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题依据: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可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中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快速消费品(FMCG,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此行业主要指食品、个人卫生用品、烟草及酒类和饮料。之所以被称为快速,是因为它们首先是日常用品,此类产品依靠消费者高频次和重复的使用与消耗、通过规模的市场来获得利润和价值的实现。快速消费品与其它类型消费品相比,购买决策和购买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别。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购买产品,即兴的采购决策,对周围众多人的建议不敏感,取决于个人偏好、产品的外观/包装、广告促销、价格、销售点等对销售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这些特点,使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需要拥有大批销售人员并进行大量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最终的购买行为。
对于以快速消费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中,销售费用在企业期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在企业利润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销售费用中,商品促销费用又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对于销售费用盲目投入,不计成本,片面追求销售额或销售量,或者对促销费用的核算和控制如果不够完善,出现内部人员暗箱操作、灰色收入、挪用促销费用款等违法乱纪现象,都将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目前,随着快速消费品行业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如何利用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成为快销行业的销售工作重点,但是如何计算和控制此类销售行为所产生的费用,还没有统一的方法。本文将根据笔者在此行业工作中的经验,结合财务会计相关概念,探讨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对此类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的方法。
2. 内容及方案:
2.1 快速消费品行业促销费用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的意义。
由于快速消费品有其独特的属性,因此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产品促销费用来保证市场占有率,获得满意的销售额。对于快速消费品企业而言,在利润表中列示的销售费用中有近60%为产品促销费用。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市场促销费用的过分投入,导致企业虽然拥有很高的销售额,但是最终在企业利润上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如何从对企业中该项费用的合理核算和有效控制成为此行业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1、促销费用产生的原因
对于快速消费品,由于产品存在普遍的同质化现象,虽然消费者认可品牌,但没有绝对的品牌忠诚度,消费者容易在同类产品中转换不同的品牌。企业如果要打动和拉近这些感性且精明的消费者的话,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投入营销费用对消费者进行“推”、“拉”,现在越来越多的快消品企业在营销费用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从宝洁公司从2005年到2007年连续三年竞得央视“广告标王”就可略见一斑。由于营销费用涉及的产品多,费用类型多,渠道多,区域广,管理比较复杂。
2、研究意义
由于快速消费品与其它类型消费品相比不同,购买决策和购买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别。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购买产品,即兴的采购决策,对周围众多人的建议不敏感,取决于个人偏好、产品的外观/包装、广告促销、价格、销售点等对销售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这些特点,使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需要拥有大批销售人员并进行大量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最终的购买行为。所以鉴于此,如何合理的做好快速消费品行业商品促销费用的核算和控制对企业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
2.2 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对此类费用核算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2.1 成本太高导致促销活动无法执行。
快速消费品行业内,商家热衷于打价格战,将风险和成本转嫁给厂家,令厂家叫苦不迭。由于处于卖方经济时代,商家往往在较量中占据优势,如一些商家规定给进场销售的商品规定销售量,如果年终不能完成,往往会扣除相当高的销售款作为“处罚”,平时的降价促销也要厂家“买单”,明知是“不平等条约”,厂家往往硬着头皮也要签。福建富贵鸟鞋业公司一位负责人诉苦说,商家“满百送”等促销活动五花八门,最近一家商场甚至要厂家“买40送50”,由于大部分促销费用都转嫁给厂家,令厂家对产品定价十分头疼,因为不能仅凭成本等定价,还要考虑到各个地方商业竞争环境和促销等方式。商家之间相互的太高成本,使得促销活动变质,这样不利于促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2.2 赠品的利用率不高导致产品销售成本过高。
很多中小企业在核算赠品的成本时比较简单,只是将产品成本加上赠品成本,如果还有一定利润空间就认为可行,其实赠品的隐性成本没有计算清楚。赠品与产品如何组合在一起,如何包装,如何运输、保管等问题上都有更多的成本支出,等到将计划变为现实活动时就发现促销成本远远高于预定的最高限额,不得不重新更改方案或者将买赠条件提高,由此活动不能按照预定计划执行。 有一家日化公司为“买一赠一”活动开发赠品,光赠品成本就占到产品零售价的20%,这样为产品推广预留的费用就全部花在了赠品上,为了执行该促销活动仍然需要支付卖场活动DM费、堆码费等费用,最后整个活动只有改成买二赠一来缓解成本压力,买二赠一提高了赠送的门槛,活动效果就与先前计划的不能吻合了。
