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和谐社会建设;发展
[论文内容提要]旅游促进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建设,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下,乡村特色经济——乡村旅游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入手,拟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地位、作用以及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之分析,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应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路。
一、深化认识乡村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
1.乡村旅游概念的提出。乡村旅游早在19世纪便在西方国家兴盛起来,它起源于英国。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在乡村旅游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率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而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事实上,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独特的地方文化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的推出,促使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国家旅游局“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活动的启动,更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赋予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任务。
2.乡村旅游的内涵。乡村旅游的英文解释是Rural Tourism,即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行为。是指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主要对象,以村寨民俗文化和乡野农村风光活动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生态性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乡村旅游的特点。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除了可以为游客提供与传统旅游形式相似的体验和感觉外,还避免了传统旅游形式带来的距离远、可达性差、旅游成本高以及旅游容量过大带来的旅游拥挤感。与传统旅游产品比,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明显,多分布在城市周遍。乡村旅游的资源分布具有地域性,都以现有的自然村或村落为旅游发展的对象,而且这些率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以城市周遍的为主。(2)旅游产品参与性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中大多以“农家乐”形式为主推产品,这种旅游形式强调游客的参与。(3)旅游客源市场固定。参加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以居住在城市中的城镇居民为主。(4)乡村旅游的低投入、高产出。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村庄现有的建筑、设施,现有的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不需要过高的投入和改造。而旅游业带来的收益却高于经营传统农业的收入。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很难实现[1]。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农村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使得一些由于自然资源缺乏、生存状态原始或生产力低下而导致贫穷的农村可以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它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重要实践。据有关调查,我国至少已有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2]。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多种行业,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手工业、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交通运输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对于打破以往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粮食+蔬菜”的产品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乡村旅游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不再需要“背井离乡、抛家舍业”地远赴城里务工,在家就可以获得就业的机会。这对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解决农民工问题都有着积极作用。真正实现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在给农村带来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为了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村民中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和职业培训,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另一方面,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也把文明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带进农村。最后,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并且逐渐地在村中形成了行业的管理机构,如: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等,大大地增加了农村中的村民自律性。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我国目前经济社会中突显的问题就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之间和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落后地区的相比差距都达到了1万元人民币。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城市向农村传输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大多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他们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会给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居民起到示范效应,使得乡村居民在一切可能的前提下模仿客人生活和消费方式[3]。同时旅游接待要求农村具有干净、整洁、齐全的硬件设施做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在道路、宾馆、餐厅、卫生、医疗等基础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村庄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它吸引旅游者的正是农村质朴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态环境以及无公害的农业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吸引和招徕大量的旅游者,农民会自发的、有意识的去保护农村的生活环境,翻新农舍、整治环境、兴修道路、治理环境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农村的生活环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民也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切实的感受到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农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农村乡村环境和乡土风情的保护。
三、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应坚持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并举。特色农业是指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4]。特色农业是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是对传统农业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国外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是一种阻止传统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在我国乡村旅游也被看作是农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随着国家旅游局“2006中国乡村游”和“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的宣布,中国的乡村旅游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我们在追求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好传统农业的生产。然而在一些地区为了扩大旅游接待规模,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盲目的占用耕地良田建宾馆、酒店、农庄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农业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还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更是国家和社会安定的坚固基石,无论何时候农业的基础地位都是不能动摇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2.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应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乡村旅游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容易带来村民道德的下降,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商业化、庸俗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原本质朴、单纯的乡村精神环境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淡漠、唯利是图,我们始终应该保持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性”。乡村旅游给农村社会文化层面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不及它对环境、经济的影响那样明显,但它带来的后果却远远要超过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例如:在江西的某个乡村旅游地,只要你进入了村庄处处都需要花钱。参观非景点的普通农舍也要付费,甚至与村民合影也要收取5元/人的照相费,实在让人很难接受,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被赤裸裸的金钱所代替,这样的乡村旅游开发完全违背了最初的目标,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
3.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政府宏观调控对发展乡村旅游,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起着显著的作用。乡村旅游地往往区位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如果在发展中没有科学发展观对开发模式和项目管理进行指导,很容易破坏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政府应该为乡村旅游发展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选择出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模式,避免村民盲目的开发而带来的破坏。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也不是所有的乡村旅游都适合一种模式,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选择农庄型、生态型、工业型等等不同的特色产品。其次,政府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应当发挥政府在管理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宏观调控合理地控制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加强乡村旅游地区域资源的共享,构建大区域旅游网络体系,避免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旅游的旺季。最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力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负担。同时,政府还应该协调好政府、投资者、农村、农户、旅游者等多方的利益,做到各得其所。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任何个人和集体的富裕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政府还应当尽量规避乡村旅游发展给农村带来的负面效益。
4.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合理、适度和科学的原则,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建立生态足迹模型,用以测量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从而确定科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做好有效的控制,避免盲目的开发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导村民使用自然、无污染的能源和耗能低、污染小的设施和设备。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建立环境监测机制和观测站,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EB/OL].[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3]黄爱莲.社区和谐与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配置[J].江西社会科学,2007,(8). [4]熊国保.欠发达地区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探析——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5]陈国柱.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探讨—论乡村旅游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6]彭新宇,余忠发.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挥模式[J].经济纵横,2006,(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集成化大宗农产品供应链模型与应用04-26
浅谈世博会与上海都市旅游发展04-26
风险管理在客户流失管理中的应用04-26
加强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管理04-26
保险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分析04-26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探究04-26
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分析04-26
供应商管理库存下信息共享风险研究04-26
浅析社会资本理论与企业管理困境04-26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绩效考核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