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一系列会计欺诈的事件决不仅仅属于会计专业问题,公司治理与经营模式的缺陷是美国公司会计欺诈的最主要根源。这些事件是我们理性分析美国公司制度建设、经营模式、竞争策略、激励制度、会计模式理念的难得案例,对于我们致力于完善市场监管、公司治理、会计制度等情多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公司治理必须治理CEO:美国公司CEO制度的反思
美国会计欺诈案的罪魁祸首当属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有道是: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需要制度来规范。1990年代以来美国商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认为,CEO是企业精英中的精英,是他们发动并主导了企业创新浪潮,企业事务的所有决定权都应交给CEO们。一个CEO其实扮演的是半个董事长加一个总经理的角色。CEO所处的位置举足轻重,在加快了公司决策效率的同时,也使CEO们权力日益膨胀。因而弱化企业内部的权力制约和平衡,就势必增大企业长远利益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具体地说,如果CEO不仅负责企业经营决策,而且也绝对地控制着企业信息披露,那么,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出于为自己特殊利益的考虑也可以做出财务信息披露方面不恰当的决定,使财务数据披露为己服务。例如,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在对世界通信公司隐瞒38亿费用案指控中,认为该公司在财务账目做手脚“得到了管理层的指导和认可”。一位曾在华尔街工作的投资银行家形容:由于没有股东的强大监督,董事会形同虚设;几乎所有的董事都是公司CEO的“自己人”,公司的管理层在董事会中树立了绝对权威,几乎没有董事会通不过的事。(赵国习,2002)所以公司治理必须治理CEO,CEO的角色不应当是一位船长,不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应当是一个舵手,在企业前进的路途中把握航向和速度。
最近看到研究比较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德尔教授的一句话很有耐人寻味,他说中国的公司治理和公司制度方面的改革者们好像对美国的股票主义、股票文化非常感兴趣,对美国开放的公司结构、分散的股权、强管理者弱所有者这样一个制度充满兴趣,甚至他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不如对美国的股票主义了解。他提醒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在讨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借鉴一些欧洲国家甚至日本注重家族传统、强调股东控制和社区关系这样一种公司治理结构。
不过我们在明确一个公司治理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时,也不能否定或者怀疑美国资本市场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的先进性,以及美国社会强大的“超强纠错功能”。比如最近美国总统在今年7月签署的公司改革法案,启动了新的对付会计欺诈的种种举措:①公司定期报告须有CEO和CFO认证;被认证后仍查出来问题,CEO与CFD将可能被处20年、25年监禁以及500万美元的罚款。因欺诈、市场操作等违反证券法行为所生债务属于不可解脱债务,该项债务负担并不因债务人破产而消失;②禁止公司向CEO和CFO提供贷款;③公司财务报告重大违规,管理者丧失业绩报酬;④保护举报;⑤如果SEC认为上市公司董事和管理者存在欺诈或不称职,可以有条件或无条件禁止此人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和其他管理职务;⑥设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公司审计委员会;⑦授权设立“公众公司财会监管委员会(PCAOB)”强化外部审计的行业监督;⑧禁止外部审计同时提供与审计无关的服务。这也将意味着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形成的公司治理准则,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由管理层主导的公司治理结构将被监管主导的公司治理结构所取代,公司管理层肯定在这场欺诈与反欺诈的搏弈中处于被动。魔高一尺,必须道高一仗,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会计制度必将在反欺诈的较量中成长成熟。
2.纠正企业的生存理念:摒弃企业为股市而生,财务逻辑与产业逻辑不能分道扬镳
企业为盈利而生,但是企业的业务舞台主要应该是在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盈利的源泉主要在商品经营还是在并购经营?在现代资本市场领域,应该是价格决定价值,还是价值决定价格?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操作上经常出现偏差。比如我们十分推崇的“市盈率”反映股票资产的盈利能力:股价=市盈率×每股收益。由于市盈率的放大效用,即每股收益的弱微增长,市盈率就会以20倍(美国资本市场的市盈率平均20)提升股价,似乎公司价值就提高多少倍(因为似乎公司股价就是公司价值)。特别在股票市场还存在利润控制、还存在价格操纵、还存在信息欺诈,即非有效性市场的条件下,市盈率的“泡沫”功能和给投资者带来的困惑决不能低估。
