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是人们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往往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盲目性、自我失控性的特点。激情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长期以来,人们探究违法犯罪的根源,总是习惯从违法犯罪的环境去找原因,忽视违法分子的心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激情违法犯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抑制差。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探讨心理预防措施,以期遏制激情违法犯罪的上升趋势。
一。激情与激情违法犯罪含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愤怒、恐怖、绝望等。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其生理机制是皮下神经中枢的兴奋失去了大脑活动占了优势。这时人很难克制自己强烈愤怒感、绝望感、喜悦感以及极度的悲痛感。激情总伴有机体状态的剧烈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有时甚至发生痉挛,人在激情状态下,常常不能意识他在做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意义。人在激情发生时候,很难用意志加以控制。激情可以分为积极激情和消极激情两种。英雄模范人物在战斗、抢险救灾、与坏人作斗争等情况下产生的激情是积极的;而实施违法犯罪的激情是消极的激情。
激情违法犯罪是由于瞬间性消极激情爆发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消极的激情,有时是由某种重大事件或严重挫折引起的,在某些个性倾向不良的人身上,有时还可能由生活琐事引起。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认识水平低下,稍有不如意,便勃然大怒,或痛不欲生,悲观失望。此时强烈的情绪体验支配着人的行为,理智和意志失去监督作用,从激情爆发到实施违法犯罪,仅是一步之差,往往毫无理智、肆无忌惮、盲目冲动、不顾后果、突发疯狂的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激情违法犯罪行为手段极其残酷,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①消极的激情是具有破坏性的一种为时短促的不良情绪表现,是不良因素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激情违法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实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激情违法犯罪的产生是由各种消极因素作用为导火线引发的,行为人自我感觉到利益受损、需要不能满足,产生了不良心理质变与消极情绪增值,形成了激情违法动机。这一违法犯罪心理“转化”为行为,致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激情违法犯罪动机产生的诸因素是激情违法犯罪的导为线,不良的心理质变与消极情绪的增值是违法犯罪行为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激情违法犯罪动机的形成是推动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的巨大动力。
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主体内外诸因素和情境的影响,在不断发展变化。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包括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的增强与减弱、量变与质变。其发展方向有良性转化和恶性发展两个方面。在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来自外界的积极因素增强,内在的反社会因素相对弱化,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就会受到抑制或消失,从而激情终止违法犯罪活动,这就是良性转化。反之,在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来自外界消极因素增可,内在反社会因素强化,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得以巩固和恶性膨胀,而导致激情违法犯罪行为发生,这就是恶性发展。②影响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主体外因素和主体因素。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是主体内外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体外因素方面分析,主体内外的积极因素可以使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弱化,主体内外的消极因素将使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强化。主体外因素即主体外的各种刺激和情景。激情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复杂的社会、外在原因,受着违法犯罪行为人生活在其中的小环境因素与情景因素的影响。但是他必然会通过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它必然会通过内在的心理因素起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影响侵袭,就容易转化为内在的不良心理品质,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从主体因素方面分析,制约与影响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很多,主要来源与内部主导性需要所产生的驱动力,同时也与其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因素有关。主体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个体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主要是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良知与罪责感萌发;需要、满足与代偿;行为人生理、心理强制性条件限制。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消极因素主要有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的需要、认识情绪、意志等。
(一)需要的强烈性。需要是个体内部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身心方面的不平衡状态。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首先同主体的需要及其强度有关。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的需要恶性膨胀,导致非法欲望的产生和增强;异常的需要居需要结构的优势地位。而与社会现实处于对状态。如果主体某方面的欲求强劲而不可退,个体社会化又存在着严重缺陷,不良需求,“感情用事”一时激情冲动,自我抑制失控,就会不惜冲破道德、法律约束,决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桩桩件件的惨案发生。
(二)认识的片面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认识上的偏差倾向,容易引起违法犯罪动机的恶化和产生新的违法犯罪动机。例如,1999年11月28日14时许,发生在山西大学的女研究生被强奸未遂,残遭杀害一案,犯罪分子杨文昌充学校管理干部将女研究生韩婕骗至一僻静地下室内,试图施暴,但遭到韩某拼死抵抗,丧心病狂的杨文昌害怕被人发现,顿生杀人灭口之念,将女研究生韩杀死。③一名风华下茂的女研究生惨死在行为人的消极激情之中。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对事物的认识持有固执已见的态度,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绪情感,使它们具有消极性,甚至发生恶变,导致激情违法犯罪。
