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客人》是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达鲁在与一名阿尔及利亚杀人犯一昼夜的相处过程中,始终用自己人道主义的行为方式及态度对待这名罪犯,使之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达鲁和罪犯都在自己的两难处境中,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进行了自由选择,并承担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他们都成了存在主义的英雄,使人性的尊严在荒谬的宇宙中发出夺目的光辉。
关键词:存在主义;孤独;荒谬;人道主义;自由选择;《客人》;阿尔贝•加缪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一支重要的哲学流派,形成于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传入法国,并在二战前后盛行于法国。当时的人们心中阴云密布,战争、原子弹和席卷欧洲的经济危机践踏着人的尊严,人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忧虑、伤感、悲观和绝望。“当孤独的个人面对虚无的人生和荒诞的存在处境时,有没有一种个体主体性,有没有一种敢于独立自为的勇气,一种不畏虚无而绝望反抗的勇气,就是生死攸关的事了”。〔1〕这样存在主义哲学便成了唯一可以慰籍人们心灵的哲学之光。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唯一能给人以尊严的理论,是唯一不把人还原成东西的理论”。〔2〕350
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 是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从1932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鼠疫》(1947)、小说《反抗的人》(1951)、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
加缪在法国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多,而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仍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加缪和萨特在二战后的法国被称为“精神领袖”,两人于1943年结识,逐渐成为好友,但是于1946年便开始产生分歧并展开论战,最后发展到绝交,加缪后来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存在主义者,这或许是为了和萨特划清界限。虽然加缪和萨特都同时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但若把加缪和萨特放在一起比较,萨特更像是一个哲学家,而加缪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加缪自己也更倾向于做一个艺术家,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都是用文学表达生存哲学的伟大作家。
柳鸣久曾这样写道, “……〔面对加缪〕这样一个在人类文化史上将永远光华照人的精神现象,该如何进行景仰、观看与审视?正如观察天文与星体时,显微镜无用武之地一样,我们面对着加缪时,某些时髦的工具如叙述学、符号学、文体论、结构主义批评、语言学理论,就显得过于琐细,而难以得心应手了”。〔3〕99
一、世界是荒谬的,人是孤独的
《客人》是加缪发表于1957年的短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中。小说的题目在法语中是L’Hte, 这个词同时具有客人或主人两个意思,这就使得小说具有了讽刺意义,体现了世界的荒谬。法国殖民者本来是入侵者,却俨然成了阿尔及利亚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并可以主宰土著人的命运,而土著人却成了“客人”,这本身就是荒谬的。
小说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 包括主人公法裔教师达鲁、宪兵巴尔杜西和一名阿尔及利亚杀人犯。
达鲁的小学校孤零零的位于高原上,而达鲁既是教师,又是校长。故事发生在一场大雪之后,由于天气原因,学生们都没来上学,学校里只有达鲁一个人。天气寒冷,但达鲁的生活是自足并且舒适的,衣食无忧,他的卧室还生着火。因为这个地区今年发生了旱灾,小学校堆放者来自法国的救济粮食,平时达鲁每天分发给学生一些,然后学生们把粮食带回各自的家里。达鲁一个人独处在小学校,凭窗而望。高原是荒凉而贫瘠的,只有岩石,气候严酷,荒芜人烟,但这里是达鲁的出生地,达鲁热爱这里,就像加缪始终热爱阿尔及利亚一样。
