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唐时期经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4-04-26 07:19:04 5A范文网 浏览: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崇圣尊经是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一切学问,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语言文字学等等都与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描述了汉唐时期经学的建立以及经学对古代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唐经学;崇圣尊经;崇儒立学;经学教育
        一、经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和思想现象。 “经”的原始意义是直线。与它相对的是纬,即横线、旁支。故《左传》说,“经天纬地,天之经,地之纬,民之行”。汉代儒学有经书,又有纬书,纬书是发挥经义的,把经的意思从义理上加以扩展。经字,又有道路的含义,还有常的意思,故用“经”字来形容一种学,是说这门学问、学术所讲的道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与指南、道路的性质,是必须用以作为思想与生活的指导的。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由当时政治、经济上的割据分裂造成的。而社会、政治、经济的统一,必然要求文化和学术的统一。因此,儒术独尊,建立经学,是统一的,也是客观历史要求的反映与表现,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儒学被奉为独尊,是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的。
        汉武帝时期,因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和思想学术领域的各种条件逐渐成熟,武帝开始建构适应封建大一统思想体系,于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同时于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儒学开始被逐渐定于一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人必读的经典儒家经学的独尊地位一旦确立,它就与汉代的现实政治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根本作用在于,以六经和儒学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用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汉唐经学对其教育的影响
        1.汉代经学影响下的教育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代,孔子首开私家讲学之风,他终生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前后受教的弟子达三千之众。因为孔子一生的社会活动主要在教育,儒家的六经据说就是他编订的教科书。自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也都非常重视兴教力学,一方面固然是培养统治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移风化俗的的需要,即所谓教化,教而化之,“天下归心”。所以,教育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政治中也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儒编辑的《礼记?学记》篇中即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又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育居然成了头等重大的事情,所以,“天地君亲师”,“师严道尊”一类尊师重教的说法也就出现了,原来是把教育当成了专制政治的工具。
        汉武帝诏求贤良,今文经学家董仲舒出对策。在其著名的“天人三策”提出了三大建议:兴太学、重选举、独尊儒术。《汉书?董仲舒传》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兴太学的目地在于“养士”,重选举的目的在于“求贤”,而独尊儒术的目的在于统一“养士”与“求贤”的政治标准,这样大一统的政治所需要的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也就源源不断了。
        2.汉代经学教育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建立:经学主要是通过教育(官学或私学)来传授与传播的。元朔五年,汉武帝创立太学(全国最高学府)把朝廷中原有的诸子传记博士全部罢免,专置《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博士,以培养造就通经致世的儒学之士,同时建立选拔官吏的察举制度,让“经明行修”,“孝悌力行”的人仕进为官。
        影响:在太学之外,各郡县的地方学校纷纷建立,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普及全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太学与郡国学校是官学,还有经师自己开办的私学。汉代的私学也相当发达,不亚于官学。官学加上私学,那可真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了。
据班固《东都赋》记载:“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因此,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其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即经学教育,统一的教材就是五经。这也就可以说,汉武帝时就已经确立了中国古代“崇儒立法”的基本格局。
        3.唐代经学教育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建立:唐代的学校教育系统更为完备。唐高祖时初定天下,就“颇好儒臣”,除设立儒学外,又下诏于国子监(当时最高教育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并广求他们的后代赐以爵位与封土。唐太宗时,在中央教育机关国子监下,分设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所全国性的学校,并大征天下儒士为学官。
        影响:唐太宗即位时,尤为“锐意经术”,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礼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二年,罢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又诏以历代经学大师,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戴圣、马融、郑玄、王弼等二十一人配享寺庙。到了唐玄宗时,又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把孔子捧上了帝王之位。不但如此,唐玄宗还亲自注释《孝经》,颁与学官,其崇圣尊经,真可谓是达到了极点。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唐代这种崇儒立学的风气,也影响到了当时的邻国。如日本的学制就大受其影响。不仅如此,朝鲜学校所读的书也是五经之类。甚至还有学生不远万里来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儒家文化也广泛传播到了东南亚各国,在当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儒家文化圈”。
        三、扩展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与科举制度。把经学教育与科举取士的内容进一步的统一了起来。到了五代时期,在官学之外,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书院。书院在宋朝尤为兴盛,出现了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四大书院”。而到了明清两代的学校制度就更为完备系统化,经学教育也更为普及。朱元璋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清人入关后,也继承“崇圣尊经”的汉文化传统,把经学教育列为首要任务。
        四、结语
        “崇儒立学”是历代统治者奉行不渝的文教政策,是中国两千年教育的传统。历代统治者提倡大办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普及经学教育,达到教化万民的政治目的,从而也就为国家培养出了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人才。所以,它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教合一”。然而“政教合一”的传统,使中国历代的教育丧失了独立性,带有极端功利主义的色彩。当然,经学教育也不排斥知识教育,六经和十三经中本来就含有许多天文、地理、人事等许多自然知识与政治、历史、经济、哲学、文学等人文知识,这也都是经学教育的内容。但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却远不能与道德的教育相提并论。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在中国历代,经学教育是本,是历代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知识教育是附,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看重。因此,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学校教育的陈腐,甚至于造成了整个中国的封闭保守,都跟以经取士的科举制度有直接的关系。直到近代戊戌变法维新,科举制度废除,学校教育注重以教授科学技术等专业知识为内容的新式学校才普遍建立起来。自此,才使中国的学校教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左传》              作者:左丘明.
[2]《孟子?尽心上》.
[3]《礼记?学记》        作者:孔丘.
[4]《汉书?董仲舒传》    作者:班固.
[5]《后汉书?马融传》   范晔  编撰.
[6]《东都赋》            作者:班固.
[7]《贞观政要?慎所好》  作者:吴兢.
[8]《经学与中国文化》    作者:谢谦.
[9]《论语译注》          作者:杨伯峻.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冰点,抒写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读《冰点故事》04-26

“春天妈妈”如何由网络走向全媒体04-26

读我们在路上现场短新闻大赛优秀作品04-26

当前食品安全报道存在的问题04-26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历程浅析04-26

略论专业报发行机制创新04-26

对好新闻题材的若干碎片化思考04-26

电视直播的拓展空间04-26

勤追问、写微事、多参与--记者怎样采写社区新闻04-26

传媒新生代,如何叩开职场大门?--新老传媒人关于新闻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