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上)

时间:2024-04-26 03:15:1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 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 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 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 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 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鲁迅;《阿Q正传》;阿Q精神;国民性
  
  一、 论“不朽之人”:《阿Q正传》的传主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鲁迅所称“我的阿Q”堪称我们中 华民族自己历史十字路口雄踞的斯芬克斯。这个谜,比那希腊神话和传说还要曲折、动人。 让我们从鲁迅的创作及其对这种创作的理解中,求得说明。
  《阿Q正传》开宗明义,即开始了语言上的突围。猜破“我的阿Q”全部之谜的入口或捷径, 就预设在这语言的突围里。突围之妙,在于“我”利用了传统的“立言”,冲破了“立言” 的传统,“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一厘一毫,都没有被传统的“立言”所利用。失以毫厘 ,谬以千里。为了避免万一失足,落入传统阅读或审美的井底,所以,我们得特别留神,看 好《阿Q正传》开宗明义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句: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 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 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注:《呐喊•阿Q正传》,《鲁迅全集》第1卷,1981年人民文学版,第487页。按以下凡引自《阿Q正传》的文字,不再注明。]
  瞻前顾后,吞吞吐吐;曲折伸缩,欲言又止。细看之下,修辞立其诚,无一不是实话实说 。
  古有三“不朽”,“立言”即其一。“我”要给阿Q做正传,构想已经不至一两年了。一旦 化为创作,分明在“立言”。何以还要特地声明,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呢?
  答曰:“往回想”,我要给阿Q做正传,并非为了追求个人的所谓“不朽”。在我个人,毋 宁做出来的这一篇文章“速朽”。《阿Q正传》自属我的“呐喊”。万般因缘,无不与传主 息息相关。说白了,《阿Q正传》“须传不朽之人”,系“不朽之人”的“本传 ”。“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而 终于归结到传阿Q”。“人以文传”之“人”系“不朽之人”,“文以人传”之“人”系“ 阿Q”。“归”者,集中也;“结”者,聚合也。一体而众体,“我的阿Q”集中聚合“不朽 之人”于一身。古往今来,凡人物传记,无论传主人数多少,无不有名有姓有籍贯,传主一 体而分殊。惟“我的阿Q”独步世界。“人”为体,“文”为用,“不朽之人”的本传遂靠 “传阿Q”浑然天成。出神入化,点铁成金。“我”就这样凭魔幻般的语言文字力量,创 造出了“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的无 差别境界,完成了召唤“不朽之人”的决定性起飞,从而引领读者,进入了人类文学史上一 个空前绝后的主题:“反省”,拿“我的阿Q”镜子“反省”自己或自己“反省”。
  神出鬼没。“我”欲为之做传的“不朽之人”究系何人?“我”思想里的“鬼”究在何处?
  试看“我”基于“立传的通例”:姓氏,名字,籍贯,怎样逐一叙事。叙事之妙,仍体现 为语言上的突围。不过,主要利用了负的方法。因“有”言“无”,有无相生。负的方法, 恰好使“我”能言不可 言,言尽不可尽言。所以,“我”所面临的“万分困难”,反成了“我”继续冲破传统的推 进器和脚踏板。
  “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阿Q曾想跟“阔人”赵太爷攀“本家”,结果被赵太爷一记嘴巴 打过去,斥之:“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可怜的阿Q没有“抗辩”,摸着打 痛的脸从赵府退出去了。从此再无人提起阿Q的“氏族”。“我”于是只得违背立传的“通 例”,干脆避开阿Q姓氏不提。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会有这个“阿Q”名字,乃作家终于不能避开而 中西合璧的一个创造。“阿”在汉语中不是实词,可冠附于任何亲属称谓或名字之前,如传 统医学里便有“阿是”穴,位置不确定,何处有病痛,该处即是穴,施行治疗。“Q”很像 一个人脑袋后边拖一条小辫。鲁迅“自己说,他就觉得那Q字(须得大写)上边的小辫好玩 。”〔1〕41(不必说辛亥以后了。当今脑袋后边拖一条小辫的人,大约只能见诸戏剧 舞台电影电视了。然而动辄以下跪作揖为荣耀,崇拜“皇”、 “帝”、“王”、“霸”的臣民心理奴隶根性及其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表现,不也非常泛见 吗?马克思“天才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言应验了:“一切已死的 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阿Q的“籍贯有些不定”。阿Q多住未庄,只能有乖“史法”说他是个“未庄”人了。“ 未庄”在何处?根本不明指。任读者自思自量而避免了固定在某处的可能。阿Q不独是姓名 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历史上没有阿Q的位置。有关“他”思想 言行的记述文章连踪影都难以找寻。
  通观“我”欲为之 做传的“不朽之人”,“我的阿Q”确乎很像一个谜。“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 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2 〕《文心雕龙•谐隐 》难怪自1921年12月4日以降,“我的阿Q”崭露头角,走向人间,围绕这个“熟悉的陌生 人”,会有那么多南辕北辙的御手,骑着驴子找驴子的主人,东 躲西藏要摆脱自己影子的幻想家。当“我的阿Q”走向人间十余年之后,万般无奈,1934年1 1月14日,在《答〈戏〉周刊编者信》里,“我”只得自己走出来,揭开谜底。
  未庄在那里?《阿Q》〔剧本〕的编者已经决定:在绍兴。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 兴的居多,对于这决定,大概是谁都同意的。但是,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 很。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那时我想,假如写 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隔 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牙切齿,一班人却飘飘然,不但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 掉了,还要由此生出无聊的枝节来,大家争一通闲气……。为了医病,方子上开人参,吃法 不好,倒落得满身浮肿,用萝卜子来解,这才恢复了先前一样的瘦,人参白买了,还空空的 折贴了萝卜子。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 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 ,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至于阿Q的姓呢,谁也 不十分了然。……
  上面所说那样的苦心,并非我怕得罪人,目的是在消灭各种无聊的副作用,使作品的力量较 能集中,发挥得更强烈。果戈理作《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己!”( 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删去了。)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 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 出反省的道路。但我看历来的批评家,是没有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3〕145-146
  未庄——中国,不朽之人——我们中国人。难道还能有比这更白更确切的回答吗?千 思万虑,“我”到底都出于何等目的,要这样安排,这样表现,想竭力免除的是那些“枝节 ”,渴望产生的是什么社会效果,难道还能有比这更详尽更语重心长的说明吗?
