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
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我们认为,对于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能力的要求是新课标有别于旧课标的一个重大改革,突破了以往强调学科为本的理念,强调了以学习者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强调了学习者认知特点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涉及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因素。新课标发布后,高中英语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输入大于文化的输入,课堂知识的输入大于课外知识的输入,理论分析大于具体感悟,对语言能力的重视大于对交际能力的重视等。
本文以语境认知理论对《新课标》的语言知识目标进行了重新解读,说明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在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③》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高中阶段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语境认知与《新课标》语言知识目标解读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语言的传递和接受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英语教学界对掌握英语有三方面的标准: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交际策略。这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与语境认知能力,才能懂得如何联系语境去准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话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并根据不同的社交语境需要,恰当地使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
2.1 语境认知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境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统一。系统功能学派的Halliday把语境抽象定义为:场(field)、旨(tenor)和式(mode);Brown & Yule区分了物质语境和文本语境;胡壮麟将语境分为语言、情景和文化三类;Sperber & Wilson从认知出发,认为语境用于说明某语段的一组前提(除该语段产生时的前提),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语境,包括物质环境中可感知的信息、记忆中可提取的信息,以及从记忆中可推导的信息;魏屹东认为认知是理解语境的核心,语境可分为文本语境(语言语境)、境遇语境(实践语境)、认知语境。语言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人类特有的一种宽泛的交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人们自然会形成一种认知语境。以上观点构成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个交流的事件或情景就是一个语境,这个语境不同于人们所参与的其他事件,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形成认知。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在这样的语境中,行为者把自我表征为语言的参与者,当下的言语与行动形成了当下的认识及判断,认知的范畴包括了我们所知道的交流状况和语境结构的、心理的相互作用。语境认知的过程为:叙述事件(言语的和行动的)→语境影响→内心体验→认知形成。
2.2《新课标》语言知识目标解读
我们认为语境认知包括两个方面的认知:一是语言语境认知;二是言语外语境的认知。
表1:语言知识目标(七级)
语言语境认知主要涉及有关语音、词汇与语法的相关内容。语音的语言知识目标特指交际过程中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的语调、语气、语速、重音语气等语音因素,即语音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即使是同一个词、同一个词组、甚至同一句话语都会让不同的交际者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或联想。词汇的语言知识目标与词汇语境密切相关,语法的语言知识目标强调了常用表达方式的掌握与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根据特定目的组织信息,表达了形式与功能的匹配。
言语外语境的认知包含对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相互知识的认知。情景语境指语言交际的外部环境,包括某一次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关系等等。这与表1中有关功能的内容相符;文化语境的认知就是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等的知晓,主要涉及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与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与相互知识的认知一起建立了与交际对方相近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文化图示,并使之内在化、认知化,从而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内容,使交际得以顺畅和深入地进行,这点反映了表1中有关话题的内容。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中阶段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是建立在语境认知基础上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但需要关注课程内容的语言语境,也需要将言语外语境的认知贯穿至整个过程中。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对于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做出了明确的解答: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际时,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笔者对此的理解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3.1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二者是相辅相通的。没有交际就难以形成文化,而文化就是在交际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符号学家因此把二者的关系概括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交际”在英语中可以有两种表述:一是social intercourse,强调它的“社会性”(social);一是communication,突出它的“交际性”。而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是“共同”(common)的意思。因此“交际”这一概念与“社会共同”、“社会共享”密切相关,“社会共同”与“社会共享”是交际的前提。事实表明,同一文化的人们在行为规范方面具有共性,交际双方共享某一文化规范;而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主流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要求双方互相理解或遵循彼此的文化。
正常交际中人们惯常的交际行为是无意识的,或意识性很弱;然而在陌生环境中,人们的交际行为有时会是有意识的,或自觉的。这意味着在与文化背景相似的人交际和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际时,交际行为是有所差异的。前者往往是无意识的,后者往往是有意识的,至少两者之间在意识程度上有所区别。这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或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无意识行为可能与对方的文化相悖,一旦这样的无意识行为被对方察觉,会被赋予消极意义。例如,1980年初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飞抵伊朗协助解决美国人质问题,伊朗媒体播放了他抵达德黑兰时发表的讲话:“我来这里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寻求某种妥协的”,这一讲话立即使他的努力遭到了严重的挫败,原因是“中间人”(mediator)一词在伊朗文化中是“爱管闲事的人”,即未被邀请的参与者。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心理活动。