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饱受谴责的驻京办,随着《了望》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又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这篇声称未来六个月内数千家驻京办将被撤销的报道,再一次让各地驻京办风声鹤唳;尽管从2006年以来,它们就不断地被“整顿”的消息所困扰,但每每总是虚惊一场。
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驻京办”,调查显示,90%的网友主张应该撤销驻京办,连吴官正、李金华都曾提出批评;另一方面,虽然也屡受挫折甚至千夫所指,但它依然红红火火,号称已经有千年历史。人们不喜欢驻京办,但它却依然存在;常识告诉我们,这里面必定有它的生存法则与存在秘密。
“跑部钱进、迎来送往、权钱交易”这几乎是人们对驻京办的全部印象,其实,里面就蕴含着驻京办生存的隐秘逻辑。如果说“跑部钱进”和“迎来送往”是某些驻京办的两大职能,那么“权钱交易”则是其履行“职能”的方式。而其中,“跑部钱进”才是驻京办生存秘密的隐身之地。正是由于“跑部钱进”,地方官员才要不停地进京出京,驻京办才要不断地“迎来送往”;也正是为了“跑部钱进”,某些驻京办官员才不得不去上窜下跳,里外穿梭,“帮领导见想见的人,替领导做想做的事”。
然而,他们在舞台上是最活跃的,但却始终不过是跑龙套的;他们看似神通广大,实则低三下四;他们的工作则是既神气,又憋气。在围绕“驻京办”发生的一幕幕悲喜剧里,驻京办和它的官员永远不可能是主角,更不是灵魂;让驻京办悲喜系之的“部”及其背后的一套治理机制和运作法则,才真正是悲喜剧的导演,木偶的提线人。
原因可以一言以蔽之,“部”掌握着能够影响着地方发展和官员升迁的资源。在现行的财税制度下,钱在国家而不是社会,在中央而不是地方,在上级而不是下级,但花钱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却主要是责在地方、责在下级;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地方,但重大项目的审批权却在上面;其他诸如各种考核、评比、检查、评估、维稳,都是上面千条线,地方一根针。不管上面刮什么风,地方都要颤一颤,尤其是地方官的乌纱都会抖一抖。能不要命?
而且,如果说驻京办最初的“跑部钱进”还是为“地方发展”服务的话,而它们半推半就使用的“权钱交易”则又必将导致其进一步的异化,最终实际上不过是为“领导服务”,沦落成为某些地方官员来京拉关系、搞腐败、跑官要官的隐秘场所和掮客帮凶。而这,就涉及到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一把手负责所导致的一把手一手遮天,重大决策和资金划拨上的一言堂和一个人说了算,结果“跑部”的核心就成了跑“部”的某个领导或者某个掌握资源的人。这是跑部钱进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与其被动等着“关怀”,不如主动热情“公关”,只要茅台五粮液杯杯见底,还愁资金、信息不会源源不断地下沉?至于中间究竟有几多权钱交易,那自然是天地之间只有你知我知的秘密。
因此,在理解驻京办存废的问题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这最深层的原因。否则,正如有人所认识到的,如果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即使撤掉驻京办,它也会以各种形式长期隐性存在,借尸还魂。而这根本性的问题,除了部分一把手“只手遮天”外,就是那使得“部”为何能够如此手握重大资源的原因,也即我国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政策上所盛行的条款分割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按照行政区域分成块块管理的“块块”与按照中央到地方的不同部门内部上下层次系统分成的“条条”两种管理体制之间相互割裂,与分税制一起导致了地方政府不得不到各部“仰人鼻息”;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又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具体表现就是,一方面责任下沉,一方面却又损下益上,自然就难以避免地方千方百计的另辟财源:以前的农民负担、乱摊派是开辟财源,现在的征地卖地是扩大财源,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是为了护住财源,而跑各“部”的财神自然也无非是引来财源。
因此,虽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驻京办的存在很难找到具正当性;然而,它的存废绝不仅仅是正当与否的价值判断问题,还有一个是否可能的事实问题。一纸公文也许能够撤销无数驻京办、代表处和联络处的名号,但在条块分割损下益上的现实中,却很难撤销掉某些地方政府跑部钱进的冲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认真的调研,冷静的分析,因为,只有认清现状、找对问题,才能准确定位、真正解决。
出处:《法制日报》
相关文章:
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控制死刑04-26
论夫妻约定财产制度的立法与完善04-26
论司法权威的权利文化基础04-26
关于环境犯罪的几个思考04-26
试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04-26
“宽幅型”的司法制度——美国的少年法庭04-26
网络游戏的知识产权保护04-26
浅议外国刑事侦查权的司法控制制度04-26
民法、商法、经济法定位与功能的研究方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