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信息素养 网络 评价机制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具性、时代性特点,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及评价机制,使本课程的教学既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成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层次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学转移,从而使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普遍采用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检测标准,没能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素养,因而对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大潮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由于推行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然而部分师生把该课程知识学习与证书考试联系起来,使课程教学成为考证的铺垫,为了达到考试的合格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模拟题的练习中,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应当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对于学生而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应用,发挥网络教育功能,让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
(1)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内容。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大多也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为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为了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与提高,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文字处理方面学习更深入的技巧,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学生成绩单的制作,利用样式管理功能完成毕业论文的编排等。
(2)增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教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同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音频、图像、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能力也是有必要的。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后续不会开设多媒体课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就需要纳入本课程的教学。
(3)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以任务引导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都可以实现机房教学,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设置任务,便可以将教、学、做合为一体,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明的状态,而且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一定的职业习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4.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
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作为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组建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与优化,学生可以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如可以在线交流、E-mail、留言板等方式。
5.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改革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题库系统机考方式,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正、合理,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题库系统是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系统,不提供自行更改考题的功能,部分题目实用性不强。二是以学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无法真正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所以建议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一定的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经常性评价可以课堂为依据,对学生加大课堂考核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性评价则可以针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后,可以让学生参与电脑销售市场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完成规划书的制作;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开支的调查与统计;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可以制作自我风采展示演示文稿。对这些综合性的作业可以从态度、能力、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渝,黄贤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3):170-174.
[2]童鑫.基于行动体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4):56-58.
[3]叶成荫.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16).
[4]姚方元,单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2006(11).
[5]朱思峰,张玉花.师范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4/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基于项目驱动的Word编辑排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04-26
面向网格的可视化研究及应用04-26
数据库系统设计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04-26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应用原则04-26
浅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及意义04-26
探析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的运用04-26
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04-26
试论认知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与人工智能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