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4-26 05:44:3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简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付诸实施无疑是审计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本文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缘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新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对策等谈谈自己的浅见。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率先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得以实施。在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处于初步了解和熟悉的阶段,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更为关注一些,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已经尝试着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看,仍处于遵循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但可以肯定地说,在不远的将来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已是必然。国外职业界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探索,为注册会计师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但本身还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国内外审计失败和舞弊事件的爆发,暴露出现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缺陷。但并不能全盘否定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执业界的地位,现在国内外审计人员不断吸收目前已有的探究成果,不断克服已存在的缺陷,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完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出现。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缘由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缘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日益增加的审计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出现的直接原因。风险在审计中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在以揭错查弊为审计目标的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由于经济业务较为简单,审计人员通过详细审查,基本能达到审计目标的需要,社会对审计人员的职责也没有明确规定,当时的审计风险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并不大,没有对审计界构成威胁,审计人员本身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还只是朦胧阶段。进入以验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为主的第二阶段,审计人员迫于外部的压力被动的接受审计风险的事实,并一直利用审计工作和会计帐目处理的局限性进行辩解。一开始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采取过硬的立场来推卸审计人员的揭错查弊的责任,在社会公众的压力下,审计界愿意承担部分责任。1974年,AICPA成立了独立的“审计人员职责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的建议以及1977年发表的地16、17号审计准则均将揭错查弊揭露非法行为纳入审计目标和职责范围,但对这种责任的认识还是未予完全的肯定。到了20世纪80年代,审计人员与社会公众对此项责任的认识分歧很大,面对外部的强大压力和复杂环境的变化,AICPA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88年发布了9个新的审计风险的认识,其中第53、54号分别取代了以前的第16、17号审计准则公告,分别阐述了审计人员揭露和报告客户舞弊和差错的责任和揭露非法行为的责任。这表明审计职业界充分认识到社会公众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所要解决的矛盾,那就是要把审计风险降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若不积极履行职责,就将面临重大的风险,甚至会危机职业的生存。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审计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重视产生风险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高风险项目,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

  2.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在缺陷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内在原因。众多的实际诉讼案件表明,着眼于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制度导向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即使是设计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等原因造成控制失效;内部控制是针对过去的大量交易而设立的,它可能因环境改变而控制效果下降,无法自动地针对未来作出防范;更重要的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因员工的串通舞弊而形同虚设,特别是由于内部人控制它无法制约最高管理层的行为,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超越控制的限制。此时,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舞弊造假行为。另一方面,现代财务审计的显著特征是抽样审计,抽样审计就有审计风险,由于传统审计方法只关注控制的薄弱环节,而不从数量角度研究审计风险问题,忽略了内部控制系统以外的审计环境。所以,一旦企业的内部控制失去可依赖性,这种审计模式实质已不能存在。而风险导向审计的最显著特点:他将客户置于一个行业、法律、企业管理、内部控制、资金、生产技术,从各个方面研究环境对审计影响,内部控制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风险导向审计在研究内部控制的同时他还研究由于控制的缺陷所产生的控制风险,并对此进行评估,是一种内部控制结构观。

  3.审计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内在原因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公众对审计界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一旦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遭受损失的一方必然想方设法弥补损失,将审计人员作为第三责任人要求连带赔偿。现代审计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客户的要求为中心的基础上,一旦这样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将会使审计的职业环境恶化,审计业的生存面临威胁。审计职业界只有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弥补这种差距的途径才是明智之举。而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项目,从而使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使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生存和发展,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努力降低成本。而审计成本的高低关键决定于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就不得不积极寻求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按照最小成本支出的原则确定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所需的审计程序,即保持必要的效果的同时,努力提高审计效率。风险导向审计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使审计效率较高。

  会计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4/fontbr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

  1.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2.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这就促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这种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同时,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其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为它着眼于全面的控制测试,而不是着眼于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即符合性测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现状和新问题

  1.缺乏完善法律环境新问题。当前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还比较抽象空洞,不具备可操作性,此外,民事赔偿制度也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无法起诉因不依法进行审计或出具虚假报告而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几乎为零,其违法违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导致违法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较小。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就是法律风险,如果法律风险低。对注册会计师失去了应用的约束作用,则注册会计师就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审计质量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最终违背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

  2.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和经济效益新问题。会计师事务所总是要讲求成本和效益的,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为了能在基本上不提高收费的条件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西方各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在实质性测试的方法、程序和抽取的样本量方面谋求工作时间的减少,以缩小审计成本,使审计成本和经济效益能达到适当的平衡。其最明显的举措便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中执行分析性测试只是作为常规程序的辅助手段,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则至少是和交易测试和报表余额具体测试并重或是更主要的手段,而且决定着余额测试程序的简繁程度。分析性测试最关注的是捕捉异常情况的迹象,从而为其设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而不是也不可能要求对所有报表项目余额都必须按常规审计程序“走一遍”。

  3.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差距新问题。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要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按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为了使其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具有合理和可验证性,大多数程序是以数理统计的广泛运用为前提的,在要求依据数理统计估算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时,应具有相应规模的审计证据。在我国,目前还有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必然妨碍到分析性程序成为实质性测试的重要手段。

  4.审计程序软件开发新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有利条件是大量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和运用。西方各国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和核对,这就大大地加快了审计速度,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不仅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条件,同时我国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预备,因此,在现阶段立即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正因为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上述新问题,我们应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我国现行的状况,即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制度导向审计中去,也就是说,在现行审计准则仍应主要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念和一些重要的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乃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鸿沟,尤其是把防范风险的意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主导思想,正是当前非凡需要大力提倡和宣传的。对于上述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新问题,我们也应采取以下策略。

  1.不断改善法律环境。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纵观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样。很多审计人员对风险的意识性就不够强,这是风险导向审计推行的一大阻力。因此必须采取有数措施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在相关法律中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使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追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行业监管方面,应明确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地位,赋予其全权自律管理的权力。这可以有效地理顺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维护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本身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

  2.处理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从理论上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关注领域,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实务中,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证据,而搜集外部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固定的途径,使得搜集外部证据的成本较大,有时甚至要高于因减少进一步审计测试所降低的成本而使得总成本增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成本的增加很难通过审计收费对其进行弥补,所以如何降低审计成本使审计效益大于审计成本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促进人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是智能型职业,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或提供咨询服务专业性和技术性极强。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因而要确保其业务素质水平。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同时,优化注册会计师的队伍,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应重视法律、电子商务、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4.加强审计程序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程序软件,这不仅可以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在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的同时,我们应开发适应我国企业的软件,使得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好地推行。最后,我们应探究和改革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思路和检查方法,提高司法部门对办理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造假、进行财务欺诈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的推广。

  5.建立共享的行业信息数据库。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各种级别的资料库,收集各个行业的资料,并且将各个行业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从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各级政府以及各个协会之间的联网,以解决会计师事务所收集数据能力方面的限制,满足会计师事务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功能庞大的数据库,建立客户档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为注册会计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风险评估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审计研究,2005.6

  [2]刘佳。风险导向审计初探。财会月刊(会计版),2006.4.

  [3]许莉,透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研究,2005.5

  [4]王朝元,林琳,审计模式的比较与选择,会计之友,2006 .3

  [5] 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6

相关文章:

民营企业反倾销应诉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04-26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会计处理初探04-26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规范问题的思考04-26

新会计准则下酒类包装物押金流转税的账务处理04-26

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职工薪酬差异的研究04-26

试论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04-26

试论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04-26

实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04-26

公允价值概念沿革与认识误区04-26

新旧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上的差异分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