(三)情绪不稳定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多数情况下,烦燥不安、愤怒、嫉妒、恐惧、绝望等消极情绪,将会加速违法犯罪动机的形成和滋生。愤怒是针对来自外部对自己或对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的生命、身体、名誉、权利、财产等侵害,为保全自己或者有亲密关系的人不受侵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由于愤怒是在急剧又强烈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很难控制,很容易表现为冲动的行为,当这种情绪一旦变的激昂,就会对侵害者施加暴力行为(伤害或者杀害)。恐惧是对来自外部的侵害以消极的维护自己而产生的情绪。恐惧的念头极度高涨时,为了想从侵害者的势力下逃跑出来,有时也会不假思索地在消极情绪支配下施行暴力。例如,因盗窃潜入人家被发现后,由于过于恐怖,便伤害或者杀害被害人逃路。歇斯底里性严重的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站的住的根据,然而却有二般激烈燃烧着的嫉妒心。当情绪特别激烈时就呈现出病态,显示出克莱奇马所说的原始反应。将极度亢进的紧张情绪或者不能抑制的强烈冲动,以违法犯罪活动发泄出来。④有时,某种强烈的情绪也可能引起反对动机,从而抑制了违法犯罪的实施。例如对被害人的同情可怜而骤然中止违法犯罪行为。
(四)意志薄弱性。一个人能否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性格意志特征。人的不良意志特征与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如冲动性、盲目性、放纵性、依赖性的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等。如果意志薄弱,就有可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及行为,特别是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容易暴躁发火,产生激情,导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激情犯罪行为类型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一旦受到挫折被激怒致使情绪急剧发展变化,短时间内出现激情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志障碍,行为丧失理智控制,极度疯狂,从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激情违法犯罪可分为突发型和蓄发型两种型:
(一)突发型激情违法犯罪
突发型激情违法犯罪是指违法犯罪是指违法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素昧平生,并无前后怨,只是当时外界不良因素的强烈刺激,引起双方对立意向冲突,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心理失去平衡的激情状态下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例:2000年2 月2 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4 )班学生徐力因用榔头击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被逮捕,事情发生在1 月17日午后,徐母开着电视在房中绣花,徐力过去看电视,徐母不同意,摧他抓紧学习,考班级前10名,接着不停的说要用功学习考重点大学的话。稍后,闷闷不乐的徐力拎起书包准备上学,看到门后有只榔头,心生恶念,当即拿起榔头猛击母亲的后脑,并不顾母亲的疼痛及叫喊,气愤填庸徐力直致把母亲打死方为停止。随后将母亲的尸体藏在卧室的1 只木箱内,继续上课,并参加了期中考试。1 月26日,徐力出逃到浙江义马,当晚11时30分,被金华警方抓获归案。一个年仅17岁的花季少年,为何会把恶罪榔头砸向深爱的母亲?人们百思不得其解。1 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弑母原因是多方面的,浙江师大教科院院长李伟健说,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心理健康是重要原因之一。徐弑母时正处在心理上的“消极激情”状态。⑤
(二)蓄发型激情违法犯罪
蓄发型激情违法犯罪是指违法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彼此相识,素有仇怨前嫌,只是以往矛盾尚未达到激情化程度,终于在某一事件的强烈刺激下,以往矛盾激化,违法犯罪行为人长期抑制积怨达到爆发程度,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河南濮阳市清丰县阳邵乡,80多岁的邵某用木杠砸死自己60岁的儿子被逮捕。事情发生在2004年3 月12日晚11:30分,正在熟睡的邵某醒来说儿子把我钱偷走了,根据公安机关人员的调查说“邵某说1958年儿子就偷过他的钱。这一次钱没了怀疑儿子偷走,儿子分辩没偷他的钱所以邵某拿起木杠砸向自己60岁的儿子,直至砸死。被公安机关逮捕,此案正在审理之中。⑥
四。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
通过对激情违法犯罪成因分析,激情违法犯罪与常态违法犯罪比较,激情违法犯罪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具有以下特征:
(一)没有预谋性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心理品质虽处在不良阶段,但却没有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力定势。违法犯罪行为人主观意识只处于间接、被动的违法犯罪阶段,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只有具备了客观刺激性条件,为满足某种需要迅速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阶段理论分析,激情违法犯罪行为并无预谋。
(二)情境刺激性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境刺激,内有在不良心理只处于潜流状态,心理尚能保持平衡,行为人不置过激。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的头脑“内化”的结果。人的心理一经形成后,就会对外界环境影响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行为。行为是人的心理外化表现。⑦一旦情绪产生强烈刺激,损伤和破坏了某种个人需要,就会产生情绪体验。由于负诱导作用,在脑皮层间产生满情绪体验。由于负诱导作用,在大脑皮层间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情绪高涨,由此引发激情违法犯罪动机,致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自我失控性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由于没有预谋,情境刺激瞬间突发,打破了行为人的不良心理的潜流状态,受负诱导作用,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刺激下,自控能力和理智感降低,自我抑制失控,在情境强烈刺激下产生违法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有的行为在情境刺激下暴力行为在达到目的后马上中止,而是要持一段时间,甚至酿成更大的惨案,如有的杀人犯杀红了眼,在杀“仇人”之后,还伤及无辜。
上述3 个特征,在激情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五。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预防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的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歇制激情违法犯罪的关键还是要从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作起。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化教育,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做好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净化外界环境,消除不良因素
