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外部因素对区域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成长的外部对策主要包括: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区域创新环境;构建企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成长;通过突破区域创新系统的合作瓶颈,实现中小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共同成长。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 中小企业 成长对策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RIS)就是由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中介和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的,在一定的制度、政策等运行环境中,以促进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结构体系。中小企业与区域内其他行为主体如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形成相互依存的系统。由此,在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各行为主体紧密联系的系统,即区域创新系统。中小企业的成长不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外部因素对区域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区域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创新方向和创新活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区域创新环境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能力.因此中小企业的成长极大地受到区域创新环境的制约。RIS中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是指围绕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和发展变化,并足以影响或制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社会、自然等诸方面的因素,是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1.区域创新环境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中小企业做出反应.企业的反应行为既是对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调适,又造成环境的进一步变化。由此,中小企业与区域创新环境始终处于动态调适过程之中而中小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机理就是各种环境彼此影响的反应机理。因此,中小企业管理的核心,实质上是如何在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变化之中进行调适的问题,由此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即环境变化——管理调适—企业发展—一环境变化。
2.区域创新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它通过直接、间接或迂回的路径,影响或决定企业的可选择集、偏好、执行和反馈,因而中小企业要不断适应环境。但是,中小企业也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或者说,外部环境对企业也并非总是正向传递(即从外部影响企业内部)或影响力的主从关系。中小企业对区域创新环境也具有反作用。企业通过管理的主动.陛和创新性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造,可以影响或控制外部环境,或降低环境对企业不利影响的程度。
3.区域创新环境各组成要素是一种系统的网络结构。它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紊乱性和非均衡性等特点。由于不同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差异,同一外部环境状态下或不同企业的不同时期。环境各要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企业与环境之问的相互调适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构建企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
系统中中小企业成长企业集群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企业密度越大,产业上、中、下游环节的配套程度越高,产业附加值链越完善,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集群的最大优势在于使它们在获得信息、技术及协调相关企业和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等方面运作起来更加有效.并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克服自己内部规模经济的弱点。
1.优化中小企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企业集群不应追求产业结构的“大而全”.而应追求较强的专业化及专业化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更好地发挥集群效应、协同效应、内部化优势和信息共享优势。每个企业集群应围绕一、两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努力构建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和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尽力避免产业结构同化。
2.完善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环境。首先,要弱化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中的“行政捏合”。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建设“高新科技园区”,并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资本市场,建立高效的融资机制.改革投资软环境,优化信用环境,为中小企业集群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其次,强化中小企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即逐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信息咨询服务,培育专业化中介机构,使集群内企业获得资源共享,专业化服务等区域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再次,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独特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鼓励和宽容失败,勇于接受新事物和追求自我价值,激励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员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创业精神。
3.以“创新链”拉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技术创新包括人才、资金、原材料、信息、知识转化成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的创新,把劳动、资金、信息、知识、材料转化成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所需要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创新,都涵盖在技术创新的概念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讨论最多的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是整个创新链,这个体系中任何环节的变化.就可能会引起“创新链”的其他环节发生变化。用“创新链”拉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成为中小企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通过“创新链”来建立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克服企业集群创新优势缺失等问题。
三、突破各要素合作创新瓶颈.实现中小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共同成长
区域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在合作创新上存在瓶颈.主要是:RIS中主要要素位置偏差;区域创新政策执行力低;区域及国家层面树根型文化对创新的禁锢。突破这种合作创新瓶颈,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成长:而中小企业在与其他创新主体从不合作到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也经历成长的阵痛,从而实现中小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共同成长