  仰望人类语言艺术史的闪闪星空,古往今来,有那一位语言艺术家,能像鲁迅,对自己国家 民族的人,怀有如此非凡的“诚和爱”?那些不朽的“经典作品”,有“歌颂”的,有 “暴露”的;那些不朽的“典型人物”,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不知激动了多少人 的心灵。然而,“我的方法”谁用过?像“我的阿Q”这样所谓“熟悉的陌生人”可有第二个 ?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启蒙先启自己的蒙,超越“歌颂 ”“暴露”,超越“正面”“反面”,《阿Q正传》甚至成为连作家自己也难以 超越的巅峰之作。古国要革新,人要现代化,“我的阿Q”确乎有可能开出“反省的道路” 。但是,跟托尔斯泰之在俄国一样,鲁迅之在中国,真正了解的还只是少数人。千百万人的 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阿Q式的心理习惯由来久矣,早就程度不同地支配了许许多多人 的思想行为方式,受众极难从“我的阿Q”身上“反省”自己或自己去“反省”。阿Q只能被 铁订为“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鲁迅的苦心被糟蹋,受恶报,挨酷评。多少年 了,围绕“我的阿Q”,大家互相“推诿”,生出了多少“无聊”的大“枝节”,争了多少 通不可开交的“闲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的阿Q”甚至成了无人敢于问津的禁 区,结果岂至“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掉了”而已。
  接下来,让我们再仔细看“我”思想里的“鬼”。
  “鬼”在“名实”之辨上。名副其实,言行一致, 是为“名正言顺”。反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我的阿Q”关乎国人 彼此都“反省”,“我”深知此事体大。为求名正、言顺、事行,所以我“才下笔”就在文 章的“名目”上动脑筋。鲁迅精研 从“志怪”到“志人”,一直发展到近现代的中国小说史,通晓多种人物传记文章体式。“ 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我 ”的要求。“正名”,“名从主人”,原是自孔夫子以来我们的一大讲究。然而,“不朽之 人”却“有”主而“无”名。这使得古往今来一切人物传记的“名 目”,“我”都“不敢”用,用不得,用不成,不能用。必须另辟蹊径。权衡了又权衡,掂 量了再掂量,不愧行家里手,“我”最终大笔一挥,截断众流,受民间说书艺人启示,从“ 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二字,作为“名目”。 “正传”犹“正 题”“正文”。蓦然回首,直攻核心。找遍辞海辞源千百度,难道还有比这更妙的“名目” 能中“我的”本意”吗?所以这“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即“正确 传授”字面上很相混,“我”也“顾不得了”。所谓“顾不得了”,旁敲侧击,实乃对“正 传”犹“正题”“正文”这一命题或取义的强调:《阿Q正传》即“不朽之人”的“本传” 。
  “我”欲为之做传的“不朽之人”,并不是古典意义上那些“立 德,立功,立言”的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英名永存”的那些逝去的人,并不是一个一个 孤零零的单个的个人。“阿Q”之于“不朽之人”,颇 类似“小我”之于“大我”。依照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就像猫狗会死一样,个 人也会死的,但是他却依然存在所谓人类或社会的‘大我’之中,而大我是不朽的。大我的 继续存在,成为无量数小我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永存纪念物”〔4〕358。
  “鬼”在“鬼魂”纠缠上。鲁迅献身于进步和科学,反对迷信,却不能摆脱过 去,有时甚至完全让自己屈服于传统的重压。“鲁迅无疑背负着某种鬼魂,……对于其中的 一部分,他甚至隐藏着一种秘密的爱恋。”〔5〕653 鲁迅《致李秉中》中说到:“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 他,而 不能。”所谓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所谓“我”毋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 ,究其实盼望的正是无量数的“不朽之人”即我们中国人“反省”自己或自己“反省”。预 期的社会效果达到了,“我”这“文章”不“速朽”还留着等什么呢?“我”“只希望有‘ 历史癖与考据癖’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将“我”思想 里的这些“鬼”一一究明。惜乎这一语重心长的建议至今悬空。[注:鲁迅对胡适的小说考证工作,一贯评价甚高。据《鲁迅全集》第11卷,鲁迅致胡 适的8封信(1921年1月3日—1924年6月6日),主要讨论小说史考证等学术问题。1924年1月5 日,鲁迅称胡适为《水浒传续集两种》等书所写“序文极好,有益于读者不鲜”。从1922年 8月21日信可知,胡适对《西游记》的考证,还得到鲁迅的帮助。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 《史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论及《红楼梦》,都引用了胡适的观点。《阿Q正传》连载始于192 1年12月4日,终于1922年2月12日。比照之下,这里所谓“胡适之”云云,是真“希望”而 绝无“讽刺”之意。]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 论阿Q精神:传统农民的整个
  
  不健全 心理状态或习惯古往今来,凡能创造出“我的阿Q”式的“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语言艺术品,几乎 全是鸿篇巨制。鲁迅自有一套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的神异本领。 《阿Q正传》分为篇幅短小的九章,总计约两万六千字,却能表现深邃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 ,即日常生活场景:《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非常生活 场景:《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大团圆》;革命场景:《革命》,《不准革命 》。整体看,阿Q“这一个”,就像海上冰山,露出水面的,仅冰山一角,山体绝大部分沉 浸在水中。沉浸在水中的,那是我们活的历史传统。鲁迅正是在对我们活的历史传统与生活 之流整体的非凡理解及把握中,才创造出了“我的阿Q”或通常所谓“阿Q精神”。《阿Q正 传》每一章、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经得起反复探究,犹如经能工巧匠切割和琢磨之后的 钻石,从四方八面折射着生活的光辉。
  阿Q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无依无靠受苦受难最深重的人。“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 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真是拼命干活”〔6〕464,“又很自尊”。加以进了几回城,因而在未庄人 面前更加“自负”。
