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品牌的塑造与建设关系到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光谷”作为国内新型的产业区域品牌,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而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为特征,享誉国内外。“武汉·中国光谷”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
【关键词】光谷 光谷创造 区域品牌
一、引言
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个经济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不与区域品牌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所谓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所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或产品的地理标志。传统的区域品牌有瑞士钟表、法国香水、纽约金融服务以及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等。而新型产业区域品牌则有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等,这些区域是电子、软件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地的象征。在这一国际形势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的核心经济区域,立足自身优势、定位特殊区域,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打造了“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区域品牌。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打造“武汉·中国光谷”品牌
“武汉·中国光谷”区域品牌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而建设,位于盘龙之城、黄鹤之乡的武汉,面积53平方公里。为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推动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利用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武汉市于1988年10月成立了东湖高新区;1991年3月,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8日,湖北省市做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揭开了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区域品牌的序幕;2001年7月6日,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在东湖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进一步坚定了东湖高新区实施“武汉·中国光谷”区域品牌战略的决心。
“十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与时俱进的荆楚文化积淀为背景,以高超的区域营销艺术为支撑,着力打造光谷品牌,提升光谷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武汉·中国光谷”发展为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地理标志,使光谷走过了从初生到经受住全球光通信产业大调整的严峻考验,再到确立“国家队”地位的历程。如今,光谷品牌已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同,“光谷制造”和“光谷创造”行销全球,“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
1、凸现的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性隐含着区域品牌的内涵和要素,是打造区域品牌的支撑条件和基础。“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的“磁场效应”推动了区域中心的形成发展,也为光谷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载体。凭借良好的技术优势和智力优势,光谷不断完善和提升光电子产业价值链,扩大产业规模,使光电子产业逐步发展为光谷的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光谷已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了以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等为龙头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生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光传输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光谷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已成为国际、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一颗耀眼新星,为光谷品牌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武汉·中国光谷”区域品牌的无形名片。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武汉·中国光谷”吸引各种要素资源集中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竞相发展的特定的产业格局,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同时,光谷也在不断培育如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光伏这样一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2005年东湖高新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725亿元,工业总产值62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85%、193%;光电子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分别达到300亿元、55亿元、46亿元、97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5%、48%、10%、35%。
“十五”期间,在光谷品牌效应的带动下,东湖高新区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化基地,其中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5个,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高新区五年累计实施创新和产业化项目914项,总投资360亿元,实际完成产业项目投资106亿元,实施国家级产业项目481项,获得国家各类产业专项支持10.5亿元。
2、积极的企业带动
企业是区域品牌作用下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企业在区域品牌的创建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区域专业分工,保证生产优质产品,进行诚信交易,维护区域形象;努力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踊跃参加和赞助政府、商会、协会组织的各种区域品牌推广活动等。
“十五”期间,高新区平均每天诞生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00多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75家,过10亿元8家,过30亿元2家。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注册数量达到7000多家,占全区注册企业总数的80%以上,2005年民营企业实现总收入420亿元,约占全区总收入的60%。创建在国内乃至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品牌是塑造区域品牌的基础和有效手段。“武汉·中国光谷”已涌现出一批知名的龙头企业,光通信产业的长飞、烽火、精伦电子;激光产业的楚天激光、华工科技、光谷激光;环保产业的凯迪电力、中冶南方;生物医药的人福科技、马应龙、红桃K等。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及增产增效方面优势突出,同时也带动了各领域其他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品品牌效应逐步增强。东湖开发区已有19家企业的20多个产品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市省名牌的18.1%。其中拥有“红桃K”一项全国驰名商标,“华工科技、楚天科技、杰士邦、耐英”四项省著名商标。
3、完善的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品牌持续发展的源泉。硅谷依托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国际一流大学兴起;班加罗尔借助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腾飞;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助燃新竹经济。先进的技术源头成为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武汉·中国光谷”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区内42所各类高等院校、56家大型科研院所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的推动了“武汉·中国光谷”内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