并购一直是主宰美国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并购时代更将这种特点推向了极致。这一时期的并购方式更多采用“换股并购”的方式;由于换股并购很少依赖于现金,而更多依赖于兼并方市场价值的特点,这种并购方式就为并购管理层利用各种技巧(这显然也包括会计造假)推动股票价格上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只要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哪怕是泡沫性的),兼并发起方就具备了成功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条件。在世通收购MIC的案例中,他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远远高估的市值。世界通讯当时的市盈率达到90倍,在兼并了市盈率远远低于自己的MCI后,世界通讯的每股收益将立即上涨20%。现在看来“市场终归是有效的”,一切扩张如果不是基于提高企业核;动竞争能力、不基于并购是商品经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谋求财务并购与商品经营的相得益彰是极其危险的。只关注资本市场和并购扩张,而忽视商品市场和商业盈利只可能使企业昙花一现。
3.价值型会计体系是防范会计欺诈的载体
针对安然公司、世通公司一庄庄会计丑闻,我们除了要剖析这些“巨人公司”坠落自身原因外,还要反思整个会计模式的偏差,以历史信息、单一每股盈余、当期盈利为重心的财务报告模式已经过时。①这些公司的坠落都是从“巨额收入、利润”开始的。这就让我们必须思考相关的一个问题:我们的价值导向、经营标杆是否过分依赖账面收入与利润指标了。我们不能怀疑虚假收入、虚假利润的频繁出现与收入、利润导向的相关性。为此应该淡化利润性指标对公司价值判断的影响,大力提倡“经营性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这一点在财务理念上是明确:投资者投资的是一个公司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更不是过去;公司内含价值的基本决策变量决不是账面盈余,而是公司未来获取自由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看来财务理念在价值导向、信息披露上运用的迟缓是一种客观事实。价值导向的失误或偏差必然出现无效运用资源以及各种寻租行为。公司实实在在的获取现金能力是公司财富的保障和价值评价的基础,也是资本风险回报的前提。②会计利润的短期化日益激烈。我们暂时无法弄清季度报告制度与投资者越来越看长不看短的要求,谁是因,谁是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日益要求实现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短期利润”导向在股市上的反映就是当期收入和利润的稳定增长的公司更易受到华尔街的偏爱,股价才能不断的攀升。在这样的报告制度下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是要拿出使投资者满意的财务报告;二是要保证企业正常的发展。很多时候是鱼和熊掌难以得兼,所以舍鱼而取熊掌。持有公司大量股票或者股票期权的高层在推动股价上扬的动力下,当然会顺应时事,努力使公司每期的利润看上去很美,这里一方面可能要用到一些非法手段,如伪造报表;另一方面企业的长期产业计划与短期盈利之间的权衡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对于那些投资回收期较长,从长期来说会给公司带来大量的回报,但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出于股价的考虑,还是要壮士断腕,尽管很痛,还是非断不可。在这种“短期利润”导向下,企业经营和决策难以体现“持续经营”。对整个社会来说更是如此,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阿尔贝尔所言:‘资本主义越是成为短期财富的创造者,就越会成为长期社会价值的破坏者“。
在公司管理以价值为目标的今天,也必须加快价值型会计模式的建立步伐。所谓公司价值就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及其市场反应,这也就决定了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负债主要计量属性会计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价值管理是以未来现金流量管理为中心,在价值管理的理念下,唯有现金支撑的盈利才能带来价值增加。而且,从持续经营的角度看,企业经营既要谋求目前的“一鸟在手”,更要规划未来的“两鸟在林”,而且将管理决策集中在价值驱动因素方面,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的营业规模和会计利润。公司今天挣多少钱意义并不特别大,公司获得的盈利利润只有在未来的目标背景下才有意义。
4.企业的超常发展:经常不是增长而是毁灭
这些会计欺诈公司的经营与扩张的速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展速度是超常的。其结果印证了惠普创始人之一Dave Packard的一句话“大多数企业是撑死的而不是饿死的。”关于企业快速增长的财务管理,在理论上是比较成熟的说法:“对于快速扩张的的企业来说,增长过快是可持续增长中的关键问题:因为提高经营效率并非总是可行的,而只改变财务政策也不总是明智的。……这些公司把销售增长看作是必需予以最大化的事情,而太少考虑财务后果。他们没有意识到增长使他们骑虎难下。”(罗伯特。希金斯),应该说企业超常增长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是其后果也是决不能忽视的,诸如资金供应与结构不协调、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员工队伍极力扩充、管理与技能短缺和流程与制度不配套。至于速度中掩盖的矛盾前文已经论述。
