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中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会计准则的一个重大改进。公允价值的应用满足了会计计量全面收益的需要,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代表着全面收益报告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收益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 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FASB和IASB加快步伐采纳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背景下,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具体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财务报告可以摆脱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报表数据重成本轻价值、重历史轻未来、重利润轻现金流的局限性,使得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更加合理可靠,更加符合全面收益的概念,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财产财务状况。国内外公允价值运用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反映了财务报告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预见,公允价值在国际上的运用将大大加强,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因此,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代表着全面收益计量及报告时代的来临,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揭开序幕。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1.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2006年9月,FASB先发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为公允价值及其运用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计量和披露框架。2007年2月,FASB再发表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9号——《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FAS159),进一步允许会计主体选择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多种金融工具和某些特定的其他项目,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FAS157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有秩序的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支付的价格”。
可以看出:一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在公平交易或有秩序的交易中出售资产或转移(或清偿)负债的金额或价格;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它并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它可能是市场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价值等,可以说它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相关性、合理可靠性的信息质量特征,符合当前会计计量和确认的需要。
会计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4/fontbr />二、公允价值和全面收益
传统的会计收益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这种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它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以实际的交易为基础,不确认资产、负债市价的变化或预期的价值变化;
(2)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并且基于权责发生制;
(3)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4)遵循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
(5)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故而言之,传统会计收益报告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以收益实现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为规范的。这些原则更多地掺杂了主观的,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人为的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此一直受到众多批评。更主要的是,在历史成本法下,资产在初始计量后,除了需要摊销和分配外,在后续期间不必考虑持有资产价格的变化,也就是说资产的持有不会形成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在大量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并存的今天,这个情形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会计计量无法反映在既定期间内持有资产的价值的增减,不利于反映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传统会计不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所以,会计学界开始回归经济学,向它来寻求帮助,借助于经济收益,于是提出来全面收益的概念。“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又称综合收益。FASB于1980年12月在SFAC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提出:“企业在报告期内,从业主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权益变动。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已实现的收益,又反映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它涵盖了传统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和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
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能够对资产或负债的现实市场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估计,反映披露全面收益所需要的:持有资产市价变动、投资价值变动、未实现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收益等等信息,从而反映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权益增减变动情况。所以,要想反映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必然要用到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更好地满足全面收益计量的内在要求。
足以见得,全面收益与公允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公允价值符合全面收益的概念;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必然导致全面收益的计量及报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全面收益,从实质上是改进了财务业绩报告,提高了会计收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三、公允会计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为满足实务中的需要,各国和IASC①自80年代末以来,已颁布了越来越多的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据统计,现行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IASs)中有60%的准则应用了公允价值,且越是新近准则,应用的比例越大。美国FASB在从1975年至2004年12月底的30年来共发布了153份财务会计准则,其中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有60个。2006年9月19日,期待已久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终于发布,为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增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提供了统一框架。
我国于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的前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在同年财政部又取消了公允价值在上述准则中的应用。直至2004年7月又回到了采用公允价值的轨道上来,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计量属性之一;具体准则中有24个项目直接提及公允价值,并对31个项目规定了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31个项目中,具体提供了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有19项,涉及11个具体准则。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占很大的比例。
尽管新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的具体准则很少,但是公允价值在具体准则中的大面积引入,却恰恰说明这的确是国际国内会计理论发展的大势所趋。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向我们说明全面收益披露时代的到来。
四、公允价值应用对策和展望
就目前阶段而言,为了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满足披露全面收益的要求,我们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1.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最早在1961年由美国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其撰写的ARS No.1中提出,随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这一概念的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相对而言,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则相对起步较晚,所以时至今日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仍缺乏一个公认的、系统的会计准则的指导。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会计理论界应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研究,争取早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推出类似美国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框架作为指导,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利进行。
2.积极地建立一个与公允价值计量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环境
美国之所以能够单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源于其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制度规范。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以及对信息相关性的关注,使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日益高涨,因此,各界对美国会计理论界公允价值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而诞生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但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因此,要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要从完善产权资本市场、健全制度规范入手,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市场监管等等,从而阻断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企业利润、粉饰财务信息的后路。
3.建立一套完整的估价体系,以保证企业对公允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公允价值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资产或者负债的计量,其价格很重要。只有能够获得一个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都自愿而为的价格,才能正确地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一个完整的估计机制,所以这一价格较难以获得。另外,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地显现出“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而盲目地把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不但不利于价值的“公允”判断,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快脚步,争取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估计体系,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
4.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懂得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操作的会计人员是其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会计职业素质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而确保企业资产或负债能够按照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2] 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会计研究,2007,(10).
[3] 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
相关文章:
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04-26
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研究04-26
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04-26
试论CPA审计失败的成因及对策04-26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构建的初步分析04-26
刍议往来账款的审计方法04-2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舞弊与对策04-26
加强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04-26
现代政府审计职能及其履行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