达鲁终于看见了宪兵巴尔杜西押着一名阿尔及利亚男子向小学校走来。达鲁和老宪兵巴尔杜西已经认识很久了,但两人却是不同的。他们都面对荒谬的世界,达鲁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他选择了反抗世界的荒谬。他充满激情的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努力去找回人的尊严。“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4〕 而巴尔杜西虽然对一天又一天重复着一种无效又无意义的活动感到厌倦,但他却没有勇气像达鲁那样去抗争,而是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机械而麻木的生活。他虽然没有能够奋起去抗争命运,但他很欣赏达鲁,因为达鲁做到了。
当巴尔杜西和阿尔及利亚人映入达鲁眼帘的时候,他首先关注的是这个阿尔及利亚人。巴尔杜西骑着马,阿尔及利亚人穿着褪色的蓝袍低着头跟在后头,双手还被绑着,绳子的末端拉在巴尔杜西的手里。达鲁从头到脚仔细打量着阿尔及利亚人并陷入了沉思,巴尔杜西两次分别跟他招手和说话,他都没有注意到。很显然,他同情这个阿尔及利亚人,这正体现了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及对人的尊严的关注。
达鲁把他们请进屋,巴尔杜西坐在沙发上,把牵着阿尔及利亚人的绳子放下了。阿尔及利亚人蹲在火炉附近,面朝窗外,他的双手仍然绑着,达鲁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看到了他的脸:黑人一样厚厚的嘴唇、直直的鼻子、激动不安的黑眼睛、倔强的额头,饱经风霜的脸上的表情是不安的、反叛的。达鲁沏好了薄荷茶,征得巴尔杜西的同意后,为罪犯解开了绑在手腕上的绳子。达鲁一直以为巴尔杜西和罪犯到他这儿来只是歇歇脚,却没想到巴尔杜西奉命把罪犯交给达鲁,然后让达鲁在第二天把罪犯送往监狱。达鲁对巴尔杜西的这个来意开始是感到吃惊,他不相信,以为巴尔杜西在跟他开玩笑。当他确定这不是玩笑之后,他坚决不接受这项使命。然而对巴尔杜西来说,把罪犯交接给达鲁,他的责任就完成了,他就可以回去复命了。
达鲁在意外、惊愕和不情愿中被动地得到了这样一个让他感到矛盾的任务。这样的开头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人生是荒诞的、平庸的,个人处于难耐的孤独和痛苦之中,他人是我的地狱。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用人道主义唤醒人的尊严
巴尔杜西离开后,达鲁和罪犯的相处是小说叙述和描写的主体部分。整个过程,达鲁的心里充满了不安和矛盾。达鲁对罪犯的态度也是复杂的、矛盾的。一方面他对罪犯愚蠢的罪行感到愤怒;另一方面他又同情他,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人而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突出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他从巴尔杜西那里得知,这名阿尔及利亚人用一把钩刀杀了他的堂兄弟,可能是其中一个人欠了另外一个人的谷子。后来,达鲁问罪犯为什么要这样做,罪犯说他们发生了口角,其间他的堂兄弟跑了,他在后面追……说完后,罪犯的眼里充满了悲哀的疑问。他问达鲁会把他怎么样?当达鲁问罪犯是否感到恐惧时,罪犯愣住了,然后看向别处。很显然他很恐惧自己即将面临的惩罚。达鲁接着又问他是否感到后悔?他嘴张着盯着达鲁,很显然他不明白达鲁的意思。达鲁很恼怒,他本来期待罪犯会对自己所犯罪行感到后悔。
然而阿尔及利亚人的罪行并不是小说的核心问题,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的是达鲁和罪犯相处的心理过程。晚上,两个人同住一室。达鲁对罪犯心存戒备,难以入眠。他开始习惯性的脱光了衣服裸睡,然后突然意识到今天与往日的不同,便迅速穿上了衣服。达鲁躺在床上,只希望黎明早点到来。他警觉地注意着罪犯的一举一动,倾听着他的客人的呼吸声,陷入了沉思,无法入睡。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打扰,然而此刻这种打扰中也包含了他渐渐体会到的与罪犯之间的一种兄弟般的温暖感觉。
达鲁觉得不管是罪犯还是士兵,住在同一间屋子的人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奇怪的联盟,会产生一种兄弟之情;而人们之间的兄弟之情和相互间的责任感是达鲁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后来罪犯曾一度起床出了门,达鲁以为他逃跑了,达鲁感到了一种解脱。然而罪犯只是上了个厕所,回来后继续上床睡觉。达鲁也睡着了,因为他对阿尔及利亚人已经产生了充分的信任。然后两个人一觉睡到天亮。通过小说的描述,阿尔及利亚罪犯整夜睡得很踏实,这与达鲁对他人道的、善意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他跟达鲁在一起非常有安全感,甚至于对达鲁产生了一种依赖。在巴尔杜西离开后不久,当达鲁问完他犯罪的原因及感受后,他甚至希望达鲁送他去监狱。
第二天早上,达鲁做了早饭,他和罪犯共进完早餐后,走出门来到高原上,他想起了自己的态度伤害了巴尔杜西,心里感到很失落,也很脆弱。他恨罪犯所犯下的愚蠢的罪行,但把罪犯送往监狱又有悖于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尊严;他恨把这个阿拉伯人给自己送来的人们;他恨这个阿拉伯人胆敢犯罪却又不逃走。
达鲁对罪犯的态度从头到尾都是人道的,充满了平等和信任,他的真诚的言行和举动所产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阿尔及利亚罪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三、自由选择——人生两难境地的出路
