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时间:2024-04-26 03:33:26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 公司治理 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摘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然后概述“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兴起一股股份公司的并购风潮,恶意收购者高价收买被收购对象的公司股票,然后重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解雇大量工人,公司股东却往往从中获利。这种恶意收购风潮引发人们对股东、经营者责任的思考,并从深层次方向引起了人们对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新思考。同时随着劣质奶粉、安然丑闻、海洋污染、内部交易等事件的发生,“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遭到了社会的批评,“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于1932年由杜德最早提出,许多专家学者都已经对其进行了研究。目前,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为: 
  1.新的企业所有权观 
  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归投资的股东,而以布莱尔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企业所有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布莱尔鲜明地指出:“企业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关系。”企业的供应商、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进行了资本投资,这些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与该公司的持续长久的关系。 
  2.企业的社会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人们要求企业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应发挥更大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企业还被期望承担环境保护、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等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将不再是创造自身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还要求共同解决贫困、环境恶化、种族歧视等社会难题。依据社会契约理论,企业是参与缔结社会契约的一方,企业有义务履行符合公众期望的企业社会责任。 
  3.企业的资本要素构成 
  企业的资本从科学意义上来说不仅仅只是股东出资的物质资本,还有掌握企业核心经营资源的人力资本。在公司投入中,“首要的资本已经由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知识经济社会,为企业创造更大更快的价值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经营,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80%以上,随着科技的进步还将进一步提高。根据稀缺资源的原理,“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真正的控制者、所有者”,则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员工自然有权利参与公司的治理。 
  4.风险投资收益 
  传统的产权理论认为,股东向企业投入了物质资本,承担着企业盈亏的经营风险,因此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但是事实上,股东的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市场工具通过投资的多样化进行转移,也就是说股东实际上承担的风险有限。而企业的员工、客户、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除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外,他们还是企业资源的投资者,并且一旦企业经营失败,他们都将遭受相关的损失,即除了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他们都向企业或多或少地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是企业的风险投资者。按照风险投资要求收益的原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就理论上而言,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能够团结股东、员工和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共同参与公司治理,贡献物质和人力资本,集体谋求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事实上,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并不能尽如人意。现实中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着三大缺陷: 
  1.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不明确 
  许多的研究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定义不明确,时至今日已经衍生出近30种定义,前还没能形成公认的较为统一的明确界定,由此导致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弗里曼、纳斯和布莱尔给出的。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纳斯指出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关系的人。布莱尔的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 
  2.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冲突 
  传统的企业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满足股东的价值最大化的需要。而采取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后,员工的目标是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股东的目标是增加投资收益、顾客的目标则是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大价值的产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由此将引起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冲突。这样便会导致一个两难困境:一是任由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社会成本、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二是采用各类管制手段,包括通过外部调控方式和利益相关者的内嵌方式,这样虽能部分地解决市场失效或降低企业活动的负外部性,但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3.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实际运作不成熟 
  由于理论上尚存在的意见分歧,再加上客观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利害冲突,势必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实际运作。事实上,我们还没有根据本国国情寻找到较为科学的实际操作方式。利益相关者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例如如何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公司的决策控制?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剩余索取权? 
  三、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鉴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在接受时间的考验,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参考张维迎的相机治理理论,我个人建议企业可考虑以下三种发展对策: 
  1.选择核心利益相关者 
  企业只能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雇员、管理层、股东以及主要客户作为共同治理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即合理地选择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则可减少利益冲突的决策成本。国内学者陈宏辉首先提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必然离不开股东、管理者和员工这三类人员,他们作为企业经营运作的直接参与者,其利害关系必然与企业密切相关。无论如何,他们都应该被视作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2.发挥风险型投资契约的功能 
  既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是进行风险型投资,则企业可考虑借鉴股票期权的方式采取完全合同的契约,来明确保障雇员和管理层或者股东的利益,则可一定程度上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目前,企业可尝试股票期权、员工持股、战略期权等措施,让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收益与企业的发展绑定,让利益相关者真正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做大企业这个蛋糕获得多赢的结果。 
  3.健全外部治理机制 
  既然企业自身无法合理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而且依据公司治理模式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和渐进性,企业自身无法突破原有制度的困境,则可尝试政府和行业等外部主体,适当通过法律和行规等多种方式发挥外力的作用。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它需要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共同发展。目前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信用机制,我国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经理人市场,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郝臣、李礼.公司治理模式的多维度比较研究·构建公司治理权变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2期。 
  〔3〕石金海.公司治理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4〕陈宏辉.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4年。 
  〔5〕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新媒介传播下的电子书籍设计语言分析04-26

我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探析04-26

计算机远程互连技术在海军仓库管理中的应用04-26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04-26

计算机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04-26

基于WEB的智能搜索应用技术探讨04-26

基于Flexsim仿真的物流配送中心优化探讨04-26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04-26

基于异构系统数据时间同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04-26

运用PowerShell计算行×列表χ2检验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