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以河南省H市的部分村庄为例,指出目前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依然很低,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基层民主;村民自治;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当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中国,占农村人口半数的农村妇女的基层参与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发展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和主要表现之一,是广大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
一、基层民主建设中妇女政治参与的现状
1.参与村级事务的自主性程度低。调查中发现,H市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依然较低,她们的政治影响远远还没有达到与她们所占有人口比例相应的程度。以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为例,调查问卷中“你选谁、不选谁当村干部”这一项时,仅有26.3%的妇女的选择是由自己决定的,73%以上的妇女对选举谁来当村干部没有明确的意图。在“你没有参加选举的原因”这一项中,选择“不感兴趣”、“家里有人做代表”和“村里没通知”的分别是23.7%、36.6%和16.8%。在“你参加选举的原因”,选择“村里要求我参加”和“大家都去,所以我也去”的分别占40.7%和28.7%。此外,在“你参加村干部选举时的态度”这一项,选择“认真”和“比较认真”的仅占32.2%,表明了农村妇女在民主选中过程中比较随意和消极。了解选举程序是正确行使投票权的前提条件,但在调查中,对村委会选举程序“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农村妇女占了65%。在被问及是否参加过村级妇联组织的活动时,有29.7%的妇女回答“偶尔参加”或者“没有参加过”,而回答“经常参加”的不到60%。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妇女民主政治参与从意识到行为都缺乏自主性。
2.权利意识淡薄,主人翁责任不强。当前,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她们过分强调自己的家庭功能,而忽视自己的社会功能,漠视自己的权利。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选举态度“非常认真”的仅为13.8%,选票由自己填写的被调查妇女仅为42.6%。可以看出,很多农村妇女害怕参政,怀疑和低估自己的参政能力,在村委会选举中处于被动地位,从众心理强,政治权利意识淡薄。
3.妇女进入党支部和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比例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体制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在村民自治中,村委会是其主要机构,而是否是党员则是能否进入村委会、党委会的重要条件。为此,笔者对该市平峰村和十里村的妇女干部和妇女党员的情况作了调查。在人口为1 537的平峰村,“干部人数”为4人,在“本届村委会有无干部(人数)”这一项为“无”。“村女党员数量”为1人,“往届村委有无女干部(人数)”这一项为“有”,担任职务为“妇女主任”;在人口为3 474的十里村,“干部人数”为7人,在“本届村委会有无干部(人数)”这一项为1人,“村女党员数量”为5人,“往届村委有无女干部(人数)”这一项为“有”,“担任职务”为“妇女主任”。
从上可知,首先,从两村妇女干部数量的角度来说,其所占比例是相当低的,与村庄庞大的人口数量形成强烈的反差,基本上各村只有一名,甚至没有,而且有的还只是由于上级的硬性规定(村级两委班子原则上要有一名女性)的原因。其次,从妇女所担任的职务上来看,几乎所有妇女都只是担任妇女主任即“女性传统势力范围”,而其他职务则很少能够涉及。第三,农村妇女党员数目偏少,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妇女政治参与程度的低下。可以说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广大农村。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农村基层建设中妇女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同意妇女只要有能力,可以担任任何干部”这一项,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同意”,其中65%的女性选择“同意”,50%的男性选择“同意”;在“同意妇女只适合做计生工作”这一项,30%的女性和30%的男性均选择“同意”,远远小于半数;在“支持家人(妇女)参选干部”这一项中,85%的女性选择“同意”,70%的男性选择“同意”。令人困惑的是,既然有看似如此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政治环境,为什么在现实农村产生女干部却这么难呢?为了探究这些原因,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调查分析。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制约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最重要原因是“妇女自身能力不行”,在访谈中很多妇女反映了这个问题,她们普遍认为担任干部一定要有文化(妇女受教育普遍比男性低)、有胆量(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前要催粮、要款,这些事都是硬事、惹人的事,要有一定胆量才行)。由“妇女自身能力不行”自然而然引出第三大原因“妇女自己没有这个想法”,同时不得不提到第二大原因“家务和孩子的拖累”,从而导致第四大原因“农村还没有妇女做当家人的气氛”,其他原因被列在第五位,而“组织培养不力”被列在第六位。在调查中,虽然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低是共识,但我们发现每个妇女对待村民自治态度以及在村民自治当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个体存在差异。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分析以上材料,可以综合得出以下原因:
