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玄学 陶渊明 田园诗 诗歌风格
摘要: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玄学,是一种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宇宙而存在,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人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从自然中获得体悟以达到“神超形越”,这便是玄学家极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一、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魏晋时期,学者们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包括纬之学。东汉灭亡后,东汉末年已经形成的士族中的“名士”,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把儒家的《易经》,道家的《老子》、《庄子》结合起来,统称“三玄”,作为这种思想学说的根据,而称为“玄学”。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形成一时之风,在清淡之中,尽管也有人(如稽康等)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仍是维护儒家伦理观念的。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在政治上提出以“无”为本,以“有”致用。以“无”为“自然”,以“有”为“名教”(伦理纲常),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用“援志人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后来,魏晋之际的向秀和晋朝的郭象注《庄子》,改为“有”是自然存在,“无不能生有”,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封建秩序体现了天理的自然。而裴颇的《崇有论》,与“贵无”说相对立,肯定“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从而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绝对必要。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已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佛学中的般若学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不久很快与玄学合流。后来佛学渐盛,玄学渐衰。玄学家在《周易》和《论语》的注释中,开始注重义理,而且博采众说,自出新意,改变了汉代只重章句、训话,严守师法、家法的常规,从而超过了汉代的经师,对后世注释经籍有一定的影响。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归隐思想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为官。陶渊明实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但无疑是得阳(现江西九江)的望族。只是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境日渐败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动乱,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风格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辞赋、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诗歌,而在其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对陶明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两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论著作中,《文心雕龙》似乎没有提到,而在《诗品》中钟嵘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源出于应壕,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思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旧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宗也。”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黄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腆,自曹、刘、鲍、谢、杜诸人,皆莫及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陶渊明的诗歌,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练达,也没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更看不到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柔情,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他无论遭遇何种生活,在他的诗歌中表露不出大喜大悲的情感,其语言、音调、节奏乃至意境都给人自然、质朴的感觉。“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之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之也。”(《欧阳修诗文论》之《梅圣俞诗集序》)这里欧阳修并没有给陶渊明的诗作任何评价,但他对梅尧臣的评价同样让读者感受到陶诗亦然;陶渊明诗歌朴素平谈,不事雕塑,谈后如见村姑野志,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及影响
陶渊明留传至今的诗歌总共125首,除部分饮酒诗和咏怀诗外,绝大部分为田园诗,约80首,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劝农》、《饮酒》、《寸运》、《移居》、《咏贫士》等。这些田园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然风光的憧憬,对劳动的认识和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并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的天地,从而成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从内容上看,围绕乡村生活写云雨、写雷电、写花草树木、写鸟兽虫鱼,处处充满田园气息。从语言上看,他的每一首诗并非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提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带的成分,呈现出明净单纯、准确得体、自然朴素的特点,如“暖暖远人材,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白雪的轻盈,“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春风的踪迹,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从意境上看,陶诗不追求华美的外表,而以乡村随处可见可闻的事物作抒情对象.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简洁真诚,让读者从总体上去感受那种田园风光自然完美的意境,真可谓意境隽永。
五、儒道佛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儒家、道家均为我国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均为“九流十家”之一(《汉书·艺文志》)。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的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其思想内核是“道发自然”,提倡“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主张“无为而治”。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提倡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主张以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陶渊明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和追求人生的真性与超越,“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性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他的《五柳先生传》曾这样描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蔽穿结,革瓢累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写出了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陶渊明29岁之后曾出仕一归隐一再出仕一再归隐,到41岁多次经历了仕、耕生活之后,对农民淳朴感情的赞美,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无剥削无压迫社会的向往,在《归园田居》、《饮酒诗》、《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系列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仁义”思想,“无为”思想,“断除烦恼”思想对他的影响。“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既是陶渊明41年生活的总结,也是他思想变化的真实再现,“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五首》),“吾生梦幻间,何事继尘羁”《饮酒二十首》,充分展现出陶渊明摒除追名逐利,摒弃世俗羁绊的思想,在精神上超越尘世,逃避现实,在现实中隐居田园、回归自然。
陶渊明深悟儒、道、佛之思想精华,面对人生而思索,面向自然而歌唱,用诗歌抒发内心深处的感受,让诗歌内容、语言、意境和主题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陶渊明得玄学而创作优雅的诗章,玄学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发展。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指导学生写文学评论04-26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声音世界04-26
浅谈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精神追求的异同04-26
试论《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04-26
浅析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04-26
简述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04-26
中国会展物流业的发展障碍与对策初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