  可惜,阿Q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尤其是正视世界上不合理的东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尤其 是正视自己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告诉我们:“弱者总 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救,以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想象中驱除了敌人就算打败了敌人;他总是 对自己的未来,以及自己打算建树,但现在还言之过早的功绩信口吹嘘,因而失去对现实的 一切感觉。”〔7〕589鞭辟入里,仿佛说的正是“我的阿Q”思维方法思想行为方式 即阿Q精神。
  阿Q常常为获得想象的“自尊”、“光采”,实际上付出沉重的代价。有时他为了维护或挽回自己的面子,混同甚至根本颠倒“ 名”与“实”,到了不要脸皮的地步。他以先前的“阔”掩盖眼前的困顿,拿自以为是的优 点去比别人的缺点,自欺而欺人,损人而不利己。对于因贫穷无医留下体质上永恒的缺陷“ 癞疮疤”,则采取忌讳的态度。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宁肯闭上眼睛,抚慰自己精神上、肉体上所受到的双重的伤害。想象使 失 败化为胜利,痛苦归于宁息。阿Q喜欢昏天黑地混而不愿明明白白过,喜欢忘却而不肯长记 性。想象使阿Q任意盲动蛮干,不知认错,从不总结经验教训。所以,阿Q为了改善自己的状况, 为摆脱屈辱,为对抗压迫与损害,为 恢复自己人的尊严和权利,所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努力、活动、斗争,结果只能是徒有虚名 ,事与愿违。阿Q的“优胜”实为“劣败”。《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就是阿Q随意摆 弄精神胜利法万花筒的大写真。
  对新生事物,阿Q不问是非,盲目仇恨、反对、排斥。钱太爷的大儿子钱秀才,曾留学日本 。阿Q称之为“假洋鬼子”,当成异类。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尤其“深 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阿Q昧 于历史,根本不知道清初法令,强迫汉人仿照满人剃发留辫,敢有不从者“杀无赦”。辫子 原不是什么祖传宝贝,而系民族压迫的产物,顺民或奴隶的屈辱标志。假洋鬼子留学时剪了 辫子。迫于和数目的力量不得已而装了一条假的,实在应该得到同情之理解。阿Q反其道而 行之,凭一己死脑筋上纲上线,不以为耳心, 反以为荣。给自己后来“革命”,平添了障碍。
  在两性关系问题上,阿Q鹦鹉学舌,因袭了老“中国的男人”的旧货,诸如: “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女祸亡国”之类,对于“男女之大防”自来“非常严”。受“圣 经贤传”思想蛊惑,加以长期过着非人的独身生活,本能受压抑,阿Q表面上“正经” ,实际上却逃不脱本能牵制,阴暗、敏感、多疑,因渴望而生妒嫉、憎恶。心理的不健全不 干净导致行为举止的低级、下流、荒唐、可笑,出演恶作剧。“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 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阿Q或往往“怒目而视”,或大声说几句“诛心 ”话,躲在冷僻处,“从面后扔一块小石头”。他趁着人多,还“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 一个女人的大腿”。
  “对凶兽显羊相,对羊显凶兽相”,原是阿Q的拿手戏。欺侮小尼姑,这是他少有的一次“ 胜利”。不过,他很为之“得意”的这一 次胜利,沾染着一点流氓气。当然,阿Q绝非流氓。他和吴妈的“恋爱”,已经是对“男女 之大防”的一次超越了。他严肃、 认真,甚至表现为一种神圣,根本没有什么错,更没有犯什么罪。畸形的社会,吃人的礼教 ,才使得他的“恋爱”成了“悲剧”。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阿Q只顾为自己开路,匆忙中竟推倒一切与他无 碍的行人,迁怒于小D,干出了同类兄弟“龙虎斗”的蠢事。求食无门,就“爬上矮墙”跳 到尼姑庵里偷萝卜。“偷”,这是一种反抗方式,不过是一种卑劣的反抗方式。更不可取者 ,当人赃俱获,阿Q非但不认错,还当着老尼姑的面,说什么“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 答应你么?”对弱者耍泼,撒野。
  迫于“生计问题”,阿Q才不得不进了城。在城里,他先在举人老爷府上“帮忙 ”。但这位在百里方圆之内 都独享大名的举人老爷实在“太”“妈妈的”了,残暴远甚于未庄的土皇帝赵太爷,以致阿 Q不高兴“再”帮忙了,随之堕入了偷儿帮,对压榨盘剥他的不合理的现实,采取了更加卑 劣的反抗。如此反抗,除了使自己更加堕落还能有什么别的收获?阿Q毕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 民,毕竟靠劳动过活惯了,毕竟不是走贼道当偷儿的那路人。瘦骨伶仃,胆子又小,在偷儿 帮里,他“不过是一个小脚色,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洞外接东西。有一夜 ,他刚才接到一个包,正手再进去,不一会,只听得里面大嚷起来,他便赶紧跑,连夜爬出 城,逃回未庄来了,从此不敢再去做”。当时,刚过“中秋”。他“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 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不出一月,“革命”那一 天,“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阿Q已“将搭连卖给赵白眼了”。从一时“中兴”的幻境, 跌入山穷水尽的“末路”。面临空前“生计问题”这一次怎样才能化凶为吉活下去?借酒浇 愁,腹内空空毕竟不行,“空肚酒”醉了的滋味 可不是那么好受,阿Q转而将解救自己的希望寄托到“革命”上。远在阿Q之前,从陈胜吴广 到太平天国,历史上千百次农民造反、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即农民革命,皆缘于死里求生, 万般 无奈。论身份,阿Q跟他的老前辈陈胜,惊人地相同。他一贯不满现状,不安于久久当奴隶 ,难道能不革命?受传统“顺民百姓”思想观念的影响,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 便是 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革命”使“太”“妈妈的”的举人老爷“ 这样怕”,他本能地有些“神往”了。面对“见识”远在自己之下,“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 慌张神情”,促使阿Q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得着了一个发泄表现的绝佳天地,他成了全未庄 农民里边,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也是惟一的欢呼“造反了!造反了!”的先锋,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迫切要求“来投”— —“申请加入”〔6〕468革命党的人。
