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内部化是企业R&D的有效模式,但企业R&D的外部化浪潮对其提出了挑战。影响企业R&D边界变动的因素除了交易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R&D面临的高度的技术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提升了企业内部研发的不确定性程度,从而促使企业选择外部化或网络化。而企业R&D边界决策取决于获取能力与降低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
关键词:企业R&D边界;技术不确定性;外部化;交易成本
企业自制或购买(makeorbuy)决策不但对生产制造的纵向一体化选择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企业的R&D决策也非常重要。以前的企业大多选择内部化模式来进行R&D,而近十几年来的发展迹象表明,企业越来越多地依靠外包、战略联盟、购买专利技术、委托研究等方式进行R&D。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企业R&D边界的演进呢?企业R&D边界的演进一方面取决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取决于风险因素(张五常,2000)。在一个风险很小的静态世界里交易成本成为决定性因素;但当风险变得很大,或者说不确定性程度高的动态环境下的企业边界演进就变成了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调整(Foss ,et al,2005)。无疑当前的企业R&D行为遇到的挑战更多地来自于变动的环境,而不是交易成本。从研究开发到最终产品价值的实现,企业R&D的过程充满了高度的不确定性。而在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影响R&D边界变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不确定性,它促使企业更多地通过合作开发技术,从内部R&D转向从外部获取资源。尤其是在技术变革剧烈的行业更是如此,比如计算机、生物制药行业,更多的企业采取一种中间组织状态进行研发活动。这种研发活动不同于早期的自由的个人主义的方式,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本文就是通过维度分析阐明当前出现外部化事实的原因,认为技术不确定性的三个维度无一例外地提升了企业内部研发的不确定性程度,从而促使企业选择外部化或网络化,最后给出一个企业R&D边界决策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R&D边界决策的外部化浪潮
由于技术知识的缄默性(Polanyi,1962),很多技术知识的扩散(交易)是成本高昂、困难而且缓慢的,这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认知和语言限制了个人准确全面地描绘其所拥有的知识、技巧和专有技术。即使个人能够描绘清楚,但认知的局限性阻碍了其他人的吸收(Afuah,2001)。因此,技术知识的交易最好是在纵向一体化组织之下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冲突。这也是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企业R&D活动更多地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R&D边界趋向外部化,更多地选择与外部合作者的结合进行研发行动。很显然,这种趋势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交易成本的作用在逐步降低。而企业首要的动机不是降低交易成本,而是获取接近前沿技术知识的机会,降低技术不确定性。下面以制药企业R&D战略联盟对象的选择为例,来说明边界决策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
制药行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成本高昂、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行业。从重要药物的发展史来看,许多药物的研制过程完全是偶然因素起了作用。这些药物往往是以对一种原本未预料到的效果的观察为依据。而一种新药物的问世要吞掉巨额金钱,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进行大量的投资。而且,由于药物的基础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和工业界的研究机构必须在这方面超越一切界限,更紧密地合作,企业之间也加强合作,制药企业的研发模式在最近的十几年中逐渐从一体化模式转向了研发联盟、外包等中间组织形式。
一项研究日本10家最大的制药企业的数据资料表明,1999年研发联盟数量比1989年增长了3倍。而研发联盟和外国大学的合作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主要是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建立海外实验室。通过这些实验室,日本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接近外国大学的教授来寻求合作研究。从合作者类型来看,这10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外国合作者,而且有随着时间而加强的趋势。在1989年,国内合作的比例为39.1%,而国外合作为60.9%,到了1999年,国内合作比例为36.4%,而国外合作比例为63.6%。很显然,研发合作中更多的是选择外国合作者,而不是国内合作者。而且通过实证分析也验证了R&D密集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外国的合作者来形成研发联盟(Odagiri,2003)。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因为沟通和协调的便利,与来自日本国内的企业合作的交易成本会低于与来自国外的合作者的交易成本,但是日本10家最大的制药企业却在R&D决策中更多地选择与国外合作。这主要是因为获取技术知识已经成为生物科技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而为了获得前沿的技术知识,降低交易成本的考虑已经被降低技术不确定性所替代。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技术不确定性的三个维度
不确定性是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奈特(2005)强调了不确定性在决定组织模式选择中的重要性。一般认为不确定性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环境的不确定性,二是行为的不确定性 (Barney,et al,1998)。而在技术进步加速的环境下,技术不确定性变得尤为重要。技术不确定性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缺乏与已知事件的发生有关的信息,更根本的是还存在着尚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而且准确地追踪行动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技术不确定性,我们将R&D的实现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研究、开发和营销(如图1所示),进而将技术不确定性分解为三个维度:R&D成功的概率、R&D投入的费用、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
1.R&D成功的概率
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投资研发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这是由于创新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创新投资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的内部研发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一项技术的成功往往包含技术本身成功的可能性、商业实现的可能性以及财务获利的可能性(Mansfield, et al,1977),而这些过程本身成功的概率就很低,再相乘得到最终成功的概率就更低了。而且R&D成功往往伴随着偶然和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其概率往往服从泊松分布。