外界不良因素来诱发和自我抑制失控的相互作用,要是激情违法犯罪形成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净化社会环境,消除外界不良诱发因素,是预防、控制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中的诸多诱因都可能“内化”为个体心理内素,个体心理因素又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这是由于社会生产环境决定的。两种因素彼此消长,决定了个全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如果消极因素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起主导的支配作用时,就会形成违法犯罪动机,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或者违法犯罪机遇,即会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控制诱发激情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不良因素,消除隐患,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的发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要加强对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增强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个体品德的优势与个体道德和法制意识健全与否紧密相连。就个体社会行为而言,是否遵纪守法,主要靠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予以调控。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公民道德与法制教育,使其明白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形成遵纪守法心理,摈弃违法犯罪诱惑,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开展社会化教育,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1 个自然人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社会过程。要普及社会学知识,使全体公民受到良好的社会学教育,把人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老年社会化成为人生自我适应社会。预防和减少社会越规行为的有效措施。公民经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对外界环境与主观愿望,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思索、区分、鉴别、选择、控制、调节的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1 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思想意识的最高调节器,对其心理活动起支配、统率作用。如果社会适应出现障碍,将直接影响心理各因素的健康协调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必然出现病态心理和不健康人格,构成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潜在隐患,因此,加强公民社会化教育,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防止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出现缺陷,引发激情违法犯罪,提高公民自我抑制能力势在必行。
(四)注意心理卫生,培养公民健康的心理品质。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和道德修养,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对其是否能够自觉抑制不良环境的侵蚀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这里进行激情违法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环节和措施。要教育公民讲究心理卫生,就要促进个体以及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与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以及变化的客观环境,达到身心和谐,使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良好心境,正视现实,认识自己,善与人处,情绪乐观,自尊自重,乐于工作,个体完善。心理健康包括中高级功能,初级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高级功能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⑧
(五)强化国家机器,严惩违法犯罪。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激情违法犯罪已构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一次会议上曾指出,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是我们改革和建设顺利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项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决不能有丝毫松懈。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诱发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条件,防止外化违法犯罪行为,达到遏制激情违法犯罪的目的。
注释
——注(1 )《犯罪心理学》第188 页主编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注(2 )《犯罪心理学》第199 页主编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注(3 )摘自《太原日报》1999年11月19号“恶魔的下场——女研究生失踪侦察记”。
——注(4 )《违法犯罪心理》第58—59页,(日本)平尾靖着,群众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注(5 )《人民公安报》2000年8 月15日“透视激情犯罪”作者姚云海。
——注(6 )《犯罪心理学》第1 ——2 页,主编高志艺,岩松。
——注(7 )《心理学》2001第1 期80页,“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作者,郑莉君。
——注(8 )《警察科学文摘》2001年第2 期第4 ——8 页,“2000年中国打击刑事犯罪综述。
——注(9 )《濮阳市、清丰县刑警队卷字》2004年3 月。
参考文献资料
一、《犯罪心理学》第188 页主编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4/fontbr />二、《犯罪心理学》第199 页主编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三、(3 )摘自《太原日报》1999年11月19号“恶魔的下场——女研究生失踪侦察记”。
四、(4 )《违法犯罪心理》第58—59页,(日本)平尾靖着,群众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五、(5 )《人民公安报》2000年8 月15日“透视激情犯罪”作者姚云海。
六、(6 )《犯罪心理学》第1 ——2 页,主编高志艺,岩松。
七、(7 )《心理学》2001第1 期80页,“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作者,郑莉君。
八、(8 )《警察科学文摘》2001年第2 期第4 ——8 页,“2000年中国打击刑事犯罪综述。
九、(9 )《濮阳市、清丰县刑警队卷字》2004年3 月。
相关文章:
论我国强制医疗法律关系的内容04-26
商品房销售虚假广告法律问题研究04-26
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04-26
浅谈诉讼欺诈的刑法研究04-26
浅论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04-26
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04-26
浅议家庭暴力和法律防范04-26
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和资格04-26
浅议交通建设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04-26
死刑复核程序三大问题探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