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缉门”看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

时间:2024-04-26 05:21:22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2010年7月27日晚,一则有关“《经济观察报 》记者仇子明因报道上市公司凯恩股份关联交易内幕,遭到凯恩公司所在地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的微博引爆网络,各大媒体迅速以专题的形式对此事进行关注。 7月29日,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责令遂昌县公安局依法撤销对仇子明刑事拘留的决定,并向其本人赔礼道歉。 7月30日晚上,遂昌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公安局副局长专程赶到北京,向经济观察报社和记者仇子明诚恳道歉。 至此,“通缉门”事件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多方对新闻舆论监督中的新闻侵权及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却并没有停止。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确认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闻媒体作用的不断加大, 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舆论监督也在广泛地影响着公众的生活。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①虽然我国目前对新闻舆论监督权还未以法律的形式直接确定下来,但它得以存在的法律依据却体现在我国宪法及相关的法律中,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体系。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目前散见于我国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首先,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有关新闻立法的基本依据。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 确认了公民的知情权和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而新闻舆论监督权正是这些权利的延伸。 其次,我国《民法》、《刑法》 等基本法律中也有规范新闻舆论活动的有关条款。 《刑法》中规定了对侮辱罪、诽谤罪、非法拘禁罪、泄露国家秘密罪、侵犯著作权罪等20多种与新闻舆论活动有关的犯罪行为的制裁。 再次,其他一些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也对新闻舆论活动的管理作出了规范和保护。 如《广告法》、《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传播以及监督中的许多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从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和严格规范约束新闻舆论监督权利的行使两个方面的现实来看,目前的立法现状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统一的、权威的、专门的《新闻法》,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者提供完善充分的法律保护,防止新闻舆论监督权利行使中的违法乱纪、消极腐败行为 ,以及制裁阻挠 、报复 、伤害新闻记者工作和人身的违法犯罪行为。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虽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对新闻单位 、记者授予了舆论监督权,而且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新闻官司的日益增多使我们在肯定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不得不谈论另外一个话题———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记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违法或侵害他人权利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人格权的行为。构成新闻侵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新闻作品已经发表。只有含有侵害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才能认定损害事实的存在。 第二,新闻单位、记者通过报道实施了捏造事实,诋毁他人的行为,即新闻作品本身具有违法性。第三,新闻作品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且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第四,新闻单位、记者主观上有过错(故意或者过失),即新闻单位、 记者或者明知自己所散布的虚假事实可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却追求这种效果;或者在报道中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给被害人造成合法权益的损害。 只要同时具备上述四个要件,当事人不仅要承担侵权所带来的民事责任,而且可能要承担因有意诋毁、诽谤他人所带来的刑事责任。

  仇子明的报道是否构成新闻侵权,关键要看是否满足新闻侵权的构成条件。 仇子明作为一名记者,与凯恩公司没有丝毫关系,无冤无仇,他在采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和刊发文章,如果报道属实(报道是否属实应由证券监管、司法机关等部门进行认定), 即不存在捏造 、 诋毁的客观行为和事实。 那么仇子明主观上是否有过失? 确定新闻侵权的作者、新闻单位的过失,应以其承担的法定义务为标准,确定其是否违背其注意义务。 作者的注意义务为真实报道和不得侵害他人人格权,新闻单位的注意义务为对新闻进行审查代写论文核实的义务,违背上述注意义务,撰写不真实的报道,撰写侮辱、诽谤他人的报道, 以及审查核实不周而致侵权新闻报道发表,均为过失。②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所在,仇子明本着对新闻真实负责的态度进行报道,也就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 上级公安机关责令当事公安局撤销拘留决定并向记者赔礼道歉,表明仇子明的报道不属于新闻侵权。至于新闻报道中的基本情况属实, 个别情节有出入,或局部情况不实,也不能认为就是新闻侵权。 记者毕竟不是侦查办案人员,不可能对一些复杂的事件有深入、全面、详细的了解,往往面对的是各种阻挠 、掩饰、不配合的情况,因此,上述情况有时难以避免。

  预防新闻侵权,保证新闻舆论监督权正确行使的对策“通缉门”事件,是被监督对象利用国家公权力对记者进行打击报复的典型事例。 为了保证舆论监督权的正确行使 ,避免新闻侵权的发生,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应当加强对新闻单位、记者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水准,充分尊重他人权利。 新闻侵权,是因新闻传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目前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既反映了新闻工作者法制观念的淡薄,也反映出社会对新闻舆论的监督与制约日趋完善。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办事的重要性,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 法律在赋予新闻舆论监督权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舆论监督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治意识,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把握好正当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限。

  第二,应当加强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职业道德, 是新闻传播活动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律的行为准则。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 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第三,应当尽快制定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法律,依法保障新闻单位和记者的合法权益。 新闻舆论监督应当做到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目前的新闻法制建设尚不完善 ,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体系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虽然新闻出版总署近年通过发布和修订《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关于加强新闻采编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对保障新闻媒体及分支机构、 新闻记者的合法新闻采访权 、舆论监督权等相关权益,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干扰 、阻碍 、报复 、陷害新闻机构及其采编人员依法开展舆论监督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出了追究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但这些都只是部门规定,缺乏法律权威性。随着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公众的不断成熟,以及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需要出台一部规范新闻舆论监督的完整的法律, 以便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新闻舆论监督活动的良性发展。因此,应当尽快制定《新闻法》,把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治轨道。 这样既可以使新闻舆论工作有效运行,也可以有效地协调新闻舆论监督与行政、司法及各个方面的关系 ,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同时,通过《新闻法》的制定,明确新闻单位和记者在新闻舆论监督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应当遵守的法律准则和职业道德,更有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规范约束其行为。

  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保障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舆论监督权, 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 我们应该尽快努力使之变为法治现实。

 

  

相关文章:

不同经济区域聋人篮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04-26

民用航空客运服务产品评价04-26

谈对不同经济区域资金组织工作实施分类指导的几点思考04-26

论绿色物流的发展和制度创新04-26

浅谈土地非农化中必须保障农民利益04-26

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价值观念04-26

论城市园林规划发展对策04-26

试论经济法的可诉性及其实现04-26

浅谈中国经济史中的人口发展与社会组织04-26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