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如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以及书面语等符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对从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并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文化背景,涉及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2)交际情景,涉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以及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及话题等;(3)代码系统,主要指对接受的信息赋予意义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过滤”机制。由于众多变量的存在,编码人传递信息和解码人所获取的意义之间永远是有距离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差异更大。例如,“龙”在中国是吉祥的神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也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罗马神话中“龙”却是像鳄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够“喷烟吐雾”的四足凶残怪物;《圣经》上也说“龙”是罪恶的象征。因此,西方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曾经困惑不解。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承这样一个原则: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文化和社会行为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解码的过程,路径是从有意识交际行为向无意识交际行为的移动。
3.2教学设计的思路
根据语境认知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高中阶段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动态系统,必须具备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信息论认为,一个信息传播系统的构成,必须有信息的输入(X)和输出(Y)以及处于共同的变换(R)。
其中,变换(R)是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我们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③》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教学设计思路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信息选择过程。
信息输入(X)是编码的结果,是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支撑下语码的编辑过程,伴随着许多交际个体的非语言信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说,信息就是一个由语码、非语言信息及交际环境信息整合而成的综合体,其中渗透了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密码。在Unit 1中,语篇涉及的节日根据类型不同共分为4类、11个名称,遍布6个国家与地区。受到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教师几乎不可能对所有节日的文化背景和交际情景进行详细的讲述,因此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节日来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交流的需要与愿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选择了美国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与中国的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作为比较对象,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原因有二:
(1) 节日时间的原因。感恩节在每年的11月22—28日之间,是11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8月15日,都是属于收获季节的节日(harvest festivals),都接近该单元的教学时间,学生对此在心理上有较强的认同与期待。
(2) 节日内容的原因。这两个节日都是两个国家的法定假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都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五月花”事件与《周礼》“祭月”),有特定的庆祝食物(南瓜馅饼与月饼),非语言信息与交际环境相似。
阶段二:信息通道建设过程
通道是把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物质媒介,通过听觉和视觉途径传递信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语料收集,选取一些书面与影音材料,加强对学生在听觉与视觉上的刺激。例如,在讲述复活节与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选取了感恩节期间在梅西百货前举行的游行庆祝活动的视频;在描述中秋节时选用了China Daily(中国日报)的阅读材料与影音材料。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学生对语言语境的认知,特别是熟悉了与节日相关的语音语境及词汇语境,同时激活了部分言语外语境的认知。
阶段三:信息解码过程
解码指信息接受者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意义的过程。解码是一种对信息加工的心理活动,通过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源行为就被赋予了意义。因为涉及接受者个体的心理活动,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例如,在讲授Unit 1几组情态动词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准备了多组语料,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体会各个情态动词的不同用法。从跨文化交际来看,由于双方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因此在解码过程中必然会进行“文化过滤”,即通过自身的文化代码系统来解释所接受的信息,若对对方的文化符号不熟悉或不理解,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就在所难免。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及时布置练习与纠误来尽量避免“文化过滤”的现象发生。
阶段四:信息反馈过程
反馈行为表现为对陈述的评价,对疑问的应答,以及对要求的表态等。如果信息接受者采取的行为符合或接近信息传播者的预期,那么交际是成功的,反之是无效的。从跨文化交际来看,信息接受者的反馈与信息传播者的预期是否接近,取决于双方对彼此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的熟悉程度和语用策略的运用能力。在现实教学中,笔者根据Unit 1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课后设计了学习内容:Let me introduce the most _______ festival in the world。这个半开放的命题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中节日信息采集的积极性。每个小组完成一个节日的信息采集工作,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理解,完成200-300字的语篇介绍。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小组的成员,他们完成的语篇内容依然五花八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信息接受者会根据各自不同的语境认知成为另一种文化圈的交际主体。
四、结语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语言学专家也正在对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有关认知的研究。《新课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强调了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交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所以,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对于高中英语教师而言,要不断学习英美文化知识,注意信息的积累,研究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语境认知的异同,关注学生言语外语境认知能力的提高。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04-26
投资开放式基金的技巧04-26
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研究04-26
从投资者效用角度分析创建交易系统的必要性04-26
我国资本市场损害中小投资者的若干现象04-26
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04-26
浅析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自我保护04-26
机构投资者对关联担保抑制效应的实证研究04-26
中小证券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透视及策略选择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