  在革命生活的场景下,阿Q想象竟空前急剧地扩张。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 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该死的是 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 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 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 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 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 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 开的嘴。
  这是一幅精美绝伦的阿Q理想世界的全息摄影,一面令人叹为观止的旧式农民革命的镜子。 爱与恨,正与邪,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渗透,难以分割。本能纯朴的革命性要求中不可避 免地带上了一系列落后性胎记,愚昧荒唐的落后性胎记中自然而然预示着一系列革命性要求 。“这情形,即在说明至今为止的统 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 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8〕301所以,即令真 正“造反了!”或“申请加入”了革命党以后,“我的阿Q”问题依然很严重。
  阿Q想象跟“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同去”造反,所求的只是纯粹个人一己欲望的满足:权 势,东西,女人。“白盔白甲”云云,原系未庄人对革命的传闻之辞。实际上,“革命党” 来“叫”阿Q的事终归未见踪影。相反,当他鼓足勇气,“怯怯”地去“结识”他素来排斥 的“异端”,原以为“没有了做人资格”的真正的革命党假洋鬼子的时候,面对他的却是扬 起来了的无情的“哭丧棒”并“滚出去”!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地逃出门 外。由于阿Q不能代表自己,一 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他要“革命”而代表他的人“不准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 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革 命热情随着对救世主的幻灭而消失了。
  阿Q想象自己是未庄社会里至高无上的主宰,生杀予夺随意决定,一切人都得面向他跪下来 ,祈求、听命,他竟能听着哀哀的“饶命”而感到“好笑”。个人的复仇心理因权势欲的满 足而使他变得冷酷,使他分不清敌友,使他发了疯昏了头,“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 怕的 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 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8〕297。他更不知道,凭一个高 高在上,惟我独尊,其余别的什么人都“不要”了的权威所主宰的社会,正是他身陷其中, 受尽屈辱、压迫、损害,没有人的尊严、没有人的权利的未庄,难道还让这样的社会在他 主宰下死而复活吗?
  阿Q想象将赵家和钱家的金钱物质,全搬到土谷祠,据为己有,供自己享用,将未庄人的整 体利益变为他个人的特殊利益,对特殊的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他丧失了理性。他的物欲、他的 情欲,跟他的权势欲一样反常、老朽、吓人。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阿Q关于几位女性的想象,是他关于女人“学说”的新版本。原来,他私心里一直艳羡秀才 “娘子的宁式床”。生活场景突变,久久遭压抑,变态心理,肆无忌惮地泛滥开来。这位 年龄“该是三十岁左右”的单身汉道德标准失衡了,乱点“鸳鸯谱”:赵司晨的“妹子”, 邹七嫂年方十一岁的“女儿”,假洋鬼子和秀才大爷的“老婆”。这些平时隐藏在内心深处 的思恋对象,忽而因想象中自己地位的改变,全变得不中意了,甚至连吴妈也看不上了,因 为“脚太大”。原来,他暗恋小脚。如此择偶标准,比那老皇上还要落后整整十年:早在阿 Q“革 命”前十年,1901年,“我大清皇上”已龙口大开,“劝谕女子”勿再缠足。诚如论者所言 :“一个文明容忍像妇缠足那样惨无人道的习惯到一千多年之久,而差不多没有一声抗议, 还有什么精神文明可说?”自以为老子天下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我的阿Q”,此时此地还向往在“惨无人 道”的污泥浊水里舒舒服服打滚,说明他跟一个健康人、文明人的距离实在太大了。想当初 ,他怎样向吴妈求爱?现在他变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自己糟蹋自己。他不仅是个“假正经 ”、“假道学”,而且颇为势利。
  一个想以奴役别人的方式解救自己的人,一个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一 个想制造并以玩赏这种痛苦为乐事的人,即令他的“思想”全都如愿以偿,结果又怎样?结 果无非是使人奴役人、宰割人的现状依旧延续下去,借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再新开一桌“ 人肉的 宴席”。陈胜为王斩杀了垅亩伙伴以显权威,刘邦追求秦始皇那一套威势,绿林赤眉清一色 信奉“皇权主义”,黄巢张献忠杀人如麻,朱元璋的阴毒残忍大大超过了蒙元皇帝,李自成 创造了腐化堕落导致灭亡的高速度冠军,“天王”洪秀全等级制度之分明细密严格更使“咸 丰妖”相形见绌,……“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历史上旧式农民革命,不就是一再这 样循环吗?何以循环不息,涉及的其实是这样一个要害问题:“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 形式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断然回答是:“决不能。”〔9〕532农民革命没有也 不可 能改变旧世界,尽管他们有这个强烈的愿望、要求。因为受经济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文化教育 诸因素支配,“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7〕91阿Q 毕竟是个农民。他之必然革 命或走向 革命,革命后必受其固有缺陷的“纠缠”,绝非孤立的社会历史现象。只要看看距离阿Q最 近的一位先 辈:义和团,如何愚昧,蠢动,盲目,排外,凭借巫术符咒的精神武器,用生命为代价,在 跟内外敌人苦斗硬抗,问题就一清二楚了。阿Q精神的根源,当然应该求诸支撑起未庄“社 会形式”的传统小生产方式。
