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初中学生 语文课 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语文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新课标就提出: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牢记新课标的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学习信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传统,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了解我国伟大而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确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终身的崇高理想,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坚持党的十五大的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教育结合起来,但是绝对不能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这就要从语文课的特点出发,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
语文学科精美的教材是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政治思想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民族勤劳勇敢,坚持真理;古代先贤忧国忧民,勇于献身;壮丽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忠良将相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爱国志士改革政治,清除时弊;炎黄子孙反抗强暴,宁折不屈;我们的民族爱好和平,注重群体意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崇高道德等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珍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记载或表现;当代革命先辈,为了追求全民族的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呕心沥血,光照千秋的业绩,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授课时间既多又长,在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讲述祖国自然风景的美丽,激励学生结“爱国之情”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最描绘祖国如画风景的文章。有描绘山水美的,如《桂林山水歌》;有描绘生态美的,如《春》等;有再现园林美的,如《苏州园林》、《晋祠》等,有表现天象美的,如《看云识天气》、《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等。这些作品的描写,或是人化了自然,或是移化作用,或是注入社会美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的有机的统一,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在授课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力求象有经验的导游人一样,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在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面前,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热爱祖国的富饶土地,优美的山川,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业绩和重大贡献,鼓励学生立“报国之志”
可爱的祖国孕育了一大批民族英雄、革命领袖、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爱国志士,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他们的光辉业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我们后代景仰的楷模,学习的典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人物;《谈骨气》、《梅岭之章》等,歌颂了为维护国家尊严,不计个人安危,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节操的民族精英;《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科学探险的壮举》等,歌颂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爱国篇、正气歌。正是由于英雄人物活跃在开阔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精神气质,从而汇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教授这类篇目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领略到报效祖国的那种震撼山岳,翻江倒海的气势,在钦佩和可歌可泣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创伟业的凌云壮志。
3、通过讲述祖国悠久文明,领先于世界诸多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描绘祖国宏伟建筑技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赞美杰出桥梁技艺的《中国石拱桥》,有介绍精湛雕刻技艺的《刻舟记》等,这些都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悠久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光辉的过去,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抓住今天,展望明天,获取更多的建国之知,培养过硬的建国之能,以担当起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
4、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以及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施“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得有个“灵魂”,即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就是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观点,以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观点。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红军鞋》、《草地晚餐》、《七根火柴》、《白杨礼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一件珍贵的衬衫》、《陈毅市长》等,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树立起自己心中的形象,把他们当作自己永远学习的楷模,自觉地按照心目中的审美理想塑造自己。
同时,还结合教材中歌颂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篇目,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如《夜走灵官峡》所表现的我国的工人们不畏艰险的忘我劳动精神;还有杨朔在散文《荔枝蜜》中借赞美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所赞美的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勤奋不息的高贵品质等等,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生活美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出现。中国人民是有智慧、有创造力、敢想敢干的人民,中华民族正以她的勃勃英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而使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缔造新中国的共产党,立志做新一代的劳动者,做美化新生活的主人,为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贡献青春。
5、立足课本,知人论世,循序善诱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编排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中有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有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有反映世界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勇抗外辱的,还有反映中华优秀儿女以及反映祖国美好的今天与明天的教材,这一篇篇美的情、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立足课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写作风格。纵观反映爱国主义的作品,其作者必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如杜甫、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鲁迅、李大钊、光未然、都德等。通过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讲《岳阳楼记》时,我一定会先介绍范仲淹“断齑划粥”的苦学故事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学鲁迅的作品前,我常常先谈先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宏大志向;讲《过零丁洋》时,我借助文天祥国难当头挺身出师元营以及身受羁縻、冒九死一生逃回永嘉的史实;讲《黄河颂》、《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时,我先简单地为学生讲述中国近、现代那段受外族侵略的屈辱史、那段中国人民英勇的斗争史。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们都能对学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认识到保家卫国是爱国主义、反抗外敌是爱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爱国主义,青少年为中华腾飞而刻苦读书也是爱国主义,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6、利用激情诵读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诱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哪些高尚而神圣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这些作品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特别容易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文章写得有情,如果再加上老师教的动情,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入情,就能培养出学生真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让那些神圣的词句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更不能让那些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简单的说教,而是应该巧妙地利用语文教学特有的手段,特别是利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诱发。教《黄河颂》一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之中四个环节是以诵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朗读磁带、纠正读音,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黄河英雄气魄的深情;然后是赏读,让学生探寻诗歌的美点;最后是配乐朗读,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心中充满着爱,他们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读出了黄河的磅礴气魄,读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不屈,读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分析《芦花荡》时,我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将不同的情感在丰富的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讲到“老头子”(老革命者)神出鬼没穿越敌人封锁线时,我竖起大拇指,面带微笑;讲到两个女孩的苦难时,我双眉紧皱,声音低沉;讲到日本鬼子的恶行时,我挥舞拳头,情绪激昂;讲到“老头子”用巧计惩罚了鬼子时,我又忍不住嘴角上扬,喜上眉梢。这些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他们朗读课文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老头子”先是自负,继而自责以及报复鬼子后的快意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就这样,作者、教师、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上产生了共鸣,在潜移默化的情感诱发中学生形成了情绪记忆,爱国主义情感慢慢的扎根于孩子的心田,慢慢地开花结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其它学科是不同的。语文课更有形象性、生动性、情绪性,它能使学生激动、惊奇、或喜或悲,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它能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责任和义务,大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语文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新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科反映着政治倾向或感情色彩,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统一的原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本要求。语文训练中,在讲清文章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必须讲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以文悟道;反过来,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妙处,才能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道学文。这是其一。
其二,在解题诱导,领略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把教材里的爱国主义(也就说是整个思想教育)内容融汇进去,让学生在接触课文前就对教材里的这些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其做法可以是语言启迪,可以从复习旧知识过渡,也可以展示图片等等。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导入、解题时,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通过回忆在历史课上学过的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来了解在朝鲜人民处于存亡关头,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受到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受到严重损害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承担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样不但会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有课文所反映的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其三,描绘形象,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形象感知是入境入情的先导。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感情,进而树立爱国主义信念,不能光靠说教,更要靠感染;不能光讲道理,更要靠熏陶;不能光靠灌输,更要靠潜移默化;不能光靠逻辑力量,更要靠形象的诱导。前面列举的许多艺术形象都象一面面旗帜,引导学生前进;象一面面战鼓,激励学生奋发。我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形象时,特别注重抓住人物的闪光部门,通过多种方法,如:写读后感、进行调查访问、举办讲演、朗颂比赛等实践活动,借助音乐、画面或凭借动情的描述、生动的表演、电教手段等,创造强烈的情感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感知,将形象感染立体化,以境传情,在情境中受感染、受熏陶,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拨动他们的心弦,深刻认识事理,从而产生爱慕之情、效法之愿,将爱国落实到行动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发奋读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与课改同行》(下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设计方案》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 下载中心
相关文章: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家手笔)04-26
《老照片》:一种大众化的历史叙述04-26
浅谈淞沪会战中的黄埔军人历史毕业论文04-26
物资供应现状及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分析04-26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04-26
关于电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04-26
关于做好企业人事培训工作的策略分析04-26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04-26
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有效策略探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