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统称从事天文、医药、占卜、修仙等活动的人为术士。但是,长久以来,术士与巫师、仙人的关系是模糊的。巫师在概念上与术士相仿,是能够通过某种仪式或祭礼来改变别人命运的人。而仙人,更是时常被看做是术士的同义词。在古人的眼中,他们的存在代表了未知事物的神秘,因此对他们或惧或敬。而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人物的深入描写以及带有主观色彩的价值取向,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术士形象,更深入地刻画了术士形象的“一体两面”的复杂特性。
因此,本论文拟从以下几点,分别展开论述。一、从泥潭中挣脱——术士形象中的诡异气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借来仙家一炷香——术士形象中的天外仙气。三、功成八卦图。——术士形象的大成。
关键词 《三国演义》术士形象 巫师 仙人
正文
一、从泥潭中挣脱
(1)脱胎于混沌—术士形象中的巫师特征
《三国演义》在全书的开端,通过对黄巾起义的首领张宝、张角等人的行为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巫师形象之死,以及术士形象的超脱。在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玄德麾军直冲过去。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人马杀来。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败阵而归,与朱俊计议。”
这是对巫术最直接的描写。无论《三国演义》还是其他名著,在谈到巫师的时候,不自觉地会对其巫术的邪恶进行描写与渲染。这是因为他们的巫术掩饰不住的是黑暗的气息,仿佛每一个巫术的施法开端,都有着类似“一股黑气从天而降”的场景,说明巫师所借助的力量,不属于这个人间。而它们的结尾,往往能达到令施法者的敌人身首异处、落荒而逃的目的。然而,在文本中出现的一个“妖”字,却将巫师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昭然若揭。
(2)“术”的体现
如果把目光投射到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回,我们就能在张宝张角的起家史上一见端倪。张角受南华老仙的指教,得《太平要术》;“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者在此刻意的交代,便是表达了他对巫师的态度。简而言之,便是认为他们“装神弄鬼”。巫师利用着巫术,蛊惑信徒,操控人心,而他们自身却清醒地认识到了巫术的本质,并不迷信其中。巫师们将一个巫字当做自己最大的筹码,宣扬的是超脱人世,追逐的却是尘世权利。
因此,罗贯中笔下张角张宝的失败,具有特殊的意义。“俊曰:“彼用妖术,我来日可宰猪羊狗血,令军士伏于山头;候贼赶来,从高坡上泼之,其法可解。”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高冈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次日,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出迎。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飞砂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自天而下。玄德拨马便走,张宝驱兵赶来。将过山头,关、张伏军放起号炮,秽物齐泼。但见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砂石不飞。张宝见解了法,急欲退军。左关公,右张飞,两军都出,背后玄德、朱俊一齐赶上,贼兵大败。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
以秽物破巫术,这便是巫师的末路。
(3)张宝、张角等人的失败与术士形象的联系
罗贯中正是要在巫师倒下的躯体上,超脱出一个不同的形象。张宝张角的失败,是巫师时代的结束。
细观张宝、张角的行为,其实与《水浒传》中108位好汉从地底挖出石碑,便依照碑上的铭文排下108将的浩大座次,使得原本还为人所不齿的草莽流寇,一晃变成了天兵天将,成了“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士。而张宝张角之辈,恰逢东汉末年,社会腐化堕落到了极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称王称霸,或者美化地说是“拯救苍生”,他们利用“术”帮助自己在民众中产生形成威望。可以说,如果曹操、孙权甚至刘备的崛起都或多或少因为出身不俗,易于吸引民众投奔,那么张宝张角所代表的一类术士,便是借“术”,煽动百姓追随他们,使得他们有机会自立为王。
张宝张角的“术”,因为更多是用来蛊惑群众,所以罗贯中在价值取向上对其并不高看。他们可谓是由草根阶层中走出的、以术为工具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术士形象。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借来仙家一炷香
(1)仙人指路—术士形象中的仙家之气
如果说张角、张宝等人是以半巫半人的角色,揭开了《三国演义》恢弘壮丽的大幕。《三国演义》中的术士形象也由此混入了巫师的血脉,透着几分诡异气息。但是,他们也不过是揭帘的帮工,罗贯中给予他们的空间也只有发端的几节。那么,术士形象的第二次登场,可谓是借来仙家一柱香。几个隐匿于乱世铁色天幕下的身影,拂去衣襟上点点凡尘,飘然降世。
