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以及201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都显示了逐步尊重保护罪犯的权利做到中立、公开、公平。并对假释审理程序进一步予以规范,但无论是制度设计本身,还是程序运作环节都沿袭了以前的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为相关部门对假释程序的诉讼化模式的部分肯定。但这种渐进式的模式,造成很多困扰和问题: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一方面保留由执行机关提请假释的权利,另一方面极力推行以刑事诉讼模式的进行开庭审理。但刑事诉讼的庭审模式主要是通过控辩对抗来完成的。现在的庭审模式是由执行机关出庭提请减刑假释的建议,然后罪犯陈述、检察机关发表出庭意见完成的,在这样的庭审里,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由其与检察机关相互抗辩是否假释,其身份是相当尴尬的;假如是由罪犯与检察机关相互抗辩,却没有相关的规定赋予罪犯的权利。那么最后假释的庭审就流于形式,而事实上很多假释开庭案件中,存在着为庭审而庭审的情况,这违背了公开平等的初衷。
第二,由于没有明确赋予假释案件的相关人参与的权利,造成审理程序公权化。被害人、服刑人等利害关系人对假释程序的启动、假释决定的作出等均不享有权利,尽管假释程序的运作同其利益紧密相关,其也只能望而兴叹。但是“无论是国家和社会,还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利益都不应具有排他的正当性。即便是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利益,也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经过充分的法律衡量和评判,并在充分考虑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个人利益之后,才能具有正当性。只有这样,刑事程序才能在国家和个人利益之间维持其最基本的平衡。否则,不具有公正性可言。”⑥在新的减刑假释司法解释中,没有预设服刑人等参与讨论假释、发表意见的制度,而且从我们平时的实践审理中来看,不管是否假释,罪犯如果提出异议的话,我们都习惯认为其右对抗改造之嫌,故此在审理中,罪犯一般不敢也不能发表真正的意见。按照诉讼利益相关原则,凡是诉讼利益可能受到司法裁判影响的利益相关方,都应该享有均等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刑事诉讼程序中来,充分地表达各自的主张和观点。作为与假释结果有着密切利害关系的服刑人和被害人等不仅无权启动程序,参与形成最后结果,甚至连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空间都被限制。这显然是同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的。
第三,现行的庭审模式,法院难于了解案件事实,只能凭执行机关提供的书面材料做出裁决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现在的庭审模式,基本都是由执行机关宣读建议书、提供奖励分审核表,提供证人等,然后检察机关以及罪犯基本没有异议就结束了庭审。这样的庭审模式与书面审查无异。而且为了完成这样的庭审,必须花相当多的时间人力物力,不单达不到效果反而造成诉累。法律并没有规定审理的程序,且审理过程中也无控辩双方的对抗,而检察机关认为减刑不当的,也不能按二审、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而只能提出纠正意见。庭审往往只是为了庭审而存在。
第四, 法官缺乏专业知识,审理形式化。目前,我国法官审理减刑、假释案件仅由法官组成合议庭,未吸收专业人士或者社会人员参与,而事实上,对罪犯是否减刑、假释并非仅仅判断是否符合法定条件那么简单,是一项融矫正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工作,应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士参与审理。由于法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其只能忽略对罪犯主观改造成果的审查,而就刑罚执行机关所报的减刑、假释有关材料进行书面、机械的形式化审查,而这些材料形成过程具有封闭性(如监狱中形成),法官更难断真伪,其审查结果难于反映罪犯改造的真实情况,但又必须作出裁决,于是从审核裁定的结果看,监狱的减刑建议一般能够被人民法院采纳。
不过,鉴于我国的国情以及法律法规完成程度,现阶段采用了相应的假释制度和审理程序也是符合当下社会的要求。但假释的审理程序正当化依然是未来的趋势。本文在此不深入讨论程序正当化的具体理论,而是想针对现行的假释审理程序在实务中,从对正当程序的标准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对审理程序的改善做一些具体的建议。通过对上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根据正当程序的理念、价值取向制定出规范化的减刑、假释程序的规定,是我们所能进行的最直接有效的程序正当化举措。目前,我们要进行的减刑、假释审理程序正当化改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赋予法院调查权,加强法院的调查手段,确立保障人权的调查模式
假释审理程序与与诉讼程序存在较大的区别,假释程序缺乏激烈对抗的两造格局,加上看守所、监狱管理的封闭性,证据表现比较隐敝,在刑罚执行机关提出减刑、假释建议的前提下,对犯罪不利的证据必然更为隐蔽,这就决定了假释程序无法构建由当事人推进的,对抗式的调查模式,故此简单适用普通的刑事审理程序并不能有效的维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现有的审理模式,调查手段十分不利于事实的查明,应当明确假释程序,需要强化法官的调查职权、主动查明事实。