达鲁带了些干果干粮和二百法郎,送了罪犯一程,然后让把干果干粮和钱送给罪犯让他自己离开,并向他暗示了逃走的途径。当达鲁要离开时,罪犯表现出一种恐惧,要离开自己的精神依靠,有点不知所措。达鲁已经离开很远,发现罪犯还站在那儿,达鲁感到有点难过,但他向罪犯招了招手继续往回走。当他再次回头时,他发现罪犯不见了,他犹豫了一下,然后他还是决定到走回去看个究竟,他发现罪犯正在朝监狱的方向走去。就这样,在犹豫和不安中,达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中,达鲁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以自己的人道主义的方式,暗示罪犯逃走,去获得自由;然而罪犯在两种出路中,选择了去往监狱的方向。
回到学校后,他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交出了我们的兄弟,你要为此付出代价”(Camus,本文作者译)。〔5〕达鲁看着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和天空,他感到他是孤独的,自己所做的一切很显然被误解了。
达鲁的处境就如同加缪的处境,加缪跟达鲁一样,都是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他们都深深热爱阿尔及利亚。面对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加缪一方面很同情,但又无法接受革命分子残杀法籍平民的极端行为和恐怖活动,因此受到阿尔及利亚民族运动激进分子的攻击;在法国也受到法国左翼文坛的批评,说他背叛了人权的正义。加缪处处被误解,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能保持沉默,从而心情抑郁精神消沉,终了于1960年死于车祸。
达鲁一方面伤害了法籍老宪兵巴尔杜西的感情,同时又遭遇罪犯村民的误会和威胁,里外不是人。他内心希望罪犯逃跑,但同时也希望他自己从内心出发,作出自己的选择。故事的结局极具讽刺意义,达鲁始终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这名阿尔及利亚人,然而其同胞却扬言要进行报复;达鲁的思想和行为并不被他人知晓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在这种无法被人理解的状态下,或许只能努力去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了。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引用了俄狄浦斯的一句话,“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 因此在遭受内心痛苦的同时,达鲁应该也是幸福的,因为他问心无愧,他的做法都源于人道主义,无愧于人的尊严,他的灵魂也应该是“深邃伟大”,他内心感到了“荒谬胜利”。〔6〕生命存在的意义来源于人性的尊严和不会磨灭的人性的光辉,它体现在人们生生不息的奋斗与抗争之中。西西弗处于人生的困境,生命显得漫长而无意义,于是他选择了奋斗和抗争,或许他的抗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至少可以在困境中使人性的尊严和光辉熠熠闪耀,这才是生命的更崇高的意义,西西弗在真正意义上取得了与命运抗争的胜利。
在故事的开头,达鲁独自一人呆在学校;到了故事的结尾,学校里又剩下了达鲁一人,而且他还面临罪犯的阿尔及利亚同胞的报复。存在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上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尼采曾经说过,上帝死了,所以人被放逐和抛弃了,人失去了神灵的庇佑,出现了信仰的缺失,人生变得荒谬、毫无意义而没有尽头。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存在,然后才通过自己的所想所作所为赋予自己本质。面对荒谬,不应该逃避,而应勇敢地去面对,去反抗。加缪认为生活如果没有意义,则更值得人们去珍惜它。面对荒谬,人只能去穷尽一切,并且自我穷尽,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不需要任何希望,但也不绝望。加缪因此将笛卡尔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改为“我反抗,故我存在。”
加谬通过对主人公思想上的无畏和心理上的恐惧的描写,突出体现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加谬认为人的自由是在一定处境下的自由,并可以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做出自由选择。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达鲁和阿尔及利亚人都面临选择,他们都处在极端的处境之中,他们只能二者择一而别无他法。然而他们都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中进行了艰难的抉择,他们都成了存在主义的英雄。
四、精神自由庇佑人的尊严
