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4-04-26 07:12:36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或将撼动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面临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滞后,金融资源聚集度不高,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及高端金融人才缺乏的挑战。为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吸引和培养全球性的高端金融人才。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中心;机遇;挑战

  一、引言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和伦敦的地位已经撼动,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或将随之改变。这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而言,机遇要大于挑战,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中的地位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化“危”为“机”是中国政府迫在眉睫的大事。为此,国务院也审时度势地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首次提出了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及“在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节点要求。这对上海成功地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与挑战
  根据伦敦金融城2010年3月公布的对全球75个金融中心进行的最新调查,伦敦与纽约首次并列全球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香港紧追在后,中国大陆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是深圳(第九位),上海排名第十一位,北京则比去年大幅上升八位,排名第十五位,中国台北市排名第二十一位。而在2010年7月发布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中,上海的综合排名名列全球第八位,其中,在成长性单项排名中居世界各国之首,但有的指标排名二十位之后,这将上海的“短板”暴露无遗。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上海的“硬指标”在不断完善,但上海金融中心在“软环境”方面与排名靠前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滞后
  目前,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全球级别的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的输出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就谈不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人民币要得到市场的接受还取决于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同时,也只有中国从出口大国实现向进口大国的转变,人民币才能流向其他国家。然而,虽然当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并且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况且短期内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
  (二)金融资源聚集度不高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几个必要条件:即至少是200家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所在地;银行海外贷款至少要达到200亿美元;跨国银行间资产和负债达到1 000亿美元;至少有200家外资非银行中介机构(包括代办处);日外汇营业额至少达到100亿美元。从上海的情况看,到2008年底,共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但上海并不是大多数外资金融机构的总部;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其中,上证所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元,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 983亿元。可见,上海大多数指标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中国几家最大的金融机构总部大多不在上海,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偏低。金融机构跨地区的业务活动及金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金融资源难以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合理配置。这些都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大障碍。
  (三)各种制度还不完善
  一般来说,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产权制度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制度保障。为了保护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证金融交易的安全可靠,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各种制度必须做到透明和公平。而中国由于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较晚,开放的水平也较低,目前还对资本流动进行严格的管制,人民币也不能自由兑换,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律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法制透明度不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都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障碍。
  (四)高端金融人才匮乏
  金融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准。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集聚了20万左右的金融人才,但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从数量上看,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在上海只有1%。比如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是35万人,而上海目前只有20万人不到。据悉,其中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还不到伦敦的1/4。从质量上看,上海在网络金融、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宏观金融分析等方面人才,以及法律、咨询评估、市场化经营、交易中介、国际会计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紧缺,而且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特别是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银行家、金融家等高端人才更是奇缺。究其原因,一是国内没有建立起一套良好的金融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这种体制不适合外来人才,也不利于上海集聚国际金融人才;二是国内的金融产品相对缺乏,缺少高级金融人才发挥的空间;三是国内的高税率环境不利于促进交易及企业的发展,也不能留住金融人才。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三、对策建议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金融危机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并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该国的对外贸易及国际资本的流动,它是一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综观世界各国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本币国际化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由于中国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实力极不匹配,这必然会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因此,一方面,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增强人民币的影响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要把握后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和中央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特殊作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进一步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
  同样,一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也就是国内外金融资源在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集聚的过程。也正是由于金融资源的高度集中,为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了一个资金交易的平台,从而吸引众多的参与者,并使该区域逐步由金融产品的集中交易地和资金的集散地最终演变为金融中心。根据世界各国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经验,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把集聚金融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金融业和对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从而为聚集国内外金融资源创造条件。
  (三)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
  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产权和金融制度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保障。它对提高各种金融交易的效率,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性,维护金融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各种交易公开和透明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金融开放的时间不长,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并严格管制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同时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高,法制不够透明,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因此,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使之与国际接轨,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
  (四)吸引和培养全球性的高端金融人才
  高端金融人才的匮乏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一个明显的“短板”。而拥有高端金融人才的数量恰恰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准。虽然,上海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聚集了大量的金融人才,但高端金融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与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为此,我们要加大国内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尽快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端金融人才队伍;完善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为国际金融人才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完善金融人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吸引国际金融人才集聚上海,并完善相应的引人、用人及留人机制,想方设法留住金融人才,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罗素梅.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56-60.
  [2]贺锳,华蓉晖.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为——以纽约、伦敦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8,(2):60-66.
  [3]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J].世界经济,2003,(8):15-21.
  [4]吴念鲁,杨海平.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8,(8):166-176.
  [5]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与约束条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70-7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OFDM-第四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综述04-26

光纤通信在华北油田电网的应用研究04-26

延时技术在播出中的实用方案及设备功能解析04-26

关于对我国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04-26

3G技术应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04-26

当前煤矿通讯技术研究04-26

大规模IP网络中基于SNMP的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分析04-26

移动在线计费建设方案探讨04-26

小议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发展趋势预测04-26

浅论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