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在庭审前,由法院在监狱或罪犯刑罚的其他执行场所发放调查函,设置调查意见书,多方获得罪犯实际情况,对于对罪犯报减刑、假释有异议者,法官应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公开审理中公开,异议者还可作为证人出庭。
第二,庭审时的证人包括管教干警以及同监犯人应由法院从执行机关提供的大名单里抽取,这样就有效的防备执行机关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让庭审尽量在中立公平公开进行审理。
第三,由法院对服刑人员的户籍所在地、社区纠正单位等对服刑人员的性格、生活等予以核实,以便能直接的对其是否适合假释有个充分的了解。
第四,为防止被调查人、证人的隐私被暴露或者被报复,法院有权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被调查人、证人的权益予以保护,例如采取远程作证或者在电子录像播放时屏蔽面貌等。
第五,法院可以直接到原审法院调查原判决的的民事赔偿或者罚金的类型问题,有必要时可以了解原判案卷等。
必须强调,这种职权模式也是建立在保障罪犯人权、诉讼参与人权利基础上,由公正程序规则保障的现代型的审理模式,不要简单地将职权主义特别是法治发达国家的职权主义与犯罪控制划等号而将权利保障与当事人主义等量齐观,事实上在法治发达国家持普遍观点的学者都认为,无论是当事人主义还是职权主义它们本质上都体现着人权保障的精神。故此所有调查所得的证据都必须在庭上出示,证人应出庭,进行质证。
2、让那些可能受到程序结果不利影响的人即罪犯和被害人都充分,有效地参与到程序过程中来。
一方面,要让罪犯成为程序的有效参与者。当然赋予罪犯直接向中级法院提出假释请求的权利在目前来说并不可取,因为该程序的运作要耗费巨大的司法资源,罪犯也缺乏制作减刑、假释建议材料的基本条件,其操作性与诉讼效率都难以保证。所以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后,现行的制度依然是由执行机关提请假释建议。但可以变通一下,改由服刑人员向监狱申请假释,然后再由执行机关讨论是否批准报请。而在庭审中,也可以随之改由罪犯提出一下自己的假释申请,然后再由执行机关宣读其是否同意申请的讨论结果。这样既可以谋种程度的发挥了抗辩诉讼的优势,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维护了服刑人员的权利。毕竟刑罚要改造的是罪犯的错误犯罪行为,而不是罪犯本身。罪犯在认罪服法,努力改造的过程中随着改造程度的进展,应享有与之相适应的假释权利。罪犯是减刑、假释程序的被审理对象,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罪犯参与该程序有利于事实的发现,罪犯的改造,实现程序公正。
另一方面,被害人应参与假释程序。假释与减刑不同,罪犯一般都是在余刑比较长的情况下假释的。这会让受害人的不满情绪扩大,进而由可能增加相互的矛盾,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也不利于罪犯提前释放后的改造。而且假释后的考验期一般比较长,被害人作为与惩罚犯罪有密切联系的群体,其利益或许因此会长期处在受影响中,假如受害人参加假释诉讼的话,可以满足对罪犯的报应需要及维护自身安全需要,同时被害人参与程序有助于查明事实,消除被害人不满情绪,实现程序正义。同时受害人参与诉讼也便于查明案情。
3、吸收各类专业人士以及社会人员作为陪审员组成合议庭。由于假释案件的审理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专业的专业知识,即使加大现有法官的培训力度也难以胜任,这就必须吸收专业人员来审理假释案件。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后,加大了假释的比例,同时对社区纠正也进行了规范,对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的生活等都要予以考虑,那么所涉及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矫正学的知识就不是法官能轻易掌握的。所以发挥我国传统人民陪审制的特点,吸收等各方面专业人士作为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既解决了审理主体非专业化,审理的走过堂的问题,又可以使审判达到新司法解释所要求的公开化,这样就可以做到双赢,同时也体现了正当程序的要求。
4、看守所的减刑假释可以由基层法院审理,这样可以避免让所有的减刑假释案件都积累到中院,从而减少中院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对罪犯的假释审理也能做到尽快处理。从这个角度考虑也是正当化程序的要求。
相关文章:
非法鉴定胎儿性别与终止妊娠入罪化分析04-26
试析监狱中罪犯权利的救济04-26
非数额型盗窃罪司法适用问题研究04-26
论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04-26
加拿大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制度及其借鉴04-26
重视刑罚权适用的合理限度04-26
医院用药商业贿赂的治理对策探析04-26
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04-26
刑法立法的群体本位性与个体本位性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