  公元1500年后不久,德国纽伦堡的一位锁匠,早已发明了可戴在手腕上或装在口袋内的表。 100多年后,随传教士东来,钟表方进入中国皇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未庄仍“少有 自鸣 钟”(钟表)。穷,闭塞,生活节奏迟缓,社会停滞不前,人的惰性随之增长,自然缺少时 间观 念。威势赫赫的“阔人”家赵府,每天晚饭“早”,“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便睡觉”(“ 偶 然”的一些例外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阿Q来打短工时,“准 ”其点灯舂米)。阿Q“中兴”带回的一些“旧东西”,赵府上下皆期期以为不可如热锅蚂蚁 。未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单调于此可见一斑。赵太爷的权威却至高无上,为所欲为。因 循守旧,祖传的“老 例”无所不在,必然使人的思想越来越僵化,目光越来越短浅,不开化性加剧,创造性萎缩 。人与人之间,彼此隔膜,互不沟通,没有交流。阿Q自以为高人一等似的,全未庄根本 上也没有谁把阿Q放在眼里,来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引导他。赵太爷进一回城都算件 “事”,一般村人居民难得有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现代文明离他们如此遥远,他们的痛苦 无人关心,根本没有受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机会。未庄只有两位“文童”。“赵太爷钱 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 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赵太爷因此而“大阔”。清朝1905年发布上谕,宣布1906年 为始停止科举考试。190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科考试。而东邻日本,1900年确定实施4年 的义务教育制。1902年初小入学率达到90%,小学教育基本上普及了。阿Q跟文化教育绝缘, 至死一字不识,“人的观念”,一个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他根本无从得知。他生平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也是最末一次拿起笔来,是在法庭上 抖抖索索“画圆圈”。他纯系“法盲”,根本不知道那“一张纸”就是自己的死亡判决书, “画圆圈”意味着自己对那“莫须有”的“抢案”供认不讳。他坚信人死后有“灵魂”,百 忙中,还“无师自通”地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半句从来不说的话”。说明 了缺乏科学与理性精神的未庄传统文化,积淀于他的无意识之中。
  阿Q是一个农民小生产者,阿Q精神实际上就是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个体小生产者整个不健全 心理状态或习惯,极其深广的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阶级的根源就存在于 我们源远流长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一个人祖祖辈辈,生活于如此贫穷落后的地方,如此 封闭落后的文化氛围中,如此野蛮落后的制度下,如此专制落后的社会里,物质生活、精神 生活都极度单调贫乏,他怎么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尤其是正视世界上不合理的东西?怎么能正 确 地认识自己尤其是正视自己的缺陷?整个心理状态或习惯又怎么能健全得起来?将阿Q精神 这样一种巨大的社会心理状态,当成腐朽没落者的精神意识,归诸剥削阶级统治及其 思想影响,犹如手拔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并没有触及“我的阿Q”或阿Q精神的实质: 弱者,凭借想象解救自己。传统小生产远不止是封建主义的基础,小生产意识及其习惯 势力,远比剥削阶级 统治及其思想影响更大,更悠远,更广泛,更根本。传统小生产条件下,农民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居住状况,交通状况,交往程度,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思想水平,都决定了农 民整个心理状态或习惯不健全,根本不可能健全起来。如所周知,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 于农民的古典式结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见诸《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 的雾月十八日》、《法德农民问题》等经典著作。
  
  三、 论未庄人:男男女女或形形色色的阿 Q
  
  周作人论之曰:“在未庄里阿Q却是惟一可爱的人物,比别人还要正直些,所以被‘正法’ 了。”宜其卓识。比较之下,阿Q确系未庄社会必须的一个人,一个实干苦干而且非常能干 的多面手。就“质朴”而言,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就“愚蠢”和“狡猾”而言,比阿 Q更甚者颇不乏人。阿Q见多识广。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个自己走出来,迫切要“革命”。应该说,阿Q很优 秀。这样说,参照系当然不是假洋鬼子那样有新色彩的人,而是传统未庄社会中普通的村人 居民。
  在未庄,“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即“真是拼命干活” 之意。别人根本就不认识阿Q的价值。他“忙碌”完了,走了,别人也就把他忘了。再记起 来也只是“做工”,而不是他这个人。他这个人被人当一件顺手的工具用。他去押宝,自己 的钱全流入别人的腰包,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这份善意,别 的未庄人没有。他当过偷儿,也“并不讳饰”。这种诚实,错而能改,别的未庄人没有。
  当阿Q在稠人广众之前宣称,他和赵太爷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的有 些“起敬了”。可阿Q因此而大倒其霉,“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 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旁听的人”和“知道的人 ”全不顾事实,不问是非,见风使舵,一样地具有对等级,对“阔人”盲目服从崇拜的阿Q 式心理。所以,阿Q“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一个人价值的高低 ,取决于身份,取决于他跟“阔人”的关系,不论这种身份或关系有无意义,是正面的还是 负面的,是实际存在的还是想象出来的。在权威面前,未庄人毫无例外,不顾事实,不管是 非,无条件地放弃了自己的意志 。赵太爷眼看快要抱孙子了,还要“买一个小的”,赵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将要“生孩 子了”的秀才娘子也因此大为光火。此中不知隐藏了多少肮脏。赵太爷却依然故我高高在上 。这跟阿Q向吴妈求爱所引发的“悲剧”,对比何其强烈!
