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存亡问题若干探讨

时间:2024-04-26 07:13:3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本次金融危机是全球金融局势经历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动荡时期,在全世界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时,会计上的公允价值竟被卷入这场漩涡之中,金融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是这次危机的罪源之一,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才是目前会计如实反映的确切保障。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64-02
  
  一、公允价值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充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损益直接列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项,说明今后的上市公司业绩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活动控制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说,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还比较谨慎,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这一原则被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公布的会计准则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历时5年多共拟出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34份,终于推出了关于一个计量属性而专门颁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研究推向了高潮,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确立。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一)基本原因
  2008年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是全球金融局势经历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动荡时期。所谓的次贷危机就是银行把贷款贷给贷给信用状况比较差,或者是还款能力比较差的不符合条件的人,由于房地产价格一直在上升,所以银行肯贷款给这些人,如果借款人还不起借款,房子收回来银行卖的价钱可能更高一点,所以银行不用担心资金的亏损。而借款人则认为如果房子价格涨了,把房子卖掉,,或者通过跟银行再融资还能多卖点钱。因此还贷款的人信誉得不到保障,市场出现波动时银行就会出现亏损,但是美国的银行并没有把这些有可能的亏损全部砸在自己手里,而是把它打个包装再卖给投资银行或者基金,那么投资银行的基金通过评级就把它变成了所谓的贷款抵押证券,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同时又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的金融衍生物也就是次贷。然后是保险公司,有些基金投资者为了取得信用保险,就跟保险公司合作,让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而且保险公司自己也买了这些抵押证券。所以,可以看到,当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时候,银行基金保险公司贷款人都是在赚钱的,这时即使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就可以了,不亏还赚,整个链条是没有问题的。而一旦房地产价格下降,利率上涨时借款人就有可能还不起每个月的月付钱,风险就会逐级放大,银行只有把房子收回来作为抵押,银行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很难实现,银行就会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出现资金问题,因此美国8 000多家银行倒闭了,雷曼兄弟的破产对全球股市的影响非常迅速的,然而其带来的影响也开始慢慢扩散开来。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都受到牵连。另外,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风险逐渐增强,所以对冲基金、评级机构和媒体都是看空,抛空,这样危机就更加深化了。
  (二)根本原因
  制度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世界货币的供给仍不受约束,那么世界经济的泡沫化,以及因为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美国采取纵容市场过度创新,而不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做法,即借助于美元的超量发行来保持经济繁荣,而让全世界来承担美元超量发行的成本。而当全球性金融泡沫形成之后,美国有关当局不是从控制风险着手来阻止房地产、金融泡沫的进一步膨胀,而是错误地采用了提升利率做法,其结果必定是导致那些没有偿债能力的当事人陷入破产境地,从而导致泡沫的破灭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两种观点——公允价值是“存”是“亡”
  
  前述此次金融危机产生原因,无论基本原因或是根本原因都没有谈及“公允价值”,然而,公允价值竟被卷入了这场危机之中,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争论焦点。
  金融界人士把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会计界人士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公允价值计量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他们提出,面对金融危机,更应该考虑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四、坚持公允价值
  
  既然公允价值伴随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而产生,当时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危机中却被指责为“落井下石”不免有些委屈。难道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历时5年花费大量精力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只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况且前述阐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无论基本或是根本原因都没有提及公允价值在其中有何作为,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做表面功夫——尽快熄灭这场金融危机之火就要废弃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只是治标而未治本。
  会计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反映”,会计界捍卫真实、公允的道德价值,虽然道德的未必就是有价值的。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账面财富会大幅度缩水,金融机构甚至可能因此破产。对金融机构现有的股东、管理者、员工以及部分债权人而言,这未必就是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其真实反映了金融机构的实际财富状况,有利于社会潜在投资者在与这些金融机构的交易中免受欺诈,对潜在投资者是有利的。从短期来看,“告诉真相”可能有“催化”危机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稳定;从长期来看,“告诉真相”滤干了泡沫,可能有利于经济稳定。当然对于选取不同的对象,其经济价值是相对的。这可能产生两种情况:有道德价值同时有经济价值、有道德价值无经济价值。如果背离会计遵循的基本功能,即撇开道德价值不按公允价值计量,只注重经济价值,则金融机构账面财富缩水较小,这对金融机构现有的股东、管理者、员工和一些债权人可能是有利的。金融机构可能避免公司破产,并可以继续凭借账面财务信用,去市场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但这对潜在投资者或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手而言,却通常是不利的。他们的财富可能因为金融机构的财务信用欺诈而面临风险,甚至被掠夺。
  
  五、应对措施
  
  (一)选择实行经济危机会计
  传统会计主要是微观角度的会计,强调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功能。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通常使用的是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这其中是没有会计工具的。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界人士主张终止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是从宏观层面将会计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这对会计界人士是一种提醒:会计或许可以成为宏观层面上的经济调控工具。正如在通货膨胀环境下,需要一种通货膨胀会计一样,经济危机环境下,或许也需要一种经济危机会计。这是一种新提法,也许可以向这个趋势发展,以平息各界人士的争论,至于经济危机会计的具体体系,通过新的立法加以肯定。
  (二)我国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国新会计准则价值中公允价值定义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且定义中公平交易、交易双方的界定含糊,没有明确交易事态,交易价格具体指买入价格还是脱手价格缺乏指南,对交易对象界定有缺失,对资产和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也没有体现。
  我国会计准则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尽量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距离。否则一旦公允价值准则有所变动,或任一会计准则有所变动都会影响到我国的会计水平,我国的会计界人士又将措手不及。
  (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做表面文章
  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一上任就面临着经济危机的棘手问题,对此他也作出回应,会在短期内出台一套经济刺激计划。我国为了拉动内需,也出台了减税降率等措施,这都是面对危机的理性措施。然而,取消公允价值,无非是短期内做表面文章,抬高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做短暂的心理安慰,而未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如此一来,怎样杜绝这种状况再次发生呢?到那时又能采取什么措施呢?还是又要废弃哪种会计准则来保证与当时的状况相适宜呢?
  (四)优化我国金融体系
  从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我们要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加强政府的金融监控,优化金融环境建设。信用缺失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当在社会信用建设中起到引导作用,制定规范的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披露和使用制度,鼓励成立专门从事信用信息处理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力度,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体系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机遇,发展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与国际接轨,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巴瑞·易臣格瑞.迈向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思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闾海琪.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J].中国统计,2008,(5).
  [3]宋希亮.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5,(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5]吕丽.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对策[J].会计实务,2006,(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关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04-26

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04-26

浅谈古典经济学对人口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04-26

浅谈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辨析04-26

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对当前铁04-26

试析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04-26

简析劳动价值论争论中需要认清的三大新问题04-26

论析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认定04-26

浅谈岗位价值论04-26

论析建立生态价值论 丰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