由此我们认为企业增长和有现金支撑的利润最大化经常是矛盾的统一体,现金性利润是企业增长的手段,也是增长的结果。“是盈利支持了增长,而不是增长支持了盈利。”(沃尔马创始人萨姆。沃尔顿语)。没有利润就谈不上增长,尤其是持续增长。高速成长的公司首先应该懂得规避成长风险。所以财务理论特别强调企业“可持续增长”,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是“管理增长”。
5.经理人的激励制度:对股票期权的过渡依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企业开始热衷于将股票期权作为奖励赠给企业的CEO们,并且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很好地将CEO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直接挂钩。股票期权也确实有效地激励了企业的CEO主动承担风险,尽量规避损失促进股票上涨,从而有利于广大股东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以效率和诚信于股东为主要特征,股票期权制度也符合这种精神。到2001年底的时候,90%的美国大企业发送股票期权,1000多万的企业员工薪酬的一部分是股票期权,股票期权占CEO收入的60%。据统计,CEO手中所控制的股票或仅占已发行股份的15%,可见这一特权的使用的已达到泛滥的程度。
然而随着美国股票市场的狂跌和安然公司的轰然倒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股票期权的做法。许多人认为股票期权正在变为CEO滥用权力和侵蚀公司财富的象征。因为这种制度安排预示着CEO可能在短短数年时间内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而CEO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不择手段地抬高股价,甚至以非法手段如造假账来操纵公司股价。尽管从表面上看,公司的股价短期内可以迅速攀升,但CEO也可以利用这种制度使公司或外部投资者的真金白银落入自己腰包。但问题最终会暴露出来,而到这个时候,受害的只是外部投资者及公司下层员工,那些内部的高层管理者则早已行使了股票期权,大捞特捞了一把,甚至已经逃之夭夭了。如安然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虚报公司利润,然后兑现大量期权,两任总裁在丑闻传出之前分别兑现超过1.4亿和6000万美元的股票。继世界通讯之后,美国第四大通信运营商Qwest通信也涉嫌造假。2001年该公司CEO Joseph Nacchio行使本公司认股权一次获利约7400万美元。自1997年出任首席执行官以来,其收入超过了3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会计欺诈案的发生都是股票期权的滥用惹的祸。所以,我们必须划清经理人的激励和对股票期权的过渡依赖之间的界限,做到有度、有节。
6.现代资本市场和企业制度中的各主体的关系的重构
现代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商业银行、工商企业、个人投资者、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会、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证券评级机构等。在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内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在严格监管的今天,我们应该首先强调的他们各自“独立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在制度建设来看,美国会计欺诈案例已经表明,健全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好比一个球场,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分工明确,不能越位。我们还必须明确划定以下几种界限:①划定股票分析师和投资银行之间的界限;②划定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的界限;③划定真实发生的财务数据和预计的、操纵的数据;④公司董事会主席与CEO这两个职位的分离;⑤独立董事的责任是公平、公正的站在公司股东立场上,不能与公司在股权、资金、业务上有往来关系。
相关文章:
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模式04-26
第三方中小型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模式04-26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战略的新变化04-26
国内外企业家激励问题的探讨04-26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04-26
现行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测度方法的分析04-26
关于我国企业品牌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股权投资差额会计处理的回顾与展望04-26
灌南首推乡镇卫生院会计委派制04-26
政府补助会计:国际准则之比较、分析与启示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