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深具人文色彩的民族资本。它代表了民族的特色、属性,象征着民族核心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变幻,在21世纪逐步占据世界领军地位。传统文明在历史前进中实现自我革新,成为民族强盛的精神支持。
在电影创作中,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国家所独有的文化资本,对其充分有效的运用,对于国内观众有着其他海外影片无法具有的吸引力与认同感,对于外国观众,正好满足其在全球同质化的情形下对多元文化的渴望与好奇。
一、民族文化的影像呈现
(一)倾听历史脉动
201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建党伟业》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再现那段荡气回肠的光辉岁月。电影《辛亥革命》将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搬上大荧幕,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战争场面渲染它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同时彰显出革命党人不屈的人格魅力。表现航天员坚守梦想的《飞天》,讴歌着对我国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们。当空间站和连在一起的两艘飞船在太阳的照射下现出夺人心魄的美丽时,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改编自《杨家将》中“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既表现了杨家巾帼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一面,也刻画了穆桂英与杨宗保的伉俪情深,与杨文广的母子连心。《关云长》演绎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千古经典故事。李仁港导演执导拍摄的《鸿门宴》,集中再现刘邦、项羽两个阵营的谋臣志士在鸿门宴的斗智斗勇。而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不仅展现了刘邦与项羽、韩信三位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更以崭新的视角重新诠释这段历史。
英模人物传记片,是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影片《杨善洲》原型杨善洲,是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他两袖清风,一心为民,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价值数亿元的“绿色银行”,临终前则将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杨善洲》的编导尊重人物性格和生活本身,捕捉到了杨善洲内在的大爱情怀、大爱境界,并给予了电影化的银幕呈现。影片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美学原则,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使得银幕上的杨善洲形象极为朴实,令人可信、可亲、可学。影片从摄影造型、美术造型、环境设置等各个方面都努力呈现朴实的美学原则和风格。影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英模人物片高大全的表达模式,把主流价值观转化为富有质感的情节和细节,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富有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听画面。
(二)洞悉文化传承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白蛇传说》以现代人性的视角和真切浪漫的立意,将这段流传千年的东方神话完美呈现于大银幕。影片大量使用电脑三维动画,将特效、武功、幽默和戏剧性融为一体,以好莱坞式的奇观影像架构中国古老传说,联袂奉送饕餮盛宴。该片作为唯一一部华语影片入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西班牙西切斯电影节最佳贡献奖,并提名第48届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成功拓宽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
京剧,形成于1840年前后的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作为国粹的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大武生》中的梨园戏曲,角儿们的装扮,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爱情、欲望的羁绊,欺骗、背叛中对人性的剖析,赋予了时代与艺术更多的维度与涵义。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武功具有宗教文化底蕴,拥有完整的体系,充满权威性与神秘感。少林武功修身养性,善化人性,与佛教文化哲理的禅宗相辅相成。《少林寺》曾经轰动海内外,让少林武功热弥漫神州大地。2011年初上映的《新少林寺》,将故事设定在军阀混战年代,讲述英雄救国救民的故事。博大精深的少林功夫,唤起国人的共同记忆,以自身魅力,再次赢得无数影迷由衷的敬畏与崇拜。
(三)感悟人文关怀
电影《云上学堂》是根据“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甘洛县二坪村山村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真实故事改编创作的,由长影集团、吉林省名流实业联合摄制,长影著名导演孙沙担纲执导。该片作为第二批国庆重点献礼影片,集中展现了李桂林、陆清芬夫妻二人艰辛中的努力与梦想、付出与回报以及快乐与希望。导演孙沙说:“电影《云上学堂》用全新的导演创作理念和摄影风格讲述了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客观而艺术地再现了李桂林、陆建芬两位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高尚情怀。影片再现了普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影片拍摄手法精良,画面唯美抒情,呈现出当代山村教师美好的精神境界及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用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不仅为悬崖上的二坪村恢复了停办10多年的山上小学,也在用知识润泽着大山里的彝族村民。走在艰辛的“云中之路”,孕育一所幸福的“云上学堂”,这对“悬崖夫妻”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如今,他们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更将在艺术化的银幕创作中得以升华。
