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24-04-26 05:56:0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重庆的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现代新兴起大量中小企业并形成不同规模的企业集群。本文对重庆市与沿海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企业集群本地特色强,但企业集群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比较分析重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给出了促进重庆市中小企业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发展模式  比较研究
        0 引言
        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很大发展潜力。重庆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在重庆特有的环境及条件下,其发展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构成了企业集群的中坚力量,它们发展方式和相互之间的协作联结方式决定了集群整体发展模式。在我国,广东、江浙等地的企业集群是发展较快较好的典例,能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了形成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型组织形式。
        本文主要针对重庆市中小企业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将重庆中小企业集群与将重庆市与广东、江浙地区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作比较研究,充分学习其他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提出结合自身优势形成重庆企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重庆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国内外及广东、江浙集群模式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1.1 国内外集群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集群模式的研究,以彼得·克罗林格等学者为代表,将企业集群划分为意大利式企业集群、卫星式企业集群和轴轮式企业集群。这种划分着眼于集群内的市场结构,但仍不够全面和具体。也有学者主张从集群内部的市场结构角度对企业集群进行模式划分,将企业集群划分为零星式、网络式、轴轮式、多核式以及混合式五种模式。李文清(2007)从企业发展的五因素将西部地区的企业集群分为资源开发型、企业自发集聚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引导扶持型、市场吸引型、混合型,其类型的划分较为详细。
        1.2 对广东、浙江集群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对我国企业集群模式研究中,张一力、林俐、吴晓棠(2003)分析浙江由众多中小企业构建的企业集群,主要为零星式和网络式。蔡泓名(2005)认为东莞“卫星式结构”的台商群聚模式,塑造了东莞成为“IT城市”,其通过台商协会与当地政府及本土企业紧密结合,积极向具有研发能力的群聚转型。李渝萍(2006)分析广州既有 “外生型”,即由外来资本优势产生的外向带动型的迁移演化形成的“珠江模式”企业集群,也有“原生型”也称为“内源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如中山的小榄五金业,具有悠久的制锁等小五金集群,源于地缘和文化影响,靠近沿海,利于运输和接受外来资金。强烈创业意识和历史文化根源促使两种模式出现。余央央(2006)简述了温州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制度创新,民间自发形成了以血缘、地珠和亲球为关系的中小企业网络为特点的企业集群。窦娜娜(2007)比较浙江的企业集群和青岛的轴轮式和多核式企业集群模式,提出混合式发展解决集群竞争大企业创新能力小的弱点,并指出核心企业带动集群发展的策略。
        1.3 我国广东、江浙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模式
        1.3.1 广东的企业集群片区中以深圳、珠海、中山、顺德、南海、东莞等发展相对较好。广州地区主要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其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由于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
        广东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专业镇发展模式。在集群形式上,广东的专业镇形式出现的集群,分为外资带动型和本土企业集聚发展。广东的发展模式,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广东具有优势的地理条件,使珠三角的产生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其次,为广东省的对外开放,广东一些市县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在海外、港、澳的众多亲朋回乡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品镇。目前,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四百个左右的建制镇中,以企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四分之一。如中山古镇(灯饰)、东莞虎门(服装生产和贸易)、南海西樵(纺织印染)、佛山石湾(陶瓷)、云浮云城(石材),顺德伦教、龙江、乐从三镇(家具)等。其中,民营企业为主体自发形成的企业集群和依靠外资企业外包生产而形成的企业集群约占总量的70%。本土企业则体现出:企业集聚、店铺集聚、业者集聚、客户集聚、运输集聚、配套集聚;“产品集聚”;劳务集聚的特点。而外资带动型的企业的特点就是集群式嵌入,目前对嵌入企业与本地化结合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加深。
        1.3.2 浙江是我国最早出现企业集群的地区之一。主要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浙江企业集群源于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为主、以“专业市场+工厂”为主要经营模式,以特色工业园区为新的地理组织形式等特点。表现为多种企业共存如:台州的铝制品加工业集群、海宁的皮革集群、绍兴纺织业集群、桥头镇的纽扣集群、秀洲化纤织物集群等星罗密布的企业集群,成为浙江开拓国内外市场生产基地。
