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孙俊奇 张龙平
按照企业相关者理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利益相关者具有密切关系。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契约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雇员以及企业的管理者等,此时政府部门代表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契约属于不完全契约。由于双方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非企业管理者的契约参与者不可能识别企业的所有情况,且事先规定出契约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因而给利益各方留出决策空间。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这些有着不同目标函数的参与者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的博弈。这时候,拥有着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者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自己所期望的利益,便会出现从事舞弊行为的动机和机会,会通过操纵企业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的业绩是挂钩的,那么企业的管理者会更加用心提高企业的业绩,在此时可能就会考虑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由于对环境的投入是满足社会大众等公众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较多的环境投入势必影响企业的业绩,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收益,因此管理者就有动机去减少环境的投入,甚至不对环境进行投入,从而导致企业的环境绩效变差,影响公众的利益,政府也势必介入对企业进行惩戒,进而影响企业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对此,各缔约方对企业管理者的这种道德风险行为通常都会进行事先防范,亦即设计约束和激励机制来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作用分为事前防范和事后纠正两个层次:即首先通过行为约束机制、惩罚机制以震慑可能的潜在管理者减少环境投入,从而降低环境事故发生的概率;其次就是通过其监控及信息传导等功能,发现已经存在的不良的环境行为,并预防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公司对环境的违规是公司内部治理效率较低的外在表现。监管部门对公司环境违规行为实施惩戒,反映了公司内部控制薄弱、存在实质性的控制缺陷。
企业应该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一个提高环境绩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缓解企业代理问题,约束管理层的行为,让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更好地趋于一致,借以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另一方面,企业应形成一套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保护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社会环境与企业利益的统一。
相关文章:
浅析质量体系认证的八大误区04-26
供给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意义04-26
我国科研资源整合的现状及对策04-26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04-26
谈论城市土地经营中的利益分配04-26
浅谈餐饮业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04-26
关于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的思考04-26
浅析新产品概念形成与概念测试04-26
关于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外部性问题研究04-26
关于发达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