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视角下盈余管理治理探讨

时间:2024-04-26 06:32:06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误导投资者,危害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因此必须加以控制。以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关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对盈余管理影响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治理过度的盈余管理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实例分析;治理建议
  
  1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1.1 盈余管理的内涵及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和个人谋利益,通过使用会计的和非会计的手段,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作性行为。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又包含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现实中,更多的则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盈余操控,给会计信息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资产减值准备是盈余管理的实现途径之一
  (1)亏损公司巨额计提减值准备,即“大洗澡”。根据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公司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在以后年度的连续亏损,往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过去积累下的费用和损失予以确认,将未来年度的费用和损失提前确认,一次亏个够,以便以后年度能够“轻装上阵”。
  (2)扭亏公司减值准备的非正常转回。如果亏损公司想要保住上市资格,就一定要避免出现连续亏损的局面。由于该类公司往往主营业务不景气,很难在短期内依赖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只有“临时抱佛脚”,在扭亏年度将过去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刻意制造“报表利润”,造成“扭亏为盈”的虚假表象以逃避市场的监管。
  (3)盈利公司“瘦身式”计提。一些绩优上市公司往往趁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年份,大额加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利用“会计估计”而低估资产形成秘密准备金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
  (4)配股。上市公司要想取得配股资格,就必须达到我国证监会关于净资产收益率方面的要求,即: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不得低于6%。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其重要性就大大凸现出来了。当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6%时,则通过种种理由转回减值准备,而当某些年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6%的时候,则计提部分资产减值使账面利润降低,为今后的转回打下基础。
  
  2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1)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颁布之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分析。
  南方证券是我国设立较早、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之一,1992年12月21日在深圳特区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2002年,南方证券增资扩股至34.58亿元,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由于投资理念失败、公司管理混乱 、经营不当,财务、资金状况持续恶化。2004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和深圳市政府联合颁发公告对南方证券实施行政接管。
  政府对证券公司行政接管一般是在证券公司亏损巨大,无法摆脱自身财务危机时,为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而被迫采取的一种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南方证券发生巨额亏损,陷入了财务危机,账面价值低于其可回收金额,其股东应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从表1可看出,各投资方对南方证券计提的减值准备率各不相同,分别投资南方证券3.96亿元的并列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股东的首创股份和上海汽车计提比例分别为15%和100%,一个最低一个最高。为了增强二者的可比性,假设两公司都计提100%的减值准备,结果将非常有趣,上海汽车丰厚的主营业务利润在消化对南方证券的投资减值后依然有一份亮丽的年度报告,并且100%减值计提向投资者传递了公司管理层在提供财务信息方面的稳健形象。但全额计提对南方证券投资的减值准备,对首创股份可以说是晴天霹雳,其2003年度的净利润将由4.04亿元骤减为6692万元,降幅达83.42%,公司2003年度的净利润较2003年降低85.47%,业绩的大幅度下滑将成为首创股份年报披露后的主要形象,犹如白天鹅突然蜕变为丑小鸭。其他参股股东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同样也是“精彩纷呈”,万鸿集团计提比例为90%,东电B股为82%,海王生物为30%。可见各公司利用南方证券事件进行盈余管理痕迹非常明显。
  (2)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颁布之后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分析。
  现行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蓄意的盈余管理主观上有遏制作用,但客观上也留下了“真空带”。
  
  表2反映的是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发行的上市公司(2005年412家、2006年435家、2007年386家)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转回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排在前三位的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也是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但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却大幅攀升,由2005年的16.89%上升到2006年的31.24%,增长了14.35%。转回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也有所提高,由2005年的2.02%上升至2006年的3.52%,2007年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中,坏账准备占总体比例的51.26%,比2005年增加了10.6%,稳居榜首,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这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发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种规定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这意味着2006年成为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最后期限,上市公司在过去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不及时转回,将彻底成为沉没成本,付诸东流。2006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高正好验证了这一点。2007年在利用“苦肉计”对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被限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可见,现行准则关掉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大门,但上市公司仍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3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治理盈余管理的建议
  
