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取得与我国民法关于遗失物所有权取得之规定比较分

时间:2024-04-26 04:57:1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所谓时效取得,亦称取得时效,是指无权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和继续占有他人的物达到一定期间,而取得所占有物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制度。其源自古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中就早已有关于取得时效的规定。并且,时效取得制度由于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功能,而被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所确立,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亦有相对应的“不利占有”制度的设置。

  目前,在我国民事立法上,规制遗失物拾得问题的就是《民法通则》第79条,该条2 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与此相关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若干意见》第94条,该条规定:拾得物丢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敁拾得人将拾得物拒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物权法草案是我国首次立法对拾金不昧者进行经济补偿。现行的民法通则只是规定,因拾得遗失物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而没有关于时效取得的相关规定。

  新的2005《物权法》(草案)第112条 对被盗、被抢的财物或者遗失物,所有权人等权利人有权追回。该动产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动产丧失占有之日起两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动产的,所有权人等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114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自拾得遗失物之日起二十日内通知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有关部门。由以上条文可以看出,我国民事立法未规定时效取得制度。

  刑法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4/fontbr />二、我国民事立法关于时效取得没有确立的原因

  在儒家的思想统治之下,撊诵陨茢经过几千年的露晒逐渐积淀,对现今的民事立法以至法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现阶段中国民事立法中的所有权取得制度深受撔陨坡迹思想的影响,撋茢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撔陨茢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现今的法治建设,严重阻碍了现今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相关法律现行规定的本意是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这一规定建立的基础是我国民事立法中,将市民社会的自然人与政治国家的公民混为一谈。法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现代市民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对人的行为提出了统一的不恰当的法律要求。

  三、取得时效制度和我国民事立法关于遗失物等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比较分析。

  取得时效制度与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的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制度相比较有如下之功能:(1)确定财产归属,定纷止争的功能。(2)促进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财产的利用效率。(3)维护社会秩序和交易的安全。(4)有利于证据的收集和判断,并及时解决纠纷。

  本文将以取得时效制度与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的遗失物所有权归属问题相比较为例,来分析确立该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取得时效制度有利于确定财产归属,定纷止争的功能,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拿遗失物为例,按我国相关规定,遗失物所有权应归原所有人和国家所有。拾得人和原所有人可能为此产生一系列纠纷如该物管理费等而诉助法律,浪费人力物力。新中国成立后,受苏俄民法典影响,我国《民法通则》中只规定了诉讼时效,而并未规定取得时效。其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大多数学者认为无偿取得他人物的所有权和他物权乃不道德之举,与我国传统之撌敖鸩幻翑的美德相违背,有碍社会秩序的建立。但实际上取得时效之重要功能即在于禁止占有与所有权之间的无休止分离,并以此维护公共秩序的安全性,因此建立取得时效制度实乃必要。

  其次,取得时效制度具有促进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财产的利用效率的功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现行法律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对人的行为提出了统一的不恰当的法律要求。现行制度使拾得人没有归还和保护好拾得物的动力,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益的主观需求在现行立法上对归还拾得物、上缴埋藏物的报酬没有明确规定时,当人们明知客观上拾得物不会属于自己时,按一般的人性分析,拾得人至少不会对拾得物去尽一般的保护义务,甚至隐瞒不报。虽然,《物权法》(草案)第116条 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可操作性呢?而取得时效制度,确立了拾得人对拾得物的占有信心,鼓励拾得人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好该拾得物,使该拾得物能象属原所有人时那样物尽其用。能够充分发挥该拾得物的使用效率。

  第三,时效取得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交易的安全,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时效取得制度和其他民事法律制度一样,本意是维护市场经济时期的交易安全和社会秩序,使人们能在平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下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市场稳定发展。由于各国立法对时效取得制度都有严格限制,在法律规定时效取得制度的前提下,人们对交易过程中的标的物的物权瑕疵可以不用过分担心,因而可以提高交易效率。而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关于遗失物等的相关规定 ,从“人性善”的立法思想出发,过分依赖我国传统之拾金不昧的美德。既然人生而无知,只有在经过受教育和学习之后才能获得微乎其微的知识和善,可见人生便就具有恶的根性。早年曾大力推崇哲学王的柏拉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是靠不住的,这位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深处对人性之恶已有相当的警觉。身为其弟子的亚里士多德进而声称不敢对人类的本性提出过奢的要求更何况,当今市场经济为主流的经济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在逐步提高,对利益的要求趋于理性。现行民事立法关于遗失物等的规定对道德的依赖高于法律。道德和法律作为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彼此在各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虽共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但毕竟由于各自本质、作用不同,因而不能互相代替。市场经济社会的交易怎么能过分的依赖人的自觉行为呢?

  第四,时效取得制度有利于证据的收集和判断,并及时解决纠纷。

  如前所述,时效取得制度能够使拾得人对拾得物有归属于自己的信心。因此,拾得人会尽到自己应该尽到的注意义务去管理,从而使拾得物保持其应有的完好状态。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双方因为此拾得物发生纠纷,有利于司法机关取得原始证据,以便及时准确的解决纠纷。

  以上四点从不同的角度相对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分析了取得时效制度在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中的特有优势。这说明取得时效制度是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我国在清朝时期即有关于取得时效的零星规定,如《清律典卖添宅条例规定》:自乾隆十八年定例以前典卖契载不明之产,如在三十年内,契无绝卖字样者,听其照例,分别找赎,若远在三十年以外,契内虽无绝卖字样者,但未注明回赎者,即以绝产论,概不找赎。而近代意义上之取得时效制度首先见于1909年的《大清民律草案》。而1929年1931年的《中华民国民法》亦将取得时效区分为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时效和所有权以外其他财产权的取得时效来加以规定。但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事立法中我国《民法通则》中只规定了诉讼时效,而并未规定取得时效。而在2005《物权法》(草案)中,也没有对时效取得做规定。基于我国民法深受德国民法的影响,加之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不完善,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立法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分依赖我国古代传统美德上,应当适当吸取西方关于民事立法中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法制建设的精华。

  

相关文章:

职业化与民主04-26

强化拍卖业社会责任的制度措施04-26

论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法律规制04-26

论个人信息法律属性与构成要素04-26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频发引发的思考04-26

法国商法典两百周年记04-26

当代侵权法比较研究(一)04-26

权利、人事制度与法律——对何春环一案的三点思考04-26

浅论内幕交易的构成要件分析04-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路径的选择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