程的课程划分过于精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缺陷提出来的,它能够摒弃原分科课程设置中陈旧的知识,对其进行更新,并且减少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学科的数量,便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转变,1991年,上海开始在杨浦区10所中学进行《社会》综合课的实验,这无疑标志着我国开设综合课程的趋势正在日益增强。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尚且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无疑会造成中国公民整体素质的偏低和公民意识的弱化,中小学生更是深受其害。政府和教育界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还会有更多的危害出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参考文献:
  [1]桑希君.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人塑造浅论[J].殷都学刊,19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5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族裔身份意识04-26

女性生命意识在苏醒04-26

归宿意识04-26

宗教语境下《春桃》中生命意识的体现04-26

从书写策略看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04-26

论女性反抗意识及对独立自主的追求04-26

试论刘小枫作品中的救赎意识04-26

七跃山鹿驰村反季节高山蔬菜发展道路与模式分析04-26

新疆三地州特色优势林果业产业化模式04-26

中部地区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研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