另外,技术进步所存在的累积效应也使得R&D很难成功。新技术是建立在旧技术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其商业化的成功不但需要技术本身的成功,而且还需要相关辅助技术的出现。这使得新技术成功商业化的成本非常高昂。Young(1992)论述了一些新发明出现的时候,其商业化应用所遇到的困难。他举出了一些历史上的案例,其中蒸汽机的案例是很有说服力的。纽科曼(Newcomen)在18世纪早期就发明了蒸汽机,但一开始比粗糙的活塞强不了多少。直到1765年瓦特(Watt)发明了独立的压缩容器,才消除了主要汽缸的重新加热和冷却的非效率问题。威尔金森(Wilkinson)在1774年发明了钻孔工厂,才最后提供了一种工程手段,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但即使蒸汽机最后被用于工厂,它对水车的替代也是渐进的,而且依靠蒸汽机效率的连续提高。到1869年,美国制造业重要资源的48.2%仍然是由水车和涡轮提供,这些技术手段提供了更规则的速度,需要更少的维修。Young认为,发明不一定能从商业化应用中获得租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平衡研究投入的激励(发明者寻求获得租金),以及生产投入的激励(发明者可能不能从创造新知识中获得租金),而这二者的均衡决定了经济效率。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2.R&D投入的费用
由于R&D成功的概率很低,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大R&D投入,以期获得更高的成功概率,从而通过技术的垄断租金来弥补居高不下的投入。研发成功概率越低的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越高。在许多传统行业中,如食品工业和主要金属加工业,其研发成本通常占销售收入的0.4%,而在药业中,由于较低的成功率,使得研发成本经常占销售收入的16%或20%(谢勤,2001)。企业需要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R&D上,这包括资金的投入增大,使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员来替代原有的熟练工人,以及增加对R&D管理的资源分配。
企业的R&D投入是一种为获得高盈利而具有高风险的“赌注行为”。如果一个竞争者通过大幅度增加用于R&D的支出而提高“赌注”,那么,其他竞争者也会相应提高这项费用。而企业在创新活动上的相互竞争会使先行者的创新变得无利可图,这促使企业再加大这项创新支出。而这种“赌注性”的创新支出不断增加,会出现一种“棘轮效应”,企业所承担的R&D风险也必然会不断增大;另外,为适应技术的快速变革,企业不得不使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本。20世纪后期,在创新中,熟练的人力资本(劳动力)变得比实物资本更加重要。一项研究证明,随着从事R&D的美国公司的数目急剧增长,以及R&D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需求也相应明显增加,而且这方面的增加占全部增加数的比重最大(Mowery,et al,1989)。使用更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来替代简单的熟练工人在促使企业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风险与费用的上升;而且由于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提高,企业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创新行为上来。而由于创新的重要性,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创新,而在纵向一体化的结构中,在经理们管理时间和努力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关注生产规模,就会出现管理超负荷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较低创新的项目外包。因此,无论是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增加,还是从企业把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投入到创新投资的资源分配上看,R&D的投入费用无疑大幅度增加,相应地增加了技术不确定性的程度。
3.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
无论是增大研发费用的投入,还是提高研发成功的概率,企业研发产品最终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市场的认可。只有市场认可,才能获得高的利润,才能证明大量初始投资的合理性。毕海德(2004)认为,革命性的创新企业要对顾客的需求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但是这些需求常常是隐性的或没有明确阐明的。而且革命性创新企业一般还必须具备革命性的新流程或者新技术,这是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把握机遇的技术基础。但这两方面都会遇到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有些时候还会因为项目规模而引发管制问题。
一方面,随着技术变革与传播速度的加快,留给技术创新先行者通过扩大规模获得创新补偿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时机比成本重要得多。在来自创新的垄断收益远高于R&D成本的市场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当先行者将新技术用于生产,并取得规模化收益之前,其它企业的新技术创新又出现了。最极端的例子是决定停建尚未完工的机器设备,因为新的技术进步成果已经超过了再进行投入生产的效用。竞争的作用使得耐用物品不再那么耐用,而购买新的更便宜。而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加速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新颖的技术垄断租金的获得加剧了需求波动。产品要获得市场的认可,更多地需要进行小批量的定制生产,以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对需求做出反应,这都增大了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难度,提高了技术不确定性程度。
三、企业R&D边界决策的分析框架
虽然技术不确定性非常显著地影响企业R&D边界的演进,但是就像单一使用交易成本因素一样,单一使用技术不确定性也会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所强调的行为不确定性并没有消失,它在某些时候成为抑止R&D行为完全外部化的主要力量,而企业R&D边界的演进需要综合考量这两种要素的相向变动(王珺 等,2005)。
根据威廉姆森(1985)的理论,机会主义威胁增大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科层治理模式。这也一直是解释R&D边界内部化的主要理论之一。而技术不确定性的增大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内部化无法解决这种不确定性问题,而只能采取更加柔性的组织设计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保持组织的柔性更倾向于选择非科层治理。两者的相互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模式。而企业R&D边界的演进也是随着两者的相向变动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最早的组织内部实验室发展到现在的联合发展的网络关系。