企业不是为了卖赠品而开发赠品,而是希望通过赠品的刺激销售更多的产品。在没有适当的赠品控制制度的时候,销售人员会认为如果送一个赠品消费者不买,那我就送两个,反正赠品是“不要钱”的(其实不是自己的钱),只要保证销售业绩提升(销售业绩是与自己收入相关的)。可是对于企业来说赠品本身就是一种成本,如果单一产品搭赠的赠品超过计划数量必然导致成本超出预算,因此销售成本一再提升,吞噬了企业应得利益。
2.2.3 促销成本失控导致利润率失控。
赠品的成本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没有成本的观念,赠品的开发将不切实际,或者有可能赠品很成功,然而投入却没有相应的产出。首先应该把赠品当作产品一样仔细核算,在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的前提下确定赠品成本价格区间(单一赠品价格或是赠品总体支出)。这样可以避免赠品开发时的盲目性,不会出现“看起来好像”可以承受赠品费用,但实际操作时发现赠品费用过高,根本就不可行。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产品利润率失控。原以为有钱赚,等活动做了才发现亏损。
2.2.4 内部人员利用管理漏洞,进行暗箱操作,产生灰色收入,使企业蒙受损失。
会计舞弊的通常做法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主要包括: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应收账款、多计固定资产、费用任意递延、漏列负债、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等等。在会计实务中,会计舞弊有多种方式。
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调节收入和利润指标。如果公司销售的产品需要实施安装与服务,销售过程持续时间长,收入并非一次实现,特别是对于跨年度实现的销售,需要在年度间分配利润。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的收入或利润指标,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即在账面确认收益。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转移费用,推迟费用的确认。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账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通过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这几个跨期摊销账户中的借方,以推迟确认成本费用,实现对利润的调节。虚列期末存货从而减少销售成本,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来调节利润。
2.3. 根据上述的分析,会计部门应着重推行、完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良好有序的财务管理模式。
2.3.1. 年度初期,根据产品销售计划,制定总体预算。
2.3.2 销售年度中,当市场部门或销售部门提出某项促销计划时,会计部门需进行合理测算,做出合理项目预算。促销费用预估的管理方面,促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产生费用的。促销费用一般由促销总费用和单位销量费用等构成。进行促销费用预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促销计划、管理促销过程;给财务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也给促销管理人员的促销活动评估提供参照。以超市为例,促销费用一般由以下方面组成:①特殊陈列费用(堆头费、端架费或专用陈列费用);②广告宣传费用(DM费、PoP 费用等);③人员费用(促销人员培训费、管理费、工资等);④促销用品费用(赠品、捆绑用品、陈列用品、折扣券等);⑤促销产生的其他费用(客情关系费用、运输费用、公司内部人员加班费等)。促销总费用预估的目的是为了计算出该次促销的总成本,以便预测投入产出比例以及做好促销的目标计划。如某此促销预估总费用为800元,促销期间销量预估为9000 元,即投入产出比为:90000/5000=11.25(1:1125);这样,财务人员结合产品促销前的毛利,即可换算出促销期间的产品的毛利,有效避免促销损失。2.3.3 促销活动中,有效地监督费用支出的真实性。
首先是单位销售费用预估,单位销售费用预估是由促销总费用预估与促销期间总销量预估所得。如某此促销的总费用预估是8000元,促销期间的总销量预估是90000元,则单位销售费用预估就是:800/9000=住。89;单位销售费用预估的目的是要知道每销售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的促销费用。同样,该费用的预估管理是要给促销管理人员提供促销目标预估,以便做好促销期间的监控工作及以后的评估工作。由上可见,促销费用预估管理是整个促销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可有效避免盲目促销,细化目标管理,帮助促销管理人员为促销活动制定盈亏平衡点,以及加强在促销过程中的财务监督。超市的促销方案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完整的超市促销方案管理还包括促销用品的管理,盈亏平衡点的管理以及如何制作促销方案管理表格等等。以上重点谈及超市促销方案管理的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往往决定了促销方案制作的成功与否。恰好这些方面往往是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在超市促销管理方面较薄弱的环节。正如前面提到的,优秀的超市促销管理要注重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不能顾此失彼。
2.3.3 促销活动结束后,进行成本费用净利率核算。
