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1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自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使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每年的大规模的扩招,却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生源起点低、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以下是一组来自教育部公布的2005-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从这张表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1.2 部分高校改革不够彻底,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但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1.3 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低下,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诚信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综合素质下降。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第四,职业转换能力差,缺乏创业精神。很多毕业生由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者学艺不精,但又缺乏职业转换能力,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这就势必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
1.4 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1.5 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高消费”是一种普遍现象。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大。
第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o%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20%到30%。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
第三、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是造成应届毕业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1.6 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及服务欠佳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有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而被一些单位拒之门外。相反,一些在校期间整天“混日子”的学生却找到比优秀学生好的多的工作。有些单位就是近亲繁殖,招进来的人都是和本单位相关人员有关系的,这样既挫伤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单位的发展不利。
第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社会中介机构或社区的服务不够。在就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和社区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服务机制,导致毕业生毕业后没人管,没人问的地步。服务机构缺乏对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像无头的苍蝇撞来撞去,结果一无所获。
1.7 金融风暴的袭击,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袭卷了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也缩水,单位裁员非常严重,很多企业宁愿进行内部调整,也不愿聘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求职无门。
2 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2.1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市场化办学,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专业,培育企业急需人才,同时也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是解决企业与人才供需结构的有效应对之策。所以,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降低企业用人的成本,也能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加大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不仅培养“知识型”人才,也应将学生尽快培训成“技能型”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职场竞争能力,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问题。
2.3 高校应加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把职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要对教育内容、形式、考核标准和方法及课时数有明确的规定,并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定期检查和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专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大学的学习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要教会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和求职面试的技巧,提高面试成功率。
班主任、家长各方面要相互配合,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选择个人职业。
2.4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同时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2.5 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2.6 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面对的就业形势,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3 结论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我们认为,政府应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就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法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抓住教育培养环节,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实行一些奖励学生的措施,或与高校建立培养专门人才的通道。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性问题,它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联动。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这一问题会逐渐解决。
参考文献
[1]《起航:大学生就业指导》作者:周其洪.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6月.
[2]《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作者:干旭.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作者:李志,吴元佑.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8月.
[4]《专业只占15%》作者:王铂.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8月.
[5]《职业指导教程》作者:梁茂坚,吴小松.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年8月.
[6]《大学生就业实用指南》作者:巍莉梅.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
[7]《求职与创业》作者:王艺荣.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04-26
事业单位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04-26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管理04-26
浅谈高卷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工作满意度的干预路径研04-26
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4-26
浅析军事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途径04-26
试析对新经济时代人才资本的思考与实践04-26
浅析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