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内关于依法推进“微博问政”具体路径的实证分析和论证的总体上不多,而依法推进“微博问政”,既是促进“微博问政”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助力政府在汹涌澎湃的微博舆情面前自我减压的必由之路。深化“微博问政”法律规制的研究,应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从而提出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的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相关理论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 微博问政 法律规制 导引 研究 路径
一、关于“微博问政”法律规制研究的现状
微博源于风靡美国的Twitter,仅经过一年多的爆炸式增长,到2011年12月底,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就已突破3亿大关,微博的影响力迅速得到扩大和提升。正如Twitter给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的时代”。微博以其现场感、实时性和快捷性,被很多人视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从国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微博依法管理的研究和制度的制定,其中以英国和美国较具代表性。英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政府部门Twitter使用指南》,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府微博管理办法及使用方法,供各级政府部门参考。而美国则针对微博账户的安全性则对微博运营商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其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要求Twitter要采取措施确保安全性,并要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此外,美国国防部也制定了互联网应用的使用要求,列出了国防部各级机构及雇员在使用SNS等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等。
国内自2008年以来开始出现了对微博的专门化研究,其中对于“微博问政”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微博问政”内涵、特征的探讨和个案研究和启发等。有研究者认为,“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微博实现参政、处理政务的问答互动;还有研究者介绍了国内一些城市的经验,提出应当予以制度化。(2)关于“微博问政”的法律依据及立法保护的探讨,有研究者提出,宪法上“言论自由”等内容的规定可以被援引作为“微博问政”的依据,应予以立法来规范保护“微博问政”。(3)关于“微博问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有研究者认为,“微博问政”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调动了百姓参与公共事务、共商国是的积极性。
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微博问政”在活动的媒介(微博)的特性、主体(网民和行政人员)的素质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应抓紧研究解决。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4/fontbr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微博及“微博问政”的研究还刚起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关于“微博问政”各类研究总体上相对较少,且以新闻报道为主,理论深度不够;其二,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现有法学类研究主要限于法理基础层面的探讨,而关于依法推进“微博问政”具体路径的实证分析和论证的不多;其三、从研究的视角看,现有相关研究从“微博问政”的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4/fontbr />二、加强“微博问政”法律规制研究的意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迅速普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特别在信息传播方面,微博的出现带领人们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
人所共识,微博在及时高效反映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缓和公众情绪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随着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利益诉求变得更加迫切和多元化:诸如个人情绪宣泄、情感表达及现实生活中对住房、医疗、就业、社会公平等广泛问题的诉求等。而微博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为社会个体的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提供了平台。
但与此同时,当涉及到特定的内容和对象,特别是关乎群体利益,触及社会敏感问题等,微博又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加热器和放大器。微博具有快速传递信息的特点,这也给一些网络谣言的扩散提供了便利。而一些民众之所以信谣乃至传谣,其实也与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的缺乏不无关系。例如,2013年新年之初,名人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强奸案中,有传言说受害方和起诉方已经达成和解传言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并迅速传播开来。事后,官方曾进行了专门的辟谣。其实,稍有法律常识的人,就应当知道,公诉案件不可以私自和解,如果民众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一般应不会相信或传播传言。因此,“微博问政”在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提供了新型有效的信息互动的平台同时,也给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带来了挑战:如网络谣言的散布,相关公职人员和民众对于“微博问政”的法律知识欠缺;一些官员对微博效应认识不够全面,表现为两个极端,过分紧张和麻木不仁,等等。在强大的政府权力高压之下,“微博问政”也因而显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正面效应的发挥面临着诸多困扰。
因此,探寻“微博问政”的依法行政路径,对于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解决当下“微博问政”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推进依法行政,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且兼具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微博问政”法律规制研究的路径与构想