核算产品成本,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办法的规定,正确归集、分配生产费用,根据实际产量,实际消耗的材料、人工、费用、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采用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应正确计算成本差异,并应按照规定办法按月调整实际成本,不得以计划成本、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要划定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得任意待摊和予提费用。要划清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和不可比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得虚报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凡是规定不准列入成本的开支,都不得挤入产品成本。按照规定的成本、费用项目和成本核算对象,登记成本费用明细账。编制成本、费用报表,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析和考核,根据账簿记录、成本计划和上年的成本等有关资料,按照规定编制各种成本,费用报表,按时写出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分析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升降原因,预测成本发展趋势,对照同行业的成本费用资料,提出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加强成本管理的建议。
2.3.4 年度中期,结合产品真实的销售情况,控制产品促销费用的比例,不断纠正销售计划,改进预算,以保证达到预期的利润目标。
预算紧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预算考评,即将预算执行的实际数与预算的目标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二者的差异来判断业绩的优劣。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判断的标准?因为预算的差异可能使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好坏,二是预算目标制定的高低。何种成绩为好成绩?是预算差异越小越好,还是有利的差异越大越好?一般认为超额完成预算越多说明执行绩效越好,但又同时表明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与现实偏离太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该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留下了较大的“预算余宽”。因此鼓励超额完成预算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刺激“预算余宽”行为。然而如果以预算接近程度来评价业绩,会明显地抑制业绩的持续改进,责任单位有可能担心出现过大的预算差异而满足于只完成预算目标,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因此预算的紧控制使预算评价标准的选择成为两难的选择,尤其对预测和计划水平不高的企业更为突出。所以说,预算紧控制的一个前提是预测、预算本身必须高质量,而在经营环境频繁波动的情况下,预算的质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实践中常见的一种做法是以预算目标为中心,设定一个正负10%或20%的区间,实际业绩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都不再得到奖励,但这种做法还是无法避免操纵收益数据或消极怠工的问题。
2.3.5 年度终了,对产品促销流程,费用的合理性进行审计。
费用审计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检查首先从“无形资产”账户借方发生额,结合其原始凭证,审查入账的金额是否真实,如果属于以前年度入账的,还需询问或者查阅入账年度和原始凭证;其次,检查企业的合同,并结合企业“无形资产”账户贷方发生额审查其摊销期限和金额是否正确。其次是,开办费摊销超支,首先审查“递延资产——开办费”账户借方发生额,并结合原始凭证逐项审查其开支内容是否属实、合理,看有无将应计入固定资产的费用列入开办费的情况;然后将“递延资产——开办费”贷方与“管理费用——开办费摊销”核对,看摊销期是否在五年之内,摊销额计算是否正确。
另外是业务招待费超支,⑴检查“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累计发生额。对于少数发生额为整数的,应注意抽查原始凭证,看企业有无“边支边提”双重列支业务招待费的问题,如有,应将其提取数冲回。⑵检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中办公费、差旅费、其他费用等明细科目摘要。调阅原始凭证看有无乱挤招待费的现象,如有,应将其金额合并作为企业当期实际列支金额。⑶检查计提基数。业务招待费的计提基数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⑷根据行业特点,结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的扣除标准计算列支限额,对超过限额的部分应作纳税调增项目处理。
2.4. 主要【参考文献】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br
[1]论文检测天使-论文免费检测软件[EB/OL]. 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 于富生,王俊生,黎文珠 《成本会计学》(修订第四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
2)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财务管理学>》(第四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7
3) 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 《管理会计学》(第四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李凤鸣 主编 《审计学原理》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2
5) 孟鲁铭 企业销售费用的会计控制 会计之友 200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曾繁英 谈市场营销费用的会计处理 财会月刊 2002 / 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张建国 《如何进行促销管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
相关文章:
浅析西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04-26
关于不同类型区域创新政策选择研究04-26
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的比较分析04-26
试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与主体问题04-26
浅析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探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