        归纳浙江的企业集群可以划分为几种:
        ①零星式企业集群 零星式企业集群的结构较为简单,形成相对容易。故常见于集群形成初期,生产的产品也大多是工艺简单的日用品、小商品和农产品。如诸暨珍珠企业集群、缙云麻鸭企业集群、磬安中药材企业集群、永康的小五金企业集群、台州的小化工企业集群、义乌小商品企业集群、温州的制笔业企业集群等等。
        ②网络式企业集群 这样的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合作,形成由许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所构成的“网络”。生产流程被分解成几个独立的生产环节,由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促进了技术创新。比如:柳州低压电器企业集群、苍南金乡标牌企业集群、海宁皮革企业集群、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嵊州领带企业集群、诸暨大唐袜子企业集群、温州服装企业集群等等。
        ③中间类型企业集群 表现为零星式企业集群向网络式企业集群转化,即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专业化加强并开始合作,分工开始明细化,然后专业化进一步渗透到生产流程的各个工艺中,并逐渐出现生产服务配套企业,网络模式初步形成。
        2 重庆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模式
        由于重庆特殊的地理条件及人文条件,重庆的企业是以一个工业化城市,众多企业是依托山势地理,在城区发展壮大,重庆的工业发展集聚有“城中村”的特点,体现在以厂区、城区交叉融合并不断扩展延伸。重庆的企业发展的几次飞跃:一次在原有工业历史基础上,经抗日战争作为后方大城市(陪都)而迁进了大量的钢铁、机械、化工、军事工业,二次在“三线”建设时期,大批国防工业及重化机械,仪器、仪表工业内迁,在老工业基地基础上,加强了工业基地的地位。重庆因此在机械制造、金属材料、医药、农业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大批集体、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军转民”等的科技技术向民间传播,初步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群体。三次是重庆直辖后工业飞速发展时期,工业基础更加壮大,聚集与扩散更为合理。对原主城核心圈传统的机械加工、军工、冶金、电力等重工业进行调整,有序地向主城区郊区扩散。在主城都市圈工业企业向近郊区扩散的同时,近郊的工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市区外的许多新建企业和部分“三线建设”调整企业。 
        考察重庆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是本土企业自发型和依靠大企业发展起来的卫星式企业集群,横向联系少,技术在产业链上纵向传递较多。可以归结为如下原因:一是借助重庆工业优厚基础,在技术转让和传播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如:摩托车企业集群、汽车企业集群,仪器仪表企业集群、铝业集群、国防科技企业集群;二是传统工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推动下形成如:纺织(丝绸)服装企业集群、食品加工制造业集群,大足龙水镇为依托的小五金企业集群、三凭借是优厚的地域资源发展形成:天然气(盐)化工集群、医药企业集群等。在国际化产业转移的机遇下,重庆正积极发展引入高科技制造业,可以设想这将给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3 与广东、江浙地区比较,重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对比广东、江浙地区,影响重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受重庆的地域及文化对企业集群的发展影响 重庆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是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区域内地理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广州有外来资讯的输入与近缘优势,浙江沿海地带还有较强的经商传统,商业意识和氛围浓厚。与之相比,重庆中有较强的码头文化,重庆居民性格有勇猛豪爽的一面也有对外资讯不够积极敏锐、缺乏精耕细作精神的一面。以此,重庆企业产生发展多依赖于大企业的变化革新,技术传播。企业家及能负重吃苦耐劳,积极克服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但同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战略眼光。注重近期效益和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软性文化缺乏人文主义,注重独立经营,缺乏长期合作信任精神。
        3.2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挑战 重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缺乏机构支持。重庆目前有15左右的所理工文史医类本科高校,近30所专科、高职院校。但是高等院校的科技信息等没有形成有效的转换机制,没有对企业集群形成明显的辐射效应。同时,也及其缺乏相关信息传递中介等机构。
        3.3 中小企业集群的内部组织不明确、协调性程度不高 在企业专业化程度上,浙江地区的网络状企业集群有高度企业分工协作,生产流程的专业化能体现出集群“弹性、专、精”的竞争优势,也需要企业之间有良性的相互竞争更有相互支援、相互依存和价格协调机制的为基础。重庆中小企业集群不可避免的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但重庆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层次,企业集群产品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深层次、精细化化加工,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注重接收产业转移,但是对创新整合缺乏总体认识,对企业集群的结构调整产业的长远发展缺乏认识。企业集群应对制造加工,对集群产业链条的升级衍生开发缺乏主动性。
        3.4 体制不健全和运行机制落后,制约了集群的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形成需要有宏微观环境的支撑,集群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倾向于大中型企业,因其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立竿见影,而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慢,见效慢,因而忽略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发展。同时,中小企业获得投融资也相对较难,通过正常的银行和资本市场融通的障碍远大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集群自身运行也需要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应避免盲目、短视、过度竞争等情况。
