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时间:2024-04-26 06:11:24 5A范文网 浏览: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纯熟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代的高度赞誉,尤其影响了唐宋文学的发展。它的抒情艺术。比如善用比兴、情景交融、意象选择。以及曲笔传情等,这些都为唐宋抒情诗词艺术发展带来诸多启迪,影响深远。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抒情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我国号称“诗之国”,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创下了双峰并峙的历史辉煌。究其原因,唐诗宋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艺术的“尽善尽美”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古诗十九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所谓“古诗”,一般指汉代乐府中未曾入乐,或原曾入乐而失去标题,并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在社会上流传已久,无专门名词,因此泛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古诗十九首》是由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见于《文选》,因其年代久远,大都散佚,具体篇数不能详考,人世难详,萧统《文选》只著录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称之。其作者与所作时代为西汉还是东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处不作详述。这十九首无名氏短诗自问世以后,就一直备受诗论家推崇,钟蝾的《诗品》称其“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首》是各自独立之篇章,但都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即表达失意士子羁旅之悲愁和空闺思妇寂寞之哀思。写了游子思乡的浓浓深情,比较集中地抒发了当时的诗人们对人生感悟,表现了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胡应牌说:“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其抒情艺术概括可为含蓄蕴藉,委曲尽情。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展现,分析与唐诗宋词的密切联系,以此探寻出《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方面对唐宋文学的巨大影响。
   一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朴素自然,简短凝练,语短情长。这使得《古诗十九首》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明代谢榛评价《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这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正是由于善用比兴,而达到了言近旨远的韵味。
  《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兴传统,创作了成熟的文人五言诗的体式,这种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为唐诗宋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奠定了基础。如《冉冉孤生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为女子新婚之后与丈夫久别之怨辞。用瘦弱、孤凄的竹子起兴,采用“比”的手法表现思妇性格之温柔,形貌之美丽以及相会难期顾影自怜,珍惜青春之心境。在题材上给杜甫的《新婚别》的创作以直接影响。
  可以说,比兴手法使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浑然一体。《古诗十九首》的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唐宋文人或直接或间接地有所继承。如晚唐李商隐善用比兴,含蓄蕴藉,形成了他诗歌的显著特色。比兴手法的成熟运用,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古诗十九首》最主要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善于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其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堪称“百代而下,当无继者。”情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使得情景和写景完美统一,达到了自然和谐的境地。
  诗人借景抒情,传达内心的情感。比如其代表诗作,通篇全是写景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一首思妇的秋夜即景之作。诗人从想象出发,借天上的牛女双星写人间别离之感。诗人把景、事、情巧妙地融合起来,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的既是天上的悲哀,也是人间的遭遇,两者结合起来,凝成了诗的优美形象。
  诗人又以乐景写衷情。“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种表现手法脱胎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更加细腻,不仅经常使用,而且日趋完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裒,”《回车驾言迈》就是这样的鲜明诗例: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宋玉悲秋。秋固悲也。_此诗写的是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飒如秋,给人以冷寂悲凉的感觉。草为东风所摇,新者日新,则故者日故,时光如此,人怎能不老?老得怎能不速?此种描写和抒情,其手法和含义多为后人所模仿。例如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盂郊《杂怨》:“树有百度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开。”宋代舒直《一落索》“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欧阳修的《渔家傲》“料得明年秋色在。香可爱。其如镜里花颜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唐诗宋词的显著特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唐诗宋词创出了不同寻常的诗境、词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唐宋文人恰当地处理了诗歌情与景与事的关系,而对《古诗十九首》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唐诗宋词创下了中国诗歌的光辉成就而光照千古,影响深远。
   三
   意象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物象,它融合了创作主体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是与主体心灵世界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明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古诗十九首》中,常于明月之下,走出一个游子或者一位思妇,长吁短叹,发其幽情,多为忧愤、思乡、怀人。《明月何皎皎》就是典型的例子: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诗。以明亮的月光笼罩整个诗境,造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氛围。刻画了一个客居异乡,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夜阑人静之时,一轮明月是最易引起乡愁的。游子忧愁不寐,望月兴叹等一系列动作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让人不免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孤凄的思乡之情,恰与眼前的景致完全融合。月亮的温馨静谧象征女性也象征母性,所以当游子浓浓思乡情结找不到寄托时便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月亮。明月的意象与思乡怀人的情感发生固定的联系,就是从这酋诗开始的。后来的许多诗人都反复到说此意,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般月亮是用来传达思念的,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又是永恒的象征,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有限、国运无常的感叹,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古诗坛的上空,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月亮”关于月亮与中国的话题是说不完的,含义也日趋丰富,而《古诗十九首》则是开启者。
  另外《古诗十九首》的意象与作品的感伤、怨愤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诗人用一些代表死亡,孤凄。瘦弱,阴郁的意象,表达他们真实的心灵世界。如“秋蝉”“蝼蛄”这种生命短促的意象就能传达对人生短促的慨叹。意象的精心选择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切感人。在唐代韩盂诗派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尤其是孟郊多以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入诗,渲染凄冷寒寂、幽僻萧索的氛围,表现凄怆寒苦的生活就彰显了《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影响。
   四
   《古诗十九首》也典型的体现了曲笔传情的艺术技法。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的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的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这是诗人们以曲笔传情之法,在穷困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更加真切感人。如《庭中有奇树》就是非常鲜明的例证。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篇是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展现了折芳寄远的形象。诗前几句描绘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这些都是诗人在孤独的他乡想念家中妻子时,站在妻子的角度去设想的一切。这种曲笔更形成了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曲笔传情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也有运用,如王维的仇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彼见我,更显意境高远。而后的白居易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因未“曲笔”便稍显直白,缺乏韵味了。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已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它在民歌的基础上经文人加工,使其更臻于完美,把五言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刘勰称誉“五言之冠冕”,为五言新诗体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古诗十九首》所创造的独特艺术手法,为后人所喜爱和习用。自隋唐始,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作,始终绵绵不绝,特别是对唐宋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迪,为诗词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注释:
  曹 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胡应牌.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谢 糠.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61.
  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z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现实主义诗人阎尔梅初探04-26

试析从《南史》看初唐人对诗歌风格的品评04-26

试析选点切人纵深发掘—解读古典诗歌方法之探究04-26

诗与史合奏的乐章——许衡的《编年歌括》04-26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04-26

浅谈元代田园诗的宗唐与情感变异04-26

精炼简洁 一字传伸——论杜诗的炼字艺术04-26

浅谈鲁一同诗歌风格04-26

论鲍照对乐府诗的贡献04-26

浅论“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精神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