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盈余管理将损害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的秩序(魏明海,2000)。内部控制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企业经营业绩、风险防范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合理保证,因此,内部控制必然会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内部控制被认为是识别和防范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因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Wahlen,1999)。盈余管理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私有利益,其出发点是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特殊群体的利益,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欺诈行为(Brown,1999)或不道德行为(Goel and Thakor,2003),严重威胁着财务报告质量和投资者保护。盈余管理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委托代理冲突
现代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身份的截然分离,所有者为企业提供资本并且承担了财务风险;而职业经理人为企业提供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队力资本)并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但是公司的经营者却并不能保证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来行事,他们常常会追求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便导致了委托代理冲突。根据“委托经济责任”理论,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衡量经营者的业绩,解除经营者的委托经济责任。为了激励和督促管理人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建立起了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和考核机制,也都是建立在利润目标考核上。因此,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直接执行和参与的管理人员,出于利益的驱使,必然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及信息上的优势,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不违反会计原则的范围内,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直接干预盈余信息的生成,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冲突还表现为上市公司对流通股股东利益的漠视和侵占。中国资本市场中特有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结构性缺陷,使得内部人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关注点发生分歧,上市公司大股东普遍只是把公司上市当作一个融资、圈钱的机会,通过盈余管理,粉饰业绩把公司包装上市,实现融资、圈钱的目的之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往往会一落千丈,导致流通股股东的投资遭受损失,或者上市公司通过安排关联方交易等途径向大股东输送利益,即所谓的隧道效应,侵占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公司管理结构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者全面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成为企业的真正控制者,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所有者不可能完全观察和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因而管理者会拥有所有者人所不知道的有关企业经营运作的内部信息。而作为企业实际所有者的股东(委托人),反而处于信息上的劣势。尤其是我国现有的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着实际“所有者缺位”,企业管理层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机构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只能依靠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表及其他规定应披露的信息,而对公司内部实际的盈利状况及经营状况,证券监管机构很难得到完全的了解: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委托人、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虚假信息,隐瞒其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以期获得私利;操纵企业会计,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达到侵吞企业财物、掩盖非法经营、粉饰经营业绩等目的。
由此可见,委托代理冲突是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源所在,而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生存的土壤。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人员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权责划分、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等。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即使设立良好的内控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再如,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通病。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对管理层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内部人控制”严重。“内部人控制”加重了委托代理冲突,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财务信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抑制盈余管理的关键所在。
(二)风险评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通常企业的管理者关注的是与企业“公允表达”的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风险、5个财务报表认定等,确认和分析与目标的实现相关的风险,并且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控制措施以使企业员工了解这些风险。企业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意识,内部控制制定的定位不准确,其运行肯定不好,内部控制运行不好,就会给盈余管理留下空间。
(三)控制活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有效的控制活动分为5类:充分的职责分离、交易和活动的适当授权、充分的凭证和记录控制、对资产和记录的实物控制、对业绩的独立核查。由于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即使依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并且依据合法合规的会计方法处理,也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报告,从而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企业必须制定关于财务报告信息生成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并严格执行。对财务报告生成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从而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四)信息沟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信息与沟通是整个内部控制的生命线,为管理层监督各项活动和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提供了保证。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明确地将相关职责分配给执行特定控制程序的员工。每一个与此有关的员工都应清楚是如何进行控制的,以及他们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担任何种角色和责任,加强了会计报表的各个认定的可靠性。信息沟通强调会计信息的流动性,并为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了平台。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相互沟通的话,在某些环节会造成疏忽或不知情,这样就会增加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信息沟通是抑制盈余管理的基本要素。
(五)监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均需要恰当且不可缺少的监督,以使内部控制程序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对财务信息的监控是以监事会和内部审计的监控为主的监控体系。监事会是公司中专门从事监督的机构,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其损害公司的利益。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职责在于就控制系统的风险和操作情况向管理层提供独立保证并帮助管理层有效地履行责任。因此,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抑制盈余管理的重要保证因素。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构普遍人员缺乏,加之专业知识缺乏,业务不规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监督只流于形式,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效设置内部控制在发挥降低委托代理冲突作用的同时,必然也会压缩代理人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我国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抑制盈余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现状及前景分析04-26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04-26
金融风暴后再论公允价值——困境与出路04-26
企业社区服务系统改革与发展模式探讨04-26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战略联盟业务流程刻画04-26
浅析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04-26
建立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04-26
浅谈我国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4-26
大型控股集团公司财务规划与财务战略管理框架体系构建04-26
论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制约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