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国外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有多种,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并在是否涉及资产负债表管理、是否透着企业活力、是否影响股价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在实务和学术进展方面有一定发展,但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确实面临很多难题,必须对传统绩效评价方法予以充实与创新。
关键词:绩效评价;非财务指标;平衡记分卡
业绩、绩效、效绩在汉语中有微妙的差异,在英文中都用performance表示。业绩更加通俗一些,绩效比较常用,也更多地与经济效益相关联。而效绩出自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兼有效益与业绩之意,前者指对企业的评价,后者是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评价。本文使用绩效一词,并侧重财务评价方面的评价。
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
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在市场经济下十分重要,是建立激励制度的前提。不同的财务信息用户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关注重点不同。政府主要关注纳税、环保、就业人数等,而所有者重点关注资本保全、盈利水平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目前的学术研究重点还是在所有者财务评价方面。
(一)实务进展方面
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看重利税指标和短期利益,存在忽视成本(包括资本成本)、忽视财务质量、忽视可持续发展、鞭打快牛等问题。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效评价规则》,评价主体是政府,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各占80%和20%。定量指标涉及财务效益状况(基本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2002年对这一规则作了一些修订,将盈利质量等因素考虑在内,并每年建立行业标准值,以使绩效评价更加公正。然而,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始终难以考虑占用资本机会成本、长远发展因素、股票价格因素、行业差异因素等。
(二)学术进展方面
从著作方面看,国内出版的绩效评价方面的专着有:魏明海《管理激励和业绩评价的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杜胜利《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汪家常《业绩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张涛《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孟建民《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和潘飞《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估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有的学者的研究针对经营者评价,有的侧重对企业评价;有的偏重全面绩效,有的注重经营绩效;有的主张多元主体进行评价,有的主张股东评价为主导;有的提出财务指标为主体,有的则偏重战略与市场评价。可以说,观点多彩斑斓。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多维思考。朱明秀(2007)从价值驱动因素角度提出了基于股东、员工、顾客三维财务评价模型,致力于培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逻辑一致的评价体系。温素彬(2008)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构造了企业绩效评价的三维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这种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三维评价体系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但这些多维角度评价与单一股东角度评价会带来指标内部的矛盾冲突,如何协调还是个难题。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国外常用绩效评价方法
国外的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单纯财务指标到复杂财务指标,再到市场指标、非财务指标嵌入的不断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出现的7个财务指标综合打分的“沃尔评分法”,到近年来热炒的平衡计分卡,体现了绩效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
(一)顶线增长
所谓顶线增长(Top-Line Growth)简单地说就是销售收入(或营业额)的增长。它与股东回报率的相关性是最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销售增长对于价值创造是一把双刃剑。当产品销售有边际利润时销售增长会带来价值增加,但是当无边际利润时它则会破坏价值。单纯销售收入增长对于绩效评价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建立在有盈利的增长基础上。
将销售收入增长作为绩效评价方法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它既没有包含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也没有包含任何有关预期的信息,而这些是好的绩效评价方法应当包含的。
(二)基于盈余的评价方法
基于盈余的评价方法(底线增长,bottom-line growth),如每股净利、每股净利增长率,同样有用性也非常有限。两家公司在未来若干年每一个盈余方面数字均相同,不可能由此判断哪一家公司价值更高。经理需要同有效地管理利润表一样有效地管理资产负债表。如果同一行业的两家公司具有相同的每股净利,差异则来自于它们各自使用了多少资本来产生这些盈余。用较少的资本产生相同盈余的企业价值更高。
(三)顶线增长和底线增长的双重目标
顶线增长和底线增长的双重目标同样也是一个欠佳的绩效评价方法,虽然许多首席执行官钟情于这种方法。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断言:如果一个企业同时拥有销售额增长(顶线增长)和每股净利增长(底线增长),那么公司必定会实现获利水平的增长。遗憾的是,这个理论没有同时考虑公司的投入资本回报率下降的情况。而当通过负债为新投资项目筹措资金,但项目的回报低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却高于税后负债成本时,这种情况便容易出现。
(四)投入资本回报率
投入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以下有时简称ROIC)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投入资本回报率是指(以税前数据为基础)息税前利润(以下有时简称EBIT)除以投入资本的账面价值。投入资本包括净厂场资产和设备、营运资本净额以及商誉。