达鲁默许了罪犯的自由,存在主义者眼中的存在是指人的精神自由,认为这是比客观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更真实存在,自由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人如果失去自由或者自由受到限制,人就会变得与物类似,不再成其为人。罪犯进行了自由选择,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了去监狱,因为存在主义者在强调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自由选择所产生的后果。罪犯通过和达鲁相处而对他产生了一种心理的依赖,把达鲁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经过短暂的一夕一朝的相处,达鲁虽然没有一句说教之词,但是他的思想却润物细无声般地被阿尔及利亚人吸取,他所做的自我选择是完全发自内心和心甘情愿的。
达鲁赋予罪犯充分的自由,这也体现在他对待武器的态度上,并折射出他对人的尊严看中的程度。当老宪兵巴尔杜西离开时,问达鲁有没有手枪,他说有一把;巴尔杜西建议他要把手枪带在身上,并还要给他另外一把,达鲁拒绝了。他认为应充分尊重罪犯的人格,信任他并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让他重新拥有做人的尊严。在达鲁身上也体现了加缪的犹豫,在不断的犹豫中,达鲁的信念更加坚定。正如萨特所说,“在焦虑中,我既觉得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又觉得不能不使世界的意义通过我而到达世界”。〔7〕65
五、结论
加缪的作品具有古典文学所有的严谨、准确、明晰的特点,在《客人》中,他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描述了主人公达鲁复杂微妙而又曲折心路历程。这篇小说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全文用的是过去时态,作者娓娓道来,语言平静而自然,看似平淡,但却能使读者被他牵动着,脉搏随着主人公的心一起跳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绝望。加缪不愿目睹人们受空虚感和挫败感的折磨而无动于衷,他必须起来呐喊,号召人们在与命运抗争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加缪指出,“在这茫茫黑暗的尽头,一束光线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已隐约看到这束光线,为此我们只应为这束光线能存在而斗争”。〔8〕624
小说中的人物进退维谷,但必须作出选择。自由选择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对厄运的一种蔑视。达鲁和罪犯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他们都可以在身不由己的困境中自由选择,默默地反抗自己的命运,默默地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张扬生命的尊严。荒诞的、极端的处境并没有限制人们选择的自由,反而促进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积极的哲学思潮,它使人们即使在绝望的境遇中也不会丧失希望,反而会使人的尊严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 解志熙. 生的执着〔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2〕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B/OL〕. http://www.confuchina.com/xianxiang/Satre%20’Existentialism’.htm
〔3〕 柳鸣久. 论加缪的思想与创作〔J〕. 当代外国文学, 2004(2):99.
〔4〕 让•保罗•萨特. 阿尔贝•加缪〔EB/OL〕.杨林,译.http://www.heilan.com/heilan_30/yuedu_2.htm.
〔5〕 BRITISH,AMERICAN FICTION. N.p. N.d. Camus, Albert〔M〕. The Guest,211-221.
〔6〕 阿尔贝•加缪. 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 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7〕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8〕 阿尔贝•加缪. 加缪文集〔M〕. 郭宏安,译. 北京:译文出版社,199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数据库系统中SQL语句的优化技术04-26
提高AutoCAD绘图速度的若干技巧04-26
通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典型体系结构综述04-26
基于J2EE平台软件开发特点综述04-26
流媒体技术浅析04-26
嵌入式数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研究04-26
浅谈EFS加密文件系统04-26
计算机图形学在实践中的应用04-26
水平井在气顶底水油藏中的应用04-26
浅谈计算机病毒及防护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