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词的贡献

时间:2024-04-26 06:09:5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苏轼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内容的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 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关键词】 词、变革、词风、词体解放、豪放、表现功能、艺术品味

        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词形式。所以,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以满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乐的需要。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词的兴盛。政局多变、党争激烈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往的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主要用来娱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始尝试用词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从而拓展词的题材,提高词的品性,不同程度的逐步呈现出一种向传统的"言志"的诗越来越靠拢的趋势。如果说晏、欧两人以自己的创作,多少突破了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藩篱,在由词向诗流动的长河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话,那么,就词的发展上看,苏轼的词正是一个转折点,他把词推到一个更为宽阔的道路上,对词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词一扫五代余风,开创豪放词派,敢于突破声律,不让音乐把它捆死,将只表现 "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1)使词象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文体。把词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学的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了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而实现这一贡献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变革词风。无论是拓展内容,还是新化形式;无论是突破风格,还是超越人生,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一、内容的拓展 苏轼对词的内容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一部《东坡乐府》不仅几乎涉及到所有传统诗的题材,而且拓展了词的题材。 
        (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苏轼的悼亡词足以与此前最著名的晋人潘岳与唐人元稹的悼亡诗鼎足而三。 
        (二)农村之词 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他在徐州写下的五首《浣溪沙》集中表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但常以"世农"自谓,在《浣溪沙》中"使君元是此中人 "就说明了他与农民的感情是相通的。正因为具有这种难能可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历任地方官时,能不忘人民的疾苦。而且,这些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仲夏时分的农村风情图,这就为南宋词人大量创作此类作品开辟了道路。 
        (三)言志之词 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就连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龙图老子"范仲淹所写的著名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只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凉气氛,而缺乏一种豪迈昂扬的情绪,以至于被欧阳修嘲为"穷塞主之词"。(2)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为我们研究苏轼以及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赠答词、送别词、田园词、爱情词、咏物词、咏史词、谐谑词等都蕴含于苏轼的词中。这样一来,苏轼不仅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而且更有助于丰富词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 "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平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形式的新化 苏轼对词风的变革,除了拓展词的题材与表现功能外,还体现在他对词的创作理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诗词一体、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 
        (一)诗词一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突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诗庄词媚" "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新词,此古人之长短句诗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不仅将词与诗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词就是诗,只不过词与诗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它们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的文学地位提高,使词与诗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将诗的题材与风格引入词中、实现诗词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以诗为词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就是"以诗为词",也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体现在:以诗入词,运用题序和典故。 
        1.以诗入词 以诗入词也就是取意于诗,在苏词中,以诗入词的词作并不少见,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取意于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起舞弄清影"取意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在词的创作中取意于诗,就会使词的创作不拘谨,不受束缚,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古人的诗被信手拈来随意放入词中,自然地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为后代文人的词创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2.运用题序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只要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数词并无题序。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人所抒的是何种情志,词是因何事而发,苏轼以题序的形式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所交代和说明。他在词中与诗一样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例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确定了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还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有了词题和题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3.运用典故 词中用典既是一种代替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词中用典始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在苏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词中两处用典,上阕用孙郎射虎之典,以孙郎自喻,不仅显示出自己的胆略和勇气,而且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下阕用持节云中之典,以魏尚自比,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许身报国的愿望。这两处用典表达了词人深厚的爱国热忱。这样一来,以典入词,以典中之事融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为己情,不但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使词能总揽古今之事,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风格的突破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词的"风味"提出来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一)追求豪放风格 虽然苏词仅存362首,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苏词中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首豪放词。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热烈,气概豪迈。词的下阕写请战,壮志豪情,慷慨豪雄。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壮志豪情一洗绮香罗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使词从花间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苏轼的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得以表现,与他宽阔的心胸、坦荡的襟怀相映衬。苏轼的豪放词中出现的景物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由于他独特的审美趣好,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铸成了一种豪放不羁与抑郁顿挫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在偎红依翠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正是这一风格,至南宋为辛弃疾发扬光大,构成辛弃疾豪放词的基调,对南宋的爱国词有直接的影响。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香罗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揭示出苏轼对这类词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美学风范。(3 ) 
        (二)扩大婉约意境 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苏轼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反映了东坡词的另一种风格,情调幽怨、缠绵。如果咏物词仅仅停留在咏物上,那么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终归意义不大,境界不高。但是,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本身上,这样咏物就有涵义。苏轼着墨写扬花的神态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借写扬花描绘出一副闺中少妇怨春、思春、柔肠愁断的图画,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此词是以扬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地寄托了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周济所说的北宋词"无寄托"不可一概而论,像苏轼这样的咏物词就是另有所寄托的,王国维对此词推崇备至,他说:"咏物之词,自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不离不即"指的就是咏物词的写法,即:不要停留在物上,要有所拓展,但也要切合咏物。(4)这就在创作方法上为后人的咏物词创作开拓了道路。
        四、人生的超越 苏轼对词的内容、形式、风格都进行了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除此之外,苏词中体现出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就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苏轼的大半生都沉浮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饱经忧患,奔走流离。但是,文章上的充分自信、儒家的进取精神、老庄的冷静旷达的处事态度,使他能以豪放、豁达的心态对待政治上所遭遇的挫折。逆境中的诗篇较多地反映的是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因而,其逆境创作成为其创作高峰。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就是苏轼在逆境中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气势雄放,体现了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初到黄州》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食荔枝二首》之二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被贬至素有"蛮夷之地"之称的海南时,也毫不消极退缩,依然发出了超然淡泊的强音:"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始终对沉浮荣辱保持冷静旷达的态度,我们在他去世前的《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依然能够读出他的自信与旷达:"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这种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能焕发艺术的魅力,也就更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 不仅诗作如此,词也是超越人生的一大写照。苏轼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就论及人生的寄托与价值,提倡通过对象与文学创作来实现人生的超越,认为惟有创作出不朽的诗文,人生才更有意义。(5)这无疑激励着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例如:途中遇雨,实极平常,更属小事,但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苏轼借小喻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他说的风雨,不是一般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上的风雨。表明了他坦荡坚韧的生活态度,也正是这种人生态度使他永远笑傲于沉浮颠沛之中,历九死而不悔,(6)不仅清新明快,超然淡泊,而且言简意赅,深寓哲理。千载之下,读来如见其人,陡然弥生景仰。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这种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松等人,而其旷达的人生态度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苏轼注重词的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突破了音乐对词的制约和束缚,使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是骚人志士的"诗化"词、"豪气 "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指出的一条新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当然,苏轼对词的贡献远远不止上述的几个方面,对苏轼及其创作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挖掘。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04-26

浅谈现代雕塑中材料语言的运用04-26

浅谈社交活动中的赞美语言艺术04-26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审视公益广告用语的语用基础04-26

试论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与突围04-26

试论国产轿车命名04-26

浅谈三篇硕士论文的摘要04-26

浅谈海丰方言特点04-26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04-26

试论语言习得和思维角度观察语言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