        4 重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新模式的一些对策建议
        重庆中小企业集群在自发型和卫星式集群基础上提升改进,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4.1 从宏观环境上,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人居环境,人文氛围,政策环境。使重庆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吸引人才的大氛围,能引进新技术,鼓励技术革新,以优良的环境促进人才的集聚,带动技术的创新产业链的升级,增加集群的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集群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4.2 在集群与外部环境联系方面,建立完善的技术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体系。重庆的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数目并不少,但是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而相关的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增强集群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一、鼓励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能力。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建立对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集群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前瞻技术的联合开发,促进集群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服务,延伸拓宽产业链。使集群企业的在产业链上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促进集群内部企业紧密联系分工协作。三、加强集群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这样可以增加集群内部信任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的分工与协作,对信息的传递和反应加快,使集群更具有效率。四、改变企业“一哄而上”的依赖性、跟风思维,提倡开拓创新,加大对协作配套功能的理性认识,对作协作配套的企业生产体系技术支持和指导。从而加强集群企业的协作意识。
        4.3 政府应当立足于当地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依据非均衡选择策略和比较优势原理,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原有优势企业、产品,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重庆的工业、化工等产业链可以延伸空间很大。这些企业的集群规模与国内外企业集群规模相比并不大,它们可以借助自己的企业优势拖动外围企业发展。政府也可以充分运用当地资源,挖掘潜力,合理配套并部署企业及相关机构。随时掌握新业态,因为新业态也可能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关注要积极开发新兴产业,还有很多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如环保、海洋、文化、体育、展览、物流等,新兴产业将是今后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4.4 金融机构要完善企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与中小企业集群的对接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在中小企业集群集聚地建设区域性中心银行,促使地方政府、银行与行业协会相互合作,合理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和集群中长期战略。通过集群内企业的业务联系、竞合情况,资金流向,对集群的发展方向准确判断,并更好的了解企业集群的经营运作、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合理导向集群内企业中长期投资及发展战略,即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理调控又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力,倪文佳.重庆与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的对比研究,《特区经济》,2008.01.
[2]刘金萍,李为科.重庆市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经济与管理》[J],2007(4):21-22.
[3]王建华,彭州.重庆市产业集群现状及其培育策略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J].自然科学版,2006(4):91-96.
[4]陶全国.传统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发展.《中国流通经济》[J],2005.(5).
[5]杨强,姚岗.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经济纵横》[J],2005.(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探讨04-26

黑龙江省旅游形象的策划与传播04-26

基于生产函数的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型研究04-26

旅游环境保护与创造研究的初步研究框架04-26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悖论04-26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法律问题04-26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4-26

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04-26

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及旅行社的对策研究04-26

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