  3.1 从会计准则层面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它们利用的常常是准则的“盲区”或“混水区”。好的会计准则就像好的照相机一样,能够照出更敏锐、更准确的照片。按良好会计准则产生的财务报告应是公司的经营业绩实际,不是人为“窗饰”的假象。具体来讲:首先,应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详细说明,避免过于原则化,减少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的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主观上有目的的操纵利润行为;其次,加强资产减值相关信息的披露。会计信息使用者错误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要分披露减值准备金额的计算方法及过程,更充分披露减值的会计处理及对重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如同一场体育竞技赛,谁的技高一筹,谁将赢得比赛(沈烈,2007)。在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约束下,当企业在长期资产减值上进行利润操控的手法“黔驴技穷”“寿终正寝”后,便会利用现行准则进行“花样翻新”、“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的盈余管理,如提前处置已计提大量减值准备的长期资产,变相冲回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准则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它要求提高会计准则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以减少与会计时间和经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的时滞。
  3.2 从会计环境层面改善资产减值会计实施效果
  (1)提高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的内部环境质量。
  ①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大部分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高管层控制了会计信息系统,在盈余管理的“戏剧”中唱了主角。从激励机制来看,目前,衡量他们的业绩标准通常是净利润,易造成高管层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所以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核心监管作用。另外,应完善现行的薪酬激励机制,客观合理地评价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成就。如引入与公司业绩相联系的股票期权制,使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价值长期挂钩,实现管理层与公司目标函数的趋同,降低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成本。
  ②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种自律行为,是规范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企业内部,必须牢固树立“内控优先”思想,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就资产减值的会计的政策选择、批准程序、判断标准、减值比例等作出详细的规定,以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如资产组的划分、折现率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它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具有清晰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全面深入的了解。此外,会计人员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诚信是阻断会计职业判断失当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火墙”。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实现从“算账型”向“管理型”的跨越。同时,从其法律知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多管齐下,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
  (2)净化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的外部环境。
  ①完善资本市场。退市机制的建立仅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步,而在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往往是一个体系健全的“阶梯市场”。日本规定,凡不符合继续上市要求而退出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在被确认为准注册证券的条件下可直接在场外市场流通转让。退市机制的完善急切呼唤场外市场的建立,一方面,场外市场承接了来自主板市场的退市公司,缓解公司和股东一下子被市场“开除”的压力;另一方面,实现退市公司的重组以及申请上市企业的辅导和培训,为主板市场输送优秀的IPO公司。
  ②强化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和公共部门的监管力度。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错报的风险,因此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的职能,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另外,财政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信息含量上加强监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银行监管体系、税控体系和社会信访渠道等,构建会计信息监控网络体系。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公司严惩,增加其违规成本,提高财经法规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③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对盈余管理信息的识别能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很多,仅依靠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还远远不够,信息使用者应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信息分析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充分挖掘深层次的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应重点分析其合理性。
 
  从表3可以看出,道德约束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根本的制约力量,其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盈余管理与公众利益背道而驰,其出发点是局部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在这种技术下,会计数据俨然成为了数字游戏。从长远看,盈余管理要标本兼治则必须重视德治,即提高盈余管理行为主体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
  盈余管理只是一种财务管理方法,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初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悖。企业立身之本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过分依赖盈余管理。只有在企业界乃至全社会中树立脚踏实地努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才会迎来盈余管理治理的和谐之光。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
  [3]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4]沈烈.企业盈余管理的误区与治理[J]. 财会月刊,2008,(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金融危机下石油物探企业的经营策略04-26

基于供应链合作机制下的供应商选择04-26

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04-26

航空公司重组与产权交易市场问题探析04-26

强化价格管理提升医院综合效益04-26

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退市后的经济学思考04-26

经济型酒店主题化发展动因分析04-26

经济转型期个人收入差距问题透视04-26

论商务礼仪中的交谈与馈赠礼仪04-26

如何看待当前的个人收入差距?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