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解庄“序”“注”问题再检讨

时间:2024-04-26 06:11:5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郭象注庄以“寄言出意”而“特会庄生之旨”,然而就文献学上来讲无论是《庄子注》本身还是注前的《庄子注序》都有着久远而广泛的争论,本文就今人王利器先生的讨论为缘起,一方面深入细致的梳理了当今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及研究现状,另一方面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此一文献学上的公案予以新的检讨,针对“序”和“注”的问题,指出其“史料整理——思想剖析——逻辑支点”此一思路的问题与弊端;进而,由“序”“注”问题之研究而反思中国哲学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关键词】史料整理 逻辑支点 方法论反思
  
  一、“序”“注”问题的由来
  
  (一)《庄子》郭象序的真伪问题由来及其研究现状考察
  今本郭象《庄子序》言辞美而意悠远,然而《宋会要辑稿》载景德二年(1005年)雕印《庄子释文》时杜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删之”,真宗说“观其文理可尚,但传写讹桀耳”,遂命人校订而“冠于篇首”。文献之含糊为后人之辩难引向了不同的诠释路向。
  王利器于1978年发文讨论此问题,认为此《序》为伪郭象序,真序在日本高山寺所藏《郭象庄子注》文末,计202字(今本序为399字),而且202字文又部分见于《宋会要辑稿》和《经典释文》中,真序之流传在于宋真宗为行“儒道合一”之文化政策。
  余敦康(1979年),认为王文“根据不足”并利用《序》与《注》之思想一致之内证法来反驳王文,最后认为二序可以并存。问题的转折在于王晓毅(2002年),他同样用“内证法”,提出“五证”,指出“序”与“注”之不一致,这是令人深思的。有意思的是李耀南(2005)针对王晓毅和黄圣平之文以更加详细的论证指出“郭象为《庄子序》的作者仍然无法否定”,同样其方法仍是“史料辨析”和“学理辨析”,针对王、黄逐条提出反证。
  (二)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之由来及其研究现状考察
  《晋书》“郭象传”称“象为人行薄”,窃向秀注为己有;而“向秀传”则称“郭象又述而广之”。《晋书》为正史,然而同书而对同一件事有着如此不一致的记载,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而后人之辩论也便由此展开。疑者之据,吾未细查固不能发一言,然据杨明照称“然皆铸词虚阔,弗之详论也”,以我所见刘盼遂之“申郭篇”而言,其论证也可谓“铸词虚阔”,实不如今人论证之深之详。论证郭象之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通行的做法是比较向郭注之思想异同(多参照《庄子序》和《难养生论》)。
  其一:如近人杨明照(1940)年通过辑录向注89则发现“与郭注同者四十有七,近者十五,异者二十有七”虽向注全文不可见然郭窃向“是有口莫辩矣”。其二:胡江源于1981、1982年针对《中国思想通史》之郭象“窃书”说,展开辩难他认为该书中“郭象窃向秀注比照表》是片面的,而且它所依据的《晋书》本来就“不求笃实”,并称《通史》对向秀“崇有”思想的分析也存在着硬伤。其三:王宝玹(1993)从版本改编角度称,唐代学者在整理藏书时“将郭本《庄子》三十三篇三十卷改编成四篇十卷,并根据向秀注文对郭注作了改订和补充”。其四:值得一提的是王晓毅(1997)提出了向秀《庄子注》新说,认为其成书伴随了向秀的一生,另则向注可补充“西晋前期玄学发展”的“空白”,对于版权王认为郭融“向注”于己注,向注遂遗失。其五:康中干(2002)从史料厘定角度总结了向郭注的问题现状,并认为史料之可疑使论证有限,所以史料之外应参照“逻辑的方法”。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序”“注”问题的研究方法及其问题
  
  (一)通过对研究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今之学者所运用之方法大致趋势为:史料整理——思想剖析——逻辑支点。三者无法单列,于研究中总是混合的,但是各有侧重,然而仔细考察,三者皆有问题。
  (二)史料整理之问题。
  “序”之问题肇因于《宋会要辑稿》,此文献问题有:其一,“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删去之”,“以”可做“以为”解也可做“因为”解,另只说非象文,但“依据”何在?没有记录,后人由此含糊之记载而各有发挥,固均不足信;其二,真宗说“观其文理可尚,但传写讹舛耳”,同样可以合乎文理解为郭文或非象文;其三,《宋会要辑稿》本身是否可信?李耀南指出宋人有“该书之风”多“以意该书”。
  “注”之问题肇因与《晋书》。而《晋书》本身之记载就有明显的问题,《郭象传》称“窃为己有”,而《向秀传》则称“述而广之”,或可称为“《晋书》不可信?”胡江源文、康中干文、刘运好文均有此种看法。若问题之因便是不可信的,今之学者又何以能辩?
  “序”“注”互证之谬是否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而郭象《庄子注》是否经过唐人依据向注再加工?史料问题的核心在于:“序”之肇因《宋会要辑稿》无有“依据”记录,而“向注”已不在。所以,任何的史料整理都可提出“同样充分”的反证,如上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依据同样的史料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三)思想剖析之问题
  思想剖析,在这里指的是,不同学者在论证“序”“注”问题时,因为史料之可疑而进而通过“剖析”“序”与“注”之思想来论证是非为郭象所作。需要指出,任何史料的的整理,都伴有思想之剖析和理解,还包括“逻辑”之运用,在这里单独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指出,就“序”与“注”的思想理解来讲也是有问题的,是非何在?而且“学理辨析”的论证有效性又何在呢?思想空间是自由的,对各人之限度也不同,那么思想的公度性何在?
  (四)逻辑支点的问题
  “逻辑”加“支点”似乎是可信的代名词,然而此处的“逻辑”具体指的是何种逻辑呢?在康中干文中他指的是历史现象与逻辑概念相统一的“逻辑”,他引用汤一介关于魏晋玄学的逻辑发展线索之说法(王晓毅亦有类似看法)。由此我们可看出此种“逻辑”指的是“概念”的推演,其实更准确说是“思想趋势”的演变,但是“思想趋势”从哪里来?
  
  三‘由“序”“注”问题之研究而反思中国哲学之研究现状
  
  关于“序”与“注”的问题,我所见之材料煌煌十万言,然于拜读中却发现人皆以己为“是”且自认为论证充分,但问题是A和非A是不可同时成立的。进而言之,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中国哲学的研究现状,此种问题是人文学科之不可免的“误差”还是我们的“错误”?若说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没有问题?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中国哲学值得研究的问题何在?这些疑问最终归结为:我们的出路何在?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利器.庄子郭象序的真伪问题[J].哲学研究.1978,(9).
  [7]李耀南.难“庄子序非郭象所作说”——兼与王晓毅和黄圣平二位先生商兑[J].中国哲学史.2005,(2).
  [8]刘盼遂.刘盼遂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杨明照.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检讨[J].燕京学报. 1940,(28).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太宰治文学前期到中期的转变04-26

浅析“琵琶”于《琵琶行》戏曲改编作品中作用的变化04-26

论周作人早期对新诗理论建设的贡献04-26

浅谈《黄英》人物的心理透视04-26

痛苦体验生成的忧患情结——李商隐悲剧心理透视之一04-26

欧里庇得斯作品人物个性及心理分析04-26

漫谈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04-26

略论老挝《休沙瓦》中的轮回观念04-26

谈曹操诗歌中的“气”04-26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试论兰芝和娇娘的婚恋观及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