  “恋爱”之所以成为“悲剧”,就在于,吴妈既逃不脱本能的牵制,头脑又被礼教的梦魔死 死纠缠;吴妈式的男同胞女同胞比比皆是。所以,迎接阿Q的,不是同情,不是安慰,而是 普遍的敌意。一个能拼命干活,为社会所必须的人,竟然 成了多余 的人。偌大的未庄没有他的容身之处,立足之地。布衫落入赵府,毡帽做了抵押,棉被归了 当铺。阿Q所有的,只剩下“卖不出钱”的破夹袄和“万不可脱”的裤子。酒店不肯赊欠了 。管土 谷祠的老头不让住了,叫他走。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请他做短工。阿Q忍不下去了,他只 好到老主顾的家里去探问,“然而情形也异样:一定走出一个男人来,现了十分烦厌的相貌 ,像回复乞丐一般的摇手道:‘没有没有!你出去!’”本无过错的阿Q仿佛真干了什么见不 得人的事,十恶不赦似的。未庄人不能代表自己。秀才大爷的“大竹杠”就是他们的教鞭。
  做贼不成逃回来,阿Q在未庄反得了“新敬畏”。凭什么?凭“现钱和新夹袄”。阿Q大讲其 在城里的见闻,听者思想感情随之发 生奇妙的波动。听说他在举人老爷府上帮忙。那“当然是可敬的”。为什么? 因为在一个等级社会里,“帮忙”竟会因被帮者的等级而有高低贵贱之分,举人老爷的身份 名望均高于他们未庄的土皇上赵太爷,故而为之帮忙“当然是可敬的”。听说他“不高兴” 帮忙了,又都“叹息而且快意”。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听者那根深蒂固的等级崇拜主义心理 得到了某种负面的补偿。这跟阿Q分癞头疮为“高尚的光 荣的”与“平常”两等,是半斤八两抑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残酷的剥削压迫的反抗之心 孰高孰低?
  当阿Q的“可疑”之点被“传扬”出去后,村人的“新”敬畏忽而“变相”了,虽然还不敢 来放肆,却很有远避的“神情”,而这神情和先前防他眉飞色舞“杀革命党”,“嚓”的时 候又不同,颇混着“敬而远之”的分子了。一旦阿Q“傲然”地说出他的“经验”之后,未 庄人又眼一闭,赶紧翻了一个筋斗,稳稳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了:村人对于阿Q的“敬而远之 ”者,本因为怕结怨,“谁料他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呢?”这实在是“斯亦不足畏也 矣”。如若阿Q贼胆包天,村人又该拿他怎样看?够了。与其慢也宁敬→疑而且敬→新敬畏→ 敬而 远之→斯亦不足畏也。这奇妙的思想感情变化曲线,说明未庄人只管眼前,怎样方便怎样行 事,其余一切,什么事实,什么是非,什么平等,什么长远,宁肯不管,得过且过,昏天黑 地硬胡混,混一天是一天。他们“自私”吗?他们何曾为自己考虑,即令损人而不利己也照 样混。都一样:愚而诈。
  管土谷祠的“老头子”,在“恋爱的悲剧”中,主动上场,加入了反“社会公敌”阿Q的大 军 ,“催他走”。阿Q出尽风头“革命”“造反”回来,老头子却意外地和气,请他“喝茶” ,——满足他的要求,给了他两个饼,“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莫非“老头子”良 心发现了?非也。此“与其慢也宁敬”之长策也。一旦“不准革命”,阿Q深夜归来,就只能 在比未庄“更漆黑”的土谷祠里,“摸”进自己的屋子了。此“斯亦不足畏”之权衡也,明 哲保身之世故也。同是天涯沦落人,可怜他老人家的心,仍是缺乏诚与爱的未庄心。
  阿Q和小D因争夺“饭碗”,演出了“势均力敌”的“龙虎斗”,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 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但见“看的 人”而不见有人劝。看的人,有说“好了,好了!”的,有喊“好,好!”的;说“好了” 的,是已经看够了的人;说“好”的,是没有看够还想再看的人;直到两个可怜的“仇人” 无力再斗下去,头发里都冒烟额上都流汗,同时放手,“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 去”。“一面喘着气,一面各自以为胜利,唱着凯歌。旧堡垒上简直无须守兵,只要袖手俯 首,看这些新的敌人自己所唱的喜剧就够。”〔10〕240都一样:以猜疑相贼为 能事,拿残酷当娱乐,无聊当有趣。
  欺侮小尼姑的恶作剧演完后,阿Q“哈哈哈!”,“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 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倘若“酒店里的人”有谁跟阿Q一样,那“九”分的笑马 上就会增加到“十”分了。赏玩别人的痛苦,跟制造这种痛苦的人,彼此人格的高下,不言 而喻,彼此彼此。都一样:呆而坏。
  阿Q进了几回城,因而更加自尊,自负。不幸得很,听阿Q大讲其“见识”的人,比阿Q更贫 乏,更浅薄,更无知,因而不得不折服。这些听众从未离开过未庄。阿Q这时在未庄 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的了 ”。好个“眼睛里的地位”!这使得“未庄人”的无知,狭隘,愚昧,卑怯,麻木不仁,等 级观念,以一种特别的清晰性和精确性表现出来。都一样:刚而奴。
  “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11〕477未庄人感情大都已经硬化了,因而竟然 不为所动。阿Q被游街,被示众,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阿Q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 一个”半句话,从人丛里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喝采声”。阿Q死了,阿Q精神不死, 化为未庄和城里的“舆论”。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 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 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阿Q不知自己为什么而死,未庄人和城里人也不知自己为什么活着。四年之前,阿Q曾在山脚 下遇见一只饿狼,要吃他的肉,“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而这回他 又 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 他 皮肉以外的东西……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所以,大难临头 一瞬间,“救命,……”阿Q本能想说“然而阿Q没有说。”习惯成自然。“暴君治下的臣民 ,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然而,难道命 运的鞭子只会抽打阿Q一个人吗?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 苦”做赏玩,做慰安。