1.男尊女卑的文化和社会定位。建国后,国家从政策上和文化上倡导男女平等,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干练能干的农村妇女,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但这往往只是流于口头上和形式上。在实际中,依然是以男性为本位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给妇女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无形的障碍。新中国的成立,虽然使广大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传统文化早已如风化俗,潜伏于民众思想深处。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它的基本特征是基于性别歧视的不平等,其核心内容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位,以工作场所、法律经济、政治知识以及文化等具有权力和权威性的层面被视为男性当然的领域。这种制度,在沧海桑田的历史转变中,已经渗透和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规范着人们(包括妇女在内)的生活行为和心理情操,成为一种文化沉淀,稳定地传承下来[1]。“妇女自己没有这个想法”、“农村还没有妇女做当家人的气氛”都是这种文化积累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男子大多出去打工,给妇女留下了繁重的农活。很多妇女在忙完一大堆家务后,还要下地干农活,非常辛苦。从一份某地列出的当地男女时间分布表可以看到:女的一般5∶30起床,22∶30睡觉;男的7∶00起床,22∶00睡觉。由于受到孩子和家务的拖累,一般的农村妇女都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政治参与,更不要说参与了。在我们调查的妇女中,大多数人表示这是影响她们不能有效参与村民自治的重要因素。
2.文化水平低,自身能力差,农村缺乏妇女干部培训机制。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80%,农业劳动者中的文盲占全国文盲总数的94%[2]。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数字,而现在参与基层民主的农村妇女,大多数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直至现在,农村女童失学依然是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48.9%的是文盲,29.8%的是小学文化,17.0%的是初中文化。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妇女在当地算是“知识分子”了!
3.村民自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妇女政治参与的力度不够。调查发现,村民自治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选举不公正,村干部喜欢从中做手脚,贿选现象严重,投票选举只是形式;有的村干部很腐败,村务管理混乱,因此不能真正反映民意。老百姓对此失去兴趣,妇女当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在实际中,当选的妇女干部大多担任妇联主任,在村委会中不起实质性作用。法律虽然有文件保护妇女的政治参与,但很模糊,不能真正保护妇女的权利。如河南省的《村委会选举办法》中,只是规定“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应占适当的名额。”这一规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切实保障农村妇女的参政权利,也不能成为维护她们权利的硬性依据。
三、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对策
1.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并贯彻到实处。必须加大男女平等性别文化的宣传力度,为妇女参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和政策,构建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使妇女的各项权利切实得到保障。在农村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发传单、搞讲座、上门宣传等;其二可以尝试建立“模范丈夫”机制。具体方法为:村委会可以每半年举行一次“模范丈夫”评比活动,对主动做家务和分担家务的丈夫适当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对表现很差的丈夫,应将其作为重点教育和说服对象,直至他们态度转变。
2.培训妇女培训班,培养和选拔农村妇女干部。该工作可交由妇联来做。妇联可以将妇女分批分类地集中起来授课,根据她们各自的不同情况,更新完善她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她们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需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要想办法得到妇女们的信任和赞许,不能流于形式。组织者在讲课辅导时要有耐心,对学得好能力强的妇女还应送到有关学校和部门深造,选拔和培养女干部。
3.完善村民自治和相关法律,为妇女参政提供公共政策和法律支持。完善村民自治,使之真正体现民意,贯彻民意,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维护自己权利的机构,从而调动村民参政的积极性,调动农村妇女参政的积极性。在村民自治法中,最好能明确对待在村委会成员中妇女所占的比例和名额,通过扩大比例和名额来增强农村妇女参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谭兢娥,等.英汉妇女与法律词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145.
[2]鲁慎.城乡差别与城乡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2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关系营销: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探究04-26
高职院校运用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服务社会研究04-26
生态视角下西安城市品牌问题研究04-26
对学校人本管理与发展的思考04-26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多产品企业探析04-26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04-26
略论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提升路径04-26
试论市场环境下营销信息系统管理的思考04-26
零营运资金管理探讨04-26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