张角等人出场时,引得天下大乱,群雄问鼎,诸侯割据的大背景悄然铸就。而那来自天外的飘渺仙气,把最粗笨的搭台苦工直接跳过,淡然一笑,在转折的路口,将隆隆前行的车辕只一转,便引得乾坤颠倒。
(2)“术”的体现
于吉,在这群人中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登台。而他简短但绝不简单的演出,代表的是罗贯中在刻画第二批术士时的诸多特点。
“饮酒之间,忽见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策怪问何故,左右曰:“有于神仙者,今从楼下过,诸将欲往拜之耳。”策起身凭栏观之,见一道人,身披鹤氅,手携藜杖,立于当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故事发生在江南吴家。当时的孙策继承了兄弟的基业,正准备在这片神秀的土地上打下自己的烙印。不幸的是,刺客的突袭,使这位勇冠三军的大丈夫身批金疮。但是,伤势毕竟有限,在于吉出场之前,几乎没有预兆暗示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将有一日被撕得粉碎。
而在此,吸引人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于吉的背景。《三国志》中记载他“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注意一个“道”字。这个字,便是仙与巫最大的不同。“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此道之力,人不可及。唯有无为而寻道方可及道,另行他路必自损道行。”因此,道人便是与仙最接近的人物。如果百姓向张角叩拜,也许人们会认为他是妖言惑众,装神弄鬼。而如今百姓焚香顶礼膜拜于吉,却是因为他飘然的仙风道骨。其次,是于吉显露的神迹。也许,命中注定于吉便是孙策的煞星。孙策不过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和他见面,便因为百姓对于吉表现出崇拜而恼羞成怒,“喝令:‘速速擒来!违者斩!’”可是接下来的一切,却显示出于吉作为术士的不平凡。刑场祈风祷雨,断头尸首消失,风雨夜显灵惊倒孙策,杀于吉之小卒为孙策误杀,道观显圣,直至后来镜中显灵。这一连串的诡异,让孙策心惊肉跳。
还有,便是加害术士的角色戏剧般转折的命运。虽然孙策此举是出自保全社稷的大局考虑,要把可能蛊惑人心的邪魔外道铲除。但这也暴露了他有勇少谋,刚愎自用的缺点。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却了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其结果便是“策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昏绝于地。夫人令扶入卧内。须臾苏醒,自叹曰:“吾不能复生矣!”。
孙策死,孙权出。三国时代巨鼎一足的东吴艨艟,渐渐显露出了它的头角。可以说,正是于吉的出现,使东吴政权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换血,剧情由此走上了正轨。不得不说这是极巧妙的转折。
(3)于吉的现世与术士形象的联系
与张宝张角不同,于吉的形象是隐遁于民间的术士。和张宝张角一样,于吉的威望也是因为“术”。但是他“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在“术”的使用上却与张宝张角有着不同。他治病救人,祈风祷雨,这一切都是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在那个战乱频繁,烽火连天的东汉末年,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渴盼的就是安宁与幸福。可以说,于吉便是把准了民脉,将自己的术以仙家的天外之气表现于人前,处处为民祈福,赢得了江东人民发自肺腑的拥戴。
勇冠三军的“小霸王”孙策,空有一身胆魄,却只是匹夫之勇。当他因为民众拥戴于吉远远胜过他而恼羞成怒时,却丝毫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人民会这样衷心的爱护这位“活神仙”?须知,最难得者是民心,而绝非勇武。但是,“小霸王”并非无心之人。他杀于吉的理由确实令人三思:既然是一个隐遁于民间,有着飘渺神仙之气的术士,便应该追求的是超脱于三界轮回之外的安乐,为什么要不断显示自己的术,使百姓对他尊崇有加呢?反过来说,如果他作为一个并非求仙问道的术士,处心积虑地暗地里煽动百姓,制造大批追随者,他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享受人们的簇拥那么简单吗?《三国演义》的这段剧情至此搁笔。于吉便定格成了那位为民造福的“活神仙”
以于吉为代表的第二批术士,象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不可避免,也不可抗拒。是他们的出现,使得三国故事由赳赳武夫们打拼天下的往来厮杀,渐渐转向各股势力间层出不穷的勾心斗角。这就为第三批术士的登场,奠定了根基。
三、功成八阵图
(1)诸葛之智彰显“术士”新境界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整部《三国演义》,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三分天下,三国对峙,三国陨落。而诸葛亮,便是整个舞台的主宰。