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技术的成果化,光谷建设了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东湖开发区内现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技术服务公共平台10个。在科技部、教育部的支持下,投资4.5亿元,建设了光电国家实验室。P4实验室已被国家发改委立项,正在建设中。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已通过验收,投入运行。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了技术成果的产品化。截止2005年,高新区企业共建立企业研发机构240多家,其中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近2万人。“十五”期间,高新区企业专利的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累计申请专利达6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54.4%。烽火科技提出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长飞光纤光缆公司自主研发的RIC+PCVD光纤拉丝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的孵化网络群。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区先后建立了东湖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大学科技园、长城科技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软件园等各类孵化器12家,总孵化面积已达4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60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4、有力的政府扶持
在创建区域品牌的过程中,东湖高新区政府使用有限的资源和集中的政策扶持发展相关产业,重视加强规划引导,加大环境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光谷真正成为了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区域带。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加强基础建设。“十五”期间,高新区累计投资107.3亿元,以道路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四纵四横”的路网格局,对关东、关南工业园、大学园、软件园内景观实施“完善功能、景观提升”工程;相继完成了科技会展中心、数码港、光电大市场、光谷体育中心、国际企业中心、创业街等20多项基础配套设施工程,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了光谷广场、旺山公园等城市绿化林地,城市绿化率达35%,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环境。
第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完善市政服务。东湖高新区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施“阳光下的新政”。率先在全市设立了联合办公中心,创造了“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的理念,以开放式、电子化、一条龙服务为特点,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公共服务”为主,变“多次受理”为“集中办结”,实现了企业进入东湖开发区的“零收费”。
第三、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金来源渠道,推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风险投资与政府资金的相互联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高新区先后组建了华工创投、武大创投等13家创业投资公司,累计筹集资本金23亿元,吸引海内外资金16亿元;直接通过匹配产业发展资金7.8亿元,引导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100多亿元,有效缓解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者进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区内涌现出30家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在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5家,累计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67亿元,在证券市场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光谷板块”。
5、独特的光谷文化
区域的文化孕育和丰富了区域品牌的内涵。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其“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武汉·中国光谷”的崛起则与与时俱进的荆楚文化息息相关。“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光谷秉承了荆楚文化的精髓,以“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孕育了光谷 “冒险、创新、敬业、诚信”的区域品牌文化。
独具特色的光谷文化融合了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洋溢科学精神的院所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淀深厚的楚人历史文化、理念先进的外来文化、现代气息浓郁的社区文化以及以创新创业为总目标的制度文化。这些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为灵魂,以价值实现为动力,以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诚信大气、创新有为为特点的蓬勃向上的光谷文化,汇同光谷的经济一起成为了一种新的竞争力。
6、灵活的品牌营销
区域营销是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度,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光谷的区域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工程,东湖高新区为此投入资金进行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以“聚全球资源、做世界光谷”为宗旨,放眼全球,筑巢引凤,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为区域品牌和区域内企业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要为“光博会”和“华创会”两张“王牌”。
为跻身美国阿纳海姆光通信展、德国慕尼黑激光展、日本千叶国际光电子展等世界一流光通信博览会之列,“中国光谷”将“中国武汉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博览会”更名为“‘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简称“光博会”),进一步突出“武汉·中国光谷”品牌。“中国光谷”迄今已成功举办光博会4届,共引进投资110亿元,32个外资项目扎根武汉,6000余万美元的直接投资落到实处,引进项目不仅延伸了光电子产业链,也推动中国光电子产业融入国际产业链。
如果说“光博会”提升了“武汉·中国光谷”的学术影响,“华创会”则夯实了“武汉·中国光谷”的经济影响。“光谷”自2001年起,已成功举办5次“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成果报告暨高新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简称“华创会”)。“华创会”以智引智、以资引资、以侨引外,不仅成功宣传了“中国光谷”这一区域品牌,树立了“中国光谷”良好的对外形象,更为光谷、武汉乃至湖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2006年“华创会”签约项目就达125个,总投资额达30.7亿元人民币。
三、“十一五”展望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主题,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更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不仅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向全党全人民发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动员。温家宝总理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当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高新区是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武汉·中国光谷”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电子产业研究生产基地。各种资源要素在这里凝聚和相互作用,不断催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形成了光谷发展的核心动力,也诠释着光谷品牌以自主创新为灵魂,以特色产业为载体的深刻内涵。
东湖高新区在培育“武汉·中国光谷”区域品牌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品牌的持续发展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面对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武汉·中国光谷”将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按照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要求,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新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让光谷成为带动武汉、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将光谷品牌行销全球,真正做到“光谷创造,引领国际”!
【参考文献】
[1] 马宇泽: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升滨海新区竞争力[J],港口经济,2006(3):44-45.
[2] 冯鑫明、夏曾玉:区域品牌建设的实证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36.
[3] 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11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创新04-26
自疗OTC药品的营销模式研究04-26
论中国市场主体诚信品牌的建立04-26
试论营销视域内文化产品的品牌策略04-26
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施探讨04-26
服务营销策略探析04-26
新产品营销中的心理策略04-26
基于知识的企业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分析04-26
报业市场营销创新的策略选择04-26
新时期我国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探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