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台商;服务;合作
一、台商在大陆发展概况及其人才本地化策略
(一)台商在大陆发展概况
台商赴大陆投资始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两岸经济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且大陆对外商投资的政策较优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商来大陆投资。从1979年到2004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台资企业已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也从两岸贸易中获得了巨大顺差,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对大陆和台湾的经济都有贡献。
台商投资大陆情况可以用四波投资浪潮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台商纷纷抢滩登陆“珠三角”和福建地区,形成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一波”投资潮和以石化、重化工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第二波”投资潮。而“第三波”以电子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落户在“长三角”地区,部分落户在环渤海湾经济圈。为了增强在大陆市场的竞争能力,许多台湾大型企业加快了投资大陆的步伐,而且在高科技龙头企业“群聚效应”的影响下,台商投资大陆已出现“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发展势头。广大中西部地区以优惠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也对台商形成新的吸引力,台湾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形成点、线、面交织的全方位的投资格局,这就是“第四波”台商投资浪潮,侧重新兴技术产业。”,
纵观20多年来台商投资的发展变化,台商对大陆投资逐渐多元化,投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可以说目前几乎没有台商不涉及的领域。就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在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与波动加剧的情况下,惟有大陆经济保持7%以上的稳步、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台商对大陆投资仍会持续增加。
(二)台商人才本地化策略为两岸高职院校合作提供契机
台商投资大陆初期,除了雇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外,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均由台湾母厂派遣。随着台资企业的发展,继续使用母厂派遣政策已显力不从心,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争夺人才,加重了台资企业人才匮乏和人才流失的困难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台资企业逐步减少使用台籍人员,转而启用大陆当地人才,即在大陆力行人才本地化策略。通过建立完善的招聘与培训体系,就地选才育才,选拔、培训大陆员工担任绝大多数职位,成功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也是台资企业降低人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台资派到大陆的人员薪资较高,再加上各项福利津贴,和大陆管理人员相比,台商在台籍管理人员身上的支出高出许多。台商还认为,大陆人才学习新事物相当快,且刻苦耐劳,工作意愿高,聘用大陆的人才可激励士气。另外,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利于与当地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及策略联盟,进而有利于开拓大陆的内销市场。这种人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策略,已被台商视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要素,给予极大的重视。大量启用大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积极培植深具潜力的大陆管理人才,已是台湾企业在大陆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是台资企业增加员工认同感和忠诚心,减少员工跳槽的重要手段。
台资企业人才本地化策略为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为高职教育是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台资企业的人才本地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为台商服务也是台湾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台资企业在大陆的不断发展,台湾高职院校也在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不仅要为台湾岛内企业服务,也要为越来越多的大陆台资企业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两岸高职教育的合作成为可能。
二、为台商服务成为两岸高职院校合作的着力点
(一)大陆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高职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迅速。从规模上看,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98年到2004年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37万人,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长到596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1%和在校生数的44.7%。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5%。此外,还有600余所普通本科学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为地方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3]
但高职高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和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还很少。而无论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师资培训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学校往往缺乏这样的财力来支持。 一方面,台资企业的人才本地化策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但另一方面,当地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台资企业的需要,同时又存在着大批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怪现象。据统计,截至2004年9月1日,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1%,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矛盾大量存在。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满足大陆台商人才本地化策略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众多大陆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成熟经验为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技术职业教育在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台湾经济的发展90%以上归功于技职教育的发展。[4]台湾技职教育强调实务教学,加强技术学习,实施专题制作,办理技能鉴定,更新技职课程,延揽技术教师,实施企教合作,办理推广教育,协助社区发展。近年来,世界环境变化很大,台湾的技职教育正面临结构性的转型,朝着更兼顾社会发展需要、顺应世界技职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生涯发展等方向调整,以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求。[5]台湾技职教育的这些成功经验对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三)合作办学、服务台商成为两岸高职院校合作的基点
随着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台湾技职院校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就业市场迁向大陆,台湾技职院校也开始关注大陆的高职教育,开拓大陆的高职教育市场,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为台商服务。
台湾优质技职教育资源进入大陆,可以让大陆高职院校借鉴台湾技职教育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推动大陆高职教育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提高大陆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大陆高职院校为台商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合作办学、服务台商成为两岸高职院校合作的基点。
三、两岸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合办模式
产学合办是以台资企业、两岸高职教育办学机构为主的合作办学,直接为台资企业服务。这种模式特点是具有行业教育性质,一个合作机构主要培养某个行业方面的人才,生源与去向稳定,教学针对性强。与台资企业结合紧密,直接为台资企业服务,人才产销渠道相通,有利于发挥产学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种办学模式较适合在台资企业密布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实施。
(二)院校合办模式
台湾技职教育机构与大陆高职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适应面广,合作方式多样。主要合作方式有:开课、办班,合办专业,合办院校等,其主要特点是:能充分利用国内高职院校的现有条件及配套资源优势,起步快,受经费投入等因素制约少,较容易达成合办协议,且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较强。两岸教师共同授课,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合作内容的范围可大可小、合作培养周期可长可短,因而适应面较广。
两岸合作办学不仅可以补充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不足,而且可以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为大陆高职教育创造出新的专业和课程,增强大陆高职教育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提高大陆高职教育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四、对两岸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主动服务台商的建议
一是提供超前的技术服务,为台资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两岸高职院校合作办学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调研台商的需要,而且要有超前意识,主动为台商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实行订单教育,为台资企业培养具有超前意识的技术人才。根据台资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加强与台资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训方面的合作,为企业订单培养具有超前意识的技术人才,为台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是从台资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两岸合作办学的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台资企业实践的优势,从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实训教学力量,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及教学改革,缩短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距离,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四是主动为台资企业的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就地培育人才,是台资企业根据我国人世后企业发展的需要,对选拔出来的大陆员工实施培训,以发展和提高大陆员工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这是台资企业获得较高生产效率和较强竞争能力的最理想、最便捷,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于不同层面的大陆员工,实施不同的培训和教育。两岸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时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为台资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素质提供最佳服务。
参考文献
[1]封 欣,钱振华.深入中西部,台商掀第四波投资浪潮[N].东方早{艮,2005—07—04.
[2]刘霜桂.海峡两岸科技与产业合作发展之演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2002(02):52—53.
[3]就读高职高专教育院校大有前途[NL中国青年报,2005—05—23.
[4]牛金荣.相中大陆就业市场,台湾大学首次联姻大陆高校[刚.北京青年报,200[—1.0—19.
[5]胡国伟.台湾教育考察[EB/OL].[2004—10—18]http://bibt.cn/ydtd/jsyd/gwhu/gwhu_01.htm. 免费论文下载中
相关文章:
物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04-26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04-26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04-26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之我见04-26
关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04-26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东亚模式的文化渊源——台湾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