他的出现——“三顾茅庐”,直接向我们揭示了三分天下的未来。
他的发展——从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再到火烧赤壁,是他手把手牵着那位以编草鞋谋生的刘皇叔,踏上了蜀汉政权的颠峰,使蜀汉政权成为了可以北抗曹操,南拒孙权的超级势力,形成了三国割据的格局。
而他的落幕——六出祁山,最后星落五丈原,让蜀国走向了倾覆的道路,最后直接导致了三国的接连陨落。
这就是诸葛亮,术士形象大成的代表。
(2)超越“术”的大略
一个人对于一部名著的剧情有多大的影响?我想诸葛亮便是《三国演义》这场大戏中,术士这条暗线最夺目的光辉。他,代表了《三国演义》中术士形象的大乘境界。不同于前人的是,诸葛亮将术与国家结合在了一起。术士之术,原本只是谋生的小技,但是诸葛亮却发扬了术的“格”之所在,使“略”的光辉照耀在其术士形象之上。
例如民间最耳熟能详的例子—“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赤壁之战中的骄人杰作。此举“既戏弄了曹操,削弱了他的力量,又叫周瑜无法对自己下毒手,化解了面临的危险。”
曹操闻报后,担心重雾迷江,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讲,便是:“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至此,术士在《三国演义》之中锋芒毕现。从张宝张角他们那里伏下的草蛇灰线,到诸葛孔明方升至大成。
(3)以“术”谋“道”的典范
诸葛亮,作为术士形象大成的代表,其光辉与“术”分拆不开。观其一生,他从民间的隐士走向政治斗争的前沿,以高超的“术”取得权力体制的认可,最终以“相父”的尊荣实现了他在那个年代所能达到的地位的极致,成为王权“道统”的忠实维护者。早在出山之前,他便预测到了数十年后攻打蛮族时要用火攻,更早早做下了准备。且不说别的,单论“三顾茅庐”一出,当时的诸葛亮便预知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诸葛亮的成就便在于他用“术”辅佐了具有汉家血统的刘备,这恰恰符合了历代知识分子,包括罗贯中本人,所谓的“帝王正统”的思想。在《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拥刘反操”之心路人皆知。因此,诸葛亮的形象得以一再神化,最终带动术士形象走向大成。
但同时,诸葛亮本人也希望通过“术”来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因此,他最终逆天而行,不惜六出祁山,星陨五丈原。作为大成的术士形象,诸葛亮本人却勘不破天意,这或多或少又给我们读者以感叹。
结语
《三国演义》一书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术士形象的不同侧面,塑造了众多鲜活的术士角色。
在真实的历史中,古代人民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知识的匮乏,常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出现了术士,既希望通过占卜、观星等方法解释超自然现象,又希望化这些神秘现象为自己的“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正是通过对不同术士形象的刻画与比较,不仅写出了术士形象的历史意义,更写出了术士形象的文化意蕴。
术士形象的文化意义,小而言之,便在于他们利用手中的“术”,作为了自己的立身之本,谋生之道。他们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对神秘现象的敬畏(如张宝使术退敌),以及对于安宁生活的渴求(如于吉的治病祈雨)。大而言之,便是他们以术为杠杆,撬动了社会的车轮,使得历史的轨迹渐渐转向。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显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于吉的出现,巧妙地使江东政权发生了新陈代谢;诸葛亮更是以一人之力,不仅改变了他所效忠的刘备的命运,而且使得整个天下形成了他预料下三足鼎立的格局;张宝张角虽然煽动天下大乱,但是其历史意义仍不可抹杀:加速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王朝最终的毁灭。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何清.三国演义精华[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
[3] [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 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晋]陈寿.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8] 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透视04-26
试论男权文化语境中的隐秘心曲——唐传奇的文士情爱心04-26
阿库乌雾诗集《走出巫界》的文化心理透视04-26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方法04-26
诗之唐宋辨04-26
试论太宰治文学前期到中期的转变04-26
论周作人早期对新诗理论建设的贡献04-26
浅谈《黄英》人物的心理透视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