  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 阿呀”,活的高兴。〔12〕366
  纵然如此,希望还不能说没有。作为有意无意接受新事物,追随时代潮流的一种表现,略早 于阿Q,小D已经像昔日的“异端”假洋鬼子那样,“也将辫子盘在头顶上了”。借用阿Q的 话来说,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阿Q似的未庄人终究要自己走出来, 革命,自无可疑。
  吴妈年轻轻守寡,生活不健全导致心理异常敏感。赵太爷“要买一个小的”,太太怎样醋 劲大发,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其时尚在“春季”),成了她跟阿Q“谈 闲天”的主题。“唠叨”没个完, 无意间释放出被深深压抑的本能。阿Q听着,受了感动,“跪下了”,直楞楞向吴妈求爱。 “阿呀!”“吴妈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 有这个必要吗?吴妈做戏,“恋爱的悲剧”因此而开演。阿Q“那破布衫是大半做了少奶奶八 月间生下来的孩子的衬尿布,那小半破烂的便都做了吴妈的鞋底”。按旧礼教,寡妇不能再 嫁。否则,无从得到“正经”之名。吴妈小小年纪,为礼教所误,殃及阿Q,宁肯把阿Q感情 的遗留踩在脚下,走牺牲自己给人看的“正经”之路。“大团圆”去法场的路上,阿Q无意 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很久违,”阿Q轮转眼睛去看“城里”的吴 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比在赵府时更“正经”了。吴妈只是无数“蚂蚁似”跟着的杀头看客里最“出神”的一个 人。这跟阿Q眉飞色舞地宣扬“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比起来,可谓“此时 无声胜有声”了。
  “恋爱的悲剧”中,未庄女同胞紧跟吴妈,全体出演,陷阿Q于难堪之境。 “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 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强烈 的做戏的本能,使这位老旦不仅忘了自己也忘了女儿的年龄。邹家和赵府 是间壁。跟阿Q对赵太爷钱太爷“独不表格外的崇奉”异趣,邹七嫂懂得怎样利用得天独厚 的地 望。吴妈在许多人面前哭,她赶来,巍然站在赵府大院,若在自己家中,放言叫板:“谁不 知道你正经,……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俨然礼教法庭的终审法官。所谓“短见”,难道 吴妈自己“寻”了吗?这位老旦是嫌吴妈表演还不够夸张。她忘了,她训诫的是一位“小” 孤孀。邹七嫂所谓“正经”实在荒诞不经,终归逃不脱自以为是的阿Q式高明。
  人还是那人,闺中还是那闺中,然而今非昔比了,只因阿Q“中兴”了。“这阿Q的大名忽又 传遍了未庄的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异。”促使“闺中”人出现“神异”的魔法师, 正是 这位将近五十岁的老旦邹七嫂。邹七嫂从阿Q那里买了一条廉价的旧蓝绸裙 ,在她的带头示范和炒作下,未庄的女同胞人穷志短见识浅,贪便宜买赃物的胃口全被 吊上来了。“于是伊们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缺绸裙的想问他买绸裙,要洋纱衫的想问他买 洋纱衫,不但见了不逃避,有时阿Q已经走过了,也还要追上去叫住他”,问道:“阿Q,你 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蝇头小利而且多半是想象中的蝇头小利,激动得 “伊们”一个个大做其白日梦。伊们不仅忘却了自己昔日的那副尊容,而且也不去想阿Q怎 么会“中兴”,其实这些“中兴”之物的来路及其多少,皆远非不可思议的难题。伊们强人 所难,画饼充饥,大可不必。在对待赃物这件事上,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老旦邹 七嫂,尤其下劣。“因为邹七嫂得意之余,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鉴赏,赵太太又告诉了赵 太爷而且着实恭维了一番。”于是有当天晚上赵府大会的隆重举行。赵太爷亲自主持,太太 ,秀才大爷,秀才娘子全都出席,方形成非同小可的“家庭决议”:命邹七嫂为紧急特使, “即刻去寻阿Q”,“叫”阿Q来,既想贪便宜买赃物,又想盘问底细。邹七嫂衔命,不怕天 黑,来回奔走,弄得“气喘吁吁”,一“说”再“说”,把阿Q“叫”来,自以为得计。实 际上,这位老旦只顾表演到位,开心,凭一己想象取悦赵府,赵府里阴谋下面有阴谋,地雷 上面有地雷,她那里能看透。她是拿着纸惹鬼,甚至把阿Q往死路上推,她那里能晓得。一 旦知道了阿Q“中兴”的底细,第二天,颇类于阿Q 自打嘴巴,邹七嫂便将那蓝裙去“染了皂”,又将阿Q可疑之点“传扬出去了”。邹七嫂列 席了赵府大会。当然,这位“《水浒传》里王婆婆”式的行家里手,对阿Q守口如瓶,她严 格地按秀才大爷的“叮嘱”办,阿Q成为赵太爷严密提防或监控的重要目标,自己一点不知 。邹七嫂之讨好权势者,跟阿Q之欺凌弱小者 ,犹如一块钱币之正反两面,而更卑鄙,可恶。当举人老爷转移的“秘密”财产,走了风声 ,邹 七嫂急权势者之急,跟着帮腔,胡说什么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 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从邹七嫂亦真亦假虚虚实实的这种说辞,最能看出她那 奴颜媚骨中潜伏的机巧来。她的满足现状,她的卑怯,她看“面子”会做戏的本事,她背负 的传统包袱之沉重,都远在阿Q之上。
  柔弱的小尼姑,受着阿Q欺侮和酒店里的人调笑,吓得连哭也不敢,只能满脸通红地说:“ 你怎么动手动脚……”一面赶快走。走远了,保险了,如阿Q之“在冷僻处”从后面给人扔 小石头,她带哭的声音里夹杂着这样的骂:“这断子绝孙的阿Q!”这骂,反映的不正是男 子中心主义的家族观念吗?她这样骂阿Q同时又何尝不是在骂自己?小尼姑虽是个出家人, 思想深处仍脱不了阿Q式的“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 类的世俗正统观念。