(一)研究的重难点与突破点“微博问政”法律规制和导引路径研究,应以促进“微博问政”本身的健康发展和规范政府及微博使用者依法管理和使用为目标,以便为加强政府对微博新媒体的依法管理提供理论、对策。因此,“微博问政”法律规制研究的重点,应主要包括“微博问政”中的诉求特点、规律,依法应对“微博问政”事件的引导方式和技巧;依法推进“微博问政”的具体思路、主要措施,在法治框架内最大限度发挥“微博问政”实际社会管理效果的具体构想等。
鉴于目前微博本身出现不久,“微博问政”尚无据可循,研究的难点应主要为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引导原理、模型、技巧和流程,以及突发性“微博问政”事件的依法应对策略等。研究的突破点,则在于对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社会实际效果等进行调查分析,为此,可以通过深入各地具有丰富“微博问政”实践经验的有关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和社区等,通过深度访谈、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为本课题研究获得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基本思路1.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可以拟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其一,实证研究。深入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和网络运营单位等,通过深度访谈、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微博问政”的社会效果和推进依法行政的效果进行深度调查研究。
其二,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借助网络资源、检索国内外有关文献,重点对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微博问政”的相关成果经验进行研究,并注意借鉴和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
其三,理论研究。通过对“微博问政”典型案例的搜集、调查和比较研究,参考“微博问政”在社会管理创新和推进依法行政中的已有成功经验,总结相关问题,探讨“微博问政”在社会管理创新和依法行政中的价值、特征、分类等,构建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引导方法、监测原理和模型,发现“微博问政”的社会管理效果和法治效果的相统一的契合点。
2.研究的基本思路其一,通过对国内外依法推进“微博问政”现有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同时,借鉴政治学、管理学好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关于“微博问政”的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背景,探讨“微博问政”在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价值和特征等。
其二,集中对一些代表性的“微博问政”事件进行分析,运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手段,通过对“微博问政”和其他传统途径的“问政”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现“微博问政”中的诉求特征、传播特点和规律,总结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主要难点所在。
其三,通过对政府和有关部门相关“微博问政”事件的典型案例搜集、调查和比较研究,参考已有“微博问政”案例在各级政府应对舆情中的成功经验,总结相关问题,提出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方法、技巧和途径等。
(三)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深入分析关于“微博问政”的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背景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成功经验,探讨“微博问政”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微博问政”的诉求特征、传播特点、内容、规律以及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难点等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出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的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相关理论和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微博问政”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背景的分析。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依法推进“微博问政”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同时,借鉴政治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便为“微博问政”的依法行政路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2.“微博问政”反映的诉求特点、传播特征、规律和依法应对“微博问政”难点的研究。可以集中对一些代表性的“微博问政”事件进行分析,运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手段,通过对“微博问政”和其他传统途径的“问政”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现“微博问政”中的诉求特征、传播路径和规律、以及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难点所在。
3.在依法行政前提下,应对“微博问政”的方法、技巧和途径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以往和当前的“微博问政”事件的处理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其中问题,总结“微博问政”的依法行政经验,构建在依法行政前提下应对“微博问政”的方法和技巧等,提出具体方法和对策。
4.突发性舆情事件中地方政府依法应对“微博问政”的技巧与策略。2012年,延安车祸现场“微笑局长”杨达才事件,就是从一位网友的质疑帖“局长您究竟为什么笑?”开始,后经微博的发酵而扩大为公共事件,这位“微笑局长”也遭到火箭式解职并受到司法审查。这一事件,看似好像有些戏剧色彩,但实际上是对政府应对突发性舆情事件能力的重大考验。其实,突发性事件往往传播速度快、面积广、影响力大,如果不及时应对往往对政府部门和官员形象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容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引起更加复杂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依法应对突发性“微博问政”事件的技巧与策略的研究,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章:
简论我国刑事赔偿制度之重构04-26
试论开展检察官联系基层的实践与探索04-26
试论非政府组织在维稳信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04-26
论我国社区矫正立法的内容设计04-26
试论物权法中动产抵押物转让的效力分析04-26
试析职务犯罪侦查中建立化解社会矛盾机制04-26
简论客户名单侵权认定中记忆抗辩的适用04-26
试析暂缓起诉制度之新论04-26
试析附条件逮捕制度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