1.解决区域创新系统中主要要素位置偏差
区域创新系统构架理想的目标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创新网络.在建设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进的模式。然而,在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政府起“双主”作用现象,即政府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区域的创新活动多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从而产生了政府“越位”现象。与政府“越位”并存的是政府“不到位”。政府各部门问面向创新系统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协调.政府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从而使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和联系,中小企业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主体还有较大差距,系统要素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流动渠道不畅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有限的创新资源被大量浪费。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实行官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错位”问题。利用政府的协调职能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结合,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独特的无形资源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共建技术中心,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开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领办、承包现有企业,促进科技力量向经济主战场的转移。中国企业只有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充分、积极地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把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才能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高校、国家独立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和开发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这样既可以大大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研究能力,还可以分散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提升区域创新政策执行力
一项创新政策的成功,没有创新政策的执行力.就没有创新政策的竞争力。如果缺少良好的创新政策,中小企业与其它创新主体要素的合作就不能开展;然而即使是制定了良好的区域创新政策,但是这种政策的执行力偏低,结果仍有可能影响到中小企业与其它创新主体要素的合作。
首先,优化区域创新政策执行主体的参与机制。实行广泛的利益主体参与,并参与政策的制定,让政策最大限度地体现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这样将有利于提高政策执行力,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优化区域创新政策执行主体的参与机制。鼓励其他利益主体广泛参与政策的执行,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政策执行工具,能够增加政府和政策执行主体的互动。其次,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引入竞争机制,不仅要在政府内部实行竞争,还要实现政府和其他利益主体问的竞争:引人能绩制,使政策执行人员的薪酬与个人的功绩相符合,而不是与级别相联系:引入功绩制,充分承认和尊重政策执行人员的工作业绩,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职务晋升制,使政策执行人员的晋升与政策执行的效果相关联。此外,政府执行力的优劣强弱与执行主体的品质密切相关,因此要调整机构的层次与幅度的关系,压缩执行层次,克服因层次过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真和衰减、执行不力等弊端;要在完善执行绩效法规体系、确立执行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执行绩效评价与管理机制,促进政策执行力的全面提升。
3.引入星云型文化
星云型文化是一种不断碰撞、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新型文化,这种文化能够从根本上塑造人们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性格。这种文化已突破了企业文化的范畴.在区域及国家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1)勇于突破树根型文化对创新的禁锢。传统的树根型文化,它以封建礼教为特征,强调血缘关系和人情味,植根于小农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和农业文明社会。正因如此,它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经久不衰.也正因这漫长的历史沉淀,它封闭、保守且稳定性强,惧变求稳,安于现状,研究历史重于探索未来。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面前,树根型文化并没有因为高的经济增长率而有大的突破,相反,树根型文化成为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树根型文化相冲突的结果是众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不是政府出台一个政策就能够实现的,只有搬开阻碍创新的文化障碍,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2)建立中国式的星云型文化。
①建立星云型文化.需要政府积极履行文化建设方面的职能。政府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防止和打击“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学术不端、学术的低水平重复等等”腐败现象,为科技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要运用新闻媒体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推动科学普及,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勇于进取的社会价值观。
②建立星云型文化.需要动员科学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力量共同推进。首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公平化的学历教育与科学普及,为国家科研与技术创新储备智力资源;其次植入“合作与互助”的基本观念.促进整个社会加大创新投资:再次要加大国内外文化交流,在重视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引入尊重创新主体个性的思想,因为没有个陛自主就没有创新。要为创新主体营造宽松自主的社会创新文化平台。
③以区域文化创新为基础发展国家创新文化,以国家创新文化驱动区域创新文化的飞跃。在建立星云型文化过程中,由于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路径依赖,所以需要从区域文化创新人手,在具有辐射效应的区域率先引入星云型文化。“以点带面”.促进国家创新文化的发展:国家创新文化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氛围。从而驱动区域创新文化的飞跃,进一步形成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公路建设工程经济评价分析04-26
关于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借鉴04-26
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分析04-26
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经济补偿问题分析04-26
论收入差距及其对有效需求的影响04-26
如何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04-26
村镇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与追溯系统的研究04-26
自驾游对汽车服务业的新机遇和新要求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