  远离红尘的老尼姑,对阿Q“求食之道”很隔膜:一方面 “阿弥陀佛”,一方面质问;一方 面“阿呀,罪过呵”,一方面“放出黑狗来”,险些“咬着阿Q的腿”。“庄严 佛土”竟会有这样老到的多面人,显得滑稽的难道只是一个偷吃萝卜的阿Q吗?“革命”时, 伊因为静修 庵失去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而哭得“两眼通红”,足见未庄“阿弥陀佛”还教 人信仰“皇帝”,因而培养了她老人家处惊不变坚定不移的“真龙天子”主义。当革命无门 仍然肚饿的阿Q“有意无意”再到静修庵时,老尼姑—见阿Q“失了锐气”,将开了一条缝的 大门“飞速”的关上了,任阿Q“再打”,“没有”回答了。“普渡众生”么?“慈悲为怀” 么?她老人家跟阿Q之隔膜,足可与管土谷祠的“老头子”媲美。她之没有信仰,正如没有信 仰的未庄人。跟小尼姑一样,老尼姑也是吃教的人。
  假洋鬼子是留学东洋的知识分子,未庄真正的革命党人。革命前,他孤立无援,处境很困难 。革命后,被胜利陶醉,真假莫辨,遂使赵家父子投机阴谋得逞。革命“危机”降临了,给 未庄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一个根本的条件。假洋鬼子所领导的未庄革命仅仅只完成了政治 权力的转移。他大喜过望,俨然自己就是成功革命的 救世主,大门紧闭,站在自家院子里 ,白着眼睛,直面“挺直的站着”的赵白眼和三个闲人,自吹自擂,挟“洪哥”即黎元洪以 自重,派“洪哥”讲“洋话”,虚装声势,自欺而欺人,掩盖自己恼人的软弱无力。这跟 阿Q之“先前阔”“见 识高”正相同。假洋鬼子宣称“自己是不会想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的。连自己都瞧不起这个 。”〔6〕467露出了自己皮肤下面阿Q式的“小”来:自轻自贱,自己不相信自己, 看不起自己正在干的事情。对未庄普通村人居民,他本负有教育引导的责任和义务,阿Q式 的“小”限制了他。他之对待阿Q革命,一如革命前阿Q之对待他。总而言之,假洋鬼子不是真正的强者。
  当阿Q被押上法庭的时候,满头剃得精光,站在两旁的十几个“长衫人物”都吆喝着:“ 站着说!不要跪!”当阿Q“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时:“奴隶 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显然,“长衫人物”容忍甚至 认同“奴隶性”,尽管他们表面上已将“奴隶性”的那个象征物“辫子”剃得“精光”。所 以,当那个稳坐大堂,也“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昔日的清朝知县大人,像往常那样“ 沉静”的清楚的威逼:“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阿Q 吓得说不成话时,这么多的“长衫人物”竟也激动得大声附和:“招罢!”游街示众前,“ 用黑字写 着阿Q的姓名和罪行”〔6〕468的那件“洋布的白背心”,竟是“许多长衫和 短衫人物 ”一并给阿Q穿上的。阿Q何罪?人证物证又在哪里?对阿Q的指控能否成立?“许多长衫和 短衫人物”全糊里糊涂。
  “闲人”以无行为特征,平日里欺侮弱者,无事找事,寻开心。革命后,闲人变得更可恶了 。闲人变成了忙人,三个闲人和赵白眼联手,见风使舵,一并投向未庄的新派权势人物假洋 鬼子,“必恭必敬”,吃起了革命饭,帮着假洋鬼子把迫切要求革命的阿Q赶出了大门。
  地保出场三次(《序》、《恋爱的悲剧》、《从中兴到末路》),每一次都在乘人之危落井 下石,每一次都是一副凶神恶 煞相,每一次都要额外榨取阿Q钱物,心狠手辣,靠牺牲别人维持自己的存在。地保系赵太 爷的鹰犬,精神世界,跟不安于现状,靠想象解救自己的阿Q,显然泾渭分明;跟以混世为 能事,思想变化无踪迹可寻的“闲人”,似乎不可混同,而迹近赵太爷之流。
  
  四、 论“大团圆”的秘密:国民性或必然 性
  
  “大团圆”当然是一个反语技巧。“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 ,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 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 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 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 底问题。”〔13〕316
  纵然二者的篇幅犹如霄壤,但比起曹雪芹构思的《红楼梦》收场:“直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 净”,鲁迅笔下的《大团圆》,却更有表现力,更彻底,更有震撼力,更有普遍性,更积极 。从举人老爷到赵太爷到新当权者到阿Q到所有杀头的看客到所有未庄人包括城里人在内, 鲁迅硬是描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使每一个出场的人都不能满意,都留下了自己深深的缺憾 ,终复回归日常生活之场景,“缺陷”的暗河就正在这回归日常生活之场景的底层汹涌,意 味着循环必须打破,现状非改变不可。为什么?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工程造价审计之我见04-26

浅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04-26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04-26

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的税收规避策略04-26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基于内部审计的定位分析与职能拓展对策04-26

浅析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机制04-26

大型国家工程综合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研究04-26

浅谈内审部门如何参与医院工程审计监督04-26

浅谈内部审计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