好的方面是投入资本回报率既包含了利润表的信息——即息税前利润,也包含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如:投入资本)。因此,它较之销售收入增长和盈余增长有所进步(前述两种方法都未考虑所有资产负债表反映的管理问题)。但问题是——如果一家公司使用投入资本回报率作为它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可能的结果便是管理层在企业运作中投资不足而损害企业长远利益,并且在折旧计提时过分降低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是因为在投入资本回报率公式中缩小分母比增大分子来得容易。
(五)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s)是一个财务指标大杂烩。它们与财富创造事实上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逻辑关系。这些组成指标常常自相矛盾,有些指标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采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绩效指标包括三个部分:股东总回报、雇员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很难理解是否由这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创造了股东财富。雇员满意度和股东财富创造可能产生冲突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顾客、员工都非常满意,可能股东的资本已经蚀本了。平衡记分卡为“讨好”利益相关者“混水摸鱼”地将这些绩效指标糅合在一起反而使人难以理解。
(六)经济增加值
EVA(Economic Value-added)是思腾思特公司研发的一种绩效评价指标,它是在税后净经营利润基础上减去占用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差额。这一评价方法的主体是股东,考虑了企业占用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因素,融入了资产负债表管理思想。有利于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在资本占用上的矛盾,重视解决代理成本。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七)各种绩效评价方法评述
表1对前述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一些国际咨询公司商业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像沃尔特公司的投资现金回报率(CFROI),波士顿公司开发的完全收益回报率(TSR),摩立特公司的基于预期的绩效管理(EBM)等。但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难题与展望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确实面临很多难题。主要有:
1.评价企业与评价经营者适用同一种评价指标吗?在西方,企业经营者是职业经理人,决策是个人负责制,因此评价企业还是评价经营者是一回事。但在中国,决策是集体负责制,评价个人与评价企业应该有所差别。
2.非财务指标有用吗?波士顿安永商业创新中心的调查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相关。每一个非财务指标提高1%对P/E的影响的百分比,管理质量为2.6%、产品与服务质量0.9%、投资者沟通质量0.5%、新产品开发效果5.3%、市场定位0.3%。目前在企业绩效评价中使用到的非财务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技术创新、广告投入、产能利用率、环保方面(能源消耗、污染控制、环境改善投入等)。非财务指标的优点是,与战略联系、考虑账外成功因素、与未来业绩增长有关、经理层难以影响、直接评价、过程跟踪评价等,但缺点是,难以用货币衡量、容易引起部门间冲突、缺乏统计上的可靠性(如满意度是真话)、时间长成本高、过分重视会为失败找借口。因此,将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评价有必要性,但权重如何考虑是个难题。
3.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如何区分开来?从会计的角度看,非经常性收益往往与经理人的主观努力关系不大,经理人都希望在评价其绩效时只考察其可控部分,即主营业务收入或营业收入。对高层管理者而言,绝对绩效意味着承担一切责任。然而,客观环境是不断变迁的,如果不加以考虑,意味着评价可能不公正。一般而言,同一行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基本一样(除非只是个别企业因为地震或自然灾害等受灾),因此行业标杆是重要参照物,只有战胜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才能获得好的评价。
4.短期绩效与长期利益如何兼顾?在不同的国度,企业目标与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美国,奉行股东至上主义,顾客与雇员排在其后,当企业面临突发风险时裁员是常见的手段。在德国,顾客则排在最优先考虑位置上,雇员和股东排后面。在日本,奉行员工终身雇佣制度,员工利益居于最高,顾客与股东排在后面。因此,美国企业的绩效评价,短期利润指标受到特别关注,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这方面更多的是一些非财务指标)受到更多关注。想要建立一个广泛接受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只有最适合企业的评价方法,没有最好的评价方法。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指标选择会带来导向性。过于看重短期利润指标,会带来盈余管理、忽视研究开发与职工培训及市场投资,助长急功近利,甚至不惜克扣机器维修费用等来损害长远利益。而过于依赖股票市场指标,必然市场增加值(MVA)、市盈率、市净率、托宾值等,在市场波动特别大的非成熟市场,则明显缺乏客观公正性。要考虑顾客、员工、环境、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利益,引入各种非财务指标,确实需要更多外部压力和内部需要,学术界也要有更多的创新。可以说,绩效评价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干胜道.基于预期的绩效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明秀.三维价值驱动型财务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 温素彬.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架构与实践[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5).
[4] 干胜道,童利忠.企业财务综合评价——理论与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5] 干胜道.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档案编研工作对策研究04-26
浅谈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04-26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开放策略04-26
基于人本思想的档案馆工作研究04-26
试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管理04-26
对供应链采购合同的研究04-26
试论企业薪酬管理模式探索04-26
电子商务系统评估的探讨04-26
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04-26
试析保障措施与企业营销竞争行为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