另外,从企业技术知识获取能力的角度来分析,企业R&D边界还决定于企业和其合作者的技术能力。因为能力可以降低技术不确定性。比如当一家企业引入新科技的时候,如果企业内部具备这项技术的R&D能力,那么它会选择更多的科层治理,将知识产权控制在企业内部;但当内部不具备这项技术能力,而其他合作者具备这种能力时,企业一般是不会顾及交易成本的高昂而选择合作或外部化倾向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制药企业更多选择外国合作者的原因之一(Odagiri,2003)。企业总是会选择最低不确定性的R&D边界,问题是哪种类型的不确定性更为重要。当前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R&D边界出现了更多的外部化或网络化的现象。因此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下面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行为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威胁)和技术不确定性(柔性)是一对,其相向变动决定了企业R&D边界的演进方式。而能力和技术的交易特征是一对,当企业有能力降低技术不确定性,就会考虑交易成本因素,从而选择内部化,反之会选择外部化。而治理模式选择的核心就是对于最重要不确定性的处理,当交易特征重要时,需要更加关注机会主义威胁所产生的行为不确定性,而当技术不确定性重要时,需要保持企业的柔性或者通过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
四、结论
企业R&D边界的演进已经从过去关注交易成本转变为当前的关注技术不确定性,表现形态也由内部化转变成以紧密联系为特征的中间组织状态。这种变化来源于R&D产品或服务的交易特征,更来源于竞争加剧所产生的技术的毁灭特征。成功的企业进行R&D活动必须要降低这些不断增长的技术不确定性,需要提高R&D成功的概率、降低投入、提高市场的认可程度以弥补投入。而最好的降低不确定性的办法就是与其他组织共担不确定性,保持适度的柔性规模,以应对多变的技术环境。本文通过引出企业R&D边界的外部化事实,分析了决定R&D边界的不再是交易成本,而是技术不确定性,并且通过维度分析阐明了当前出现的企业R&D边界外部化的原因,认为技术不确定性的三个维度无一例外地提升了企业内部研发的不确定性程度,从而促使企业选择外部化或网络化,最后给出了一个分析企业边界变动的分析框架。而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与技术创新同样盛行的当代,如何应对技术创新的变化,也是未来新制度经济学需要深入探讨的部分。
参考文献:
毕海德. 2004. 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5-74.
博伊姆勒. 2005. 药物简史:近代以来延续人类生命的伟大发现〔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0.
奈特. 2005.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0.
王珺,侯广辉. 2005. 有限外部化: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10):81-87.
谢勒. 2001.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M〕. 北京:新华出版社:79-76.
张五常. 2000. 佃农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15.
AFUAH A. 2001. Dynamic boundaries of the birm: are firms better off be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face of a technological chan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6):1211-1228.
BARNEY J B, LEE W. 1998. Governance under uncertainty: transactions costs, real options, learning, and property rights 〔R〕. Ohio State University, Fisher College of Business, No. 124140.
COASE R.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Economica, 4: 386-405.
FOSS N J, KLEIN P G. 2005. 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d its critics: a stock taking and assessment 〔R〕. DRUID Working Paper, No.05-03.
MANSFIELD E, RAPOPORT J, ROMEO A, et al. 1977. Social and private rates of return from industrial innov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1: 221-240.
MOWERY D,ROSENBERG N. 1989. 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 〔M〕. NewYor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55-60.
ODAGIRI H. 2003. Transaction costs and capabiliti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R&D boundaries of the firm: a case study of the ten largest pharmaceutical firms in Japan 〔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4: 187-211.
POLANYI M. 1962.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22.
TEECE D J. 1998. The nature of the firm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M〕‖ DOSIG, et al.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rinter: 316-345.
WILLIAMSON O.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79-90.
YOUNG A. 1993. Substitu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in endogenous innovat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775-80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简论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04-26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辩证关系研究04-26
浅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比较分析04-26
浅析石油企业文化建设04-26
企业文化建设的“六不要”原则04-26
基于行为微观视角的企业文化建设探析04-26
谈宗教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04-26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04-26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探析04-26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