《额吉》是一部以上海3000孤儿的草原生活为原型的影片,通过草原母亲和上海孤儿之间的感人故事,颂扬草原母亲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影片既是一首母亲的赞歌,又是一部民族特色浓厚的上乘佳作。浓郁的草原风情,整齐的蒙古群舞和优美的双人舞,给人以美的享受。《额吉》在更高层面上诠释着草原民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生命的礼赞。电影被打造成一个浓缩的文化精品,通过这样一个文化载体,将内蒙古厚重的草原民族文化传达给全世界。
顾长卫导演的《最爱》,聚焦乡村中的绝望爱情,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用主人公最后的生命证明了: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雪花秘扇》改编自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现代与清末两代“老同”的两条情感线交织进行,镜头不断切换,主角不断穿越,不同时代,同样的感情,却有着不同的禁锢与误解。影片中充满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化石”女书、老同、婚嫁民谣、节气等,展现着一卷民族文化志。
《隐婚男女》是一部关注现代男女情感生活的电影,香港导演叶念琛擅长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微妙细节,形成清新独特的影像风格。选择“隐婚”这个新鲜话题,旨在表现生存遭遇爱情之后的各种无奈,是一部浪漫十足的都市温馨爱情电影。《单身男女》讲述时势爱情最窝心的人与事,将现代都市人的矛盾和困惑表现的淋漓尽致。《幸福额度》探讨了当下社会的“爱情消费”,“要王子还是房子,要幸福还是衣服,我们不能确定我们勾选的是迈向幸福人生的正确答案,但能确定的是,为了爱情,为了幸福的人生,我们应该奋不顾身,不计一切代价。”台湾80后导演陈正道,以清新、浪漫的笔调诠释着自己对当代人婚恋观的理解。
(四)拂嗅清新气息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品格,这也是电影与流行文化相契合的地方。流行文化可能带来某种类型影片的繁荣,而影片也会带动某些流行文化风潮。流行文化是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青春、爱情、梦想、励志是流行文化常用的重要元素。[1]
《钢的琴》讲述一位父亲为实现女儿的音乐梦想艰苦打拼,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表现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展露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张猛的《钢的琴》,不光是对生活无奈的戏谑和自嘲,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的缅怀和追忆。根据几米绘本《星空》改编、由陈国富监制、林书宇导演的梦幻电影《星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关怀成长的美丽与忧伤。充满奇思妙想的梦幻镜头,将少女心事用大胆的意象进行展示。导演试图用油画般的笔墨,告诉我们短暂的瞬间或许会对我们的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脱胎于同名网络动画短片的《李献计历险记》,没有隐瞒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创痛与阴暗,成为了当下青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芜杂的流行文化中生长起来的中国青年在片中找到巨大共鸣。
11月份的大荧幕Hold不住《失恋33天》的迅猛攻势,这部改编自同名人气网络小说、首部为“神棍节”量身定制的爱情“治愈系”电影,以亲切不失幽默的方式讲述女主角黄小仙从遭遇失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33天。小成本商业电影再次以不俗的战绩,宣告自己“小块头有大智慧”的独特存在。上映一周票房突破2亿元大关,让当年的《疯狂的石头》望尘莫及。《失恋33天》在影片表现中加入流行文化、时尚脉动与美学意蕴,让观众在精神愉悦的同时亦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在题材和构思上契合当前国人的关注焦点,在主题上与观众情绪拥有较好的吻合与延展。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五)贺岁档:谁主沉浮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筹备4年、投资高达6亿人民币的《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冲击世界影坛的倾力之作。该片以独特的视角表达救赎的主题,力图表现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崇高的人道主义。故事讲述视角独特,人物细节刻画极具感染力,战争场面和色彩美感的视觉冲击,都体现着张艺谋导演四年磨一剑的功底和打造“中国电影品牌”的魄力与决心。
《龙门飞甲》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3D武侠电影,技术成就了该片的里程碑意义。《龙门飞甲》自始至终以“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官方认证的IMAX 3D电影”为宣传口号,导演徐克展现了一个“大漠黄沙、横刀立马”的浪漫江湖,同时也用IMAX 3D技术证明了自己“武林盟主”的不二地位。
贺岁档自然少不了黄百鸣的身影,《开心魔法》中不仅有喜剧的元素,还增添了魔幻色彩,影片中的青春气息也是一大亮点。由尚敬执导的喜剧片《饭局也疯狂》剑锋直指当下都市盛行的会所文化和饭局现象,依旧延续犀利、热辣、锋芒毕露的尚氏喜剧风格,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倾城之泪》的诞生可以说是时光的缘分,因为爱不因疾病、贫困、年华流逝而终止。《倾城之泪》旨在还原遗憾或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有爱情梦想的人可从《倾城之泪》中辨认爱情应有的纯美与铭心,现实主义者能重新发现平凡中失落已久的心动。
二、两岸三地电影行业的有益融合
电影作为文化商品,必然要求人们兼顾到它的这两个相反相成的层面。当两岸三地的电影在三“环”交会而发生撞击时,势必会引发出种种正向反馈或负向反馈,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这都不足为奇。关键或许有二,其一,持之以恒地推进具有文化建设性、前瞻性的学术交流,不断优化三“环”交融,竞胜的文化氛围,互补长短,使各自的地域性风采日益广大。其二,在制片合作的实务性方面,不能只着意于“生意眼”和“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应具有长远性文化投入的胸怀和气魄。[2]
台湾著名电影学者焦雄屏女士在谈到两岸电影行业的发展前景时谈到,“台湾电影市场必须积极融入华语电影的主流。两岸有相同的文化根基与传统观念,我们需要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努力建立两岸在文化上的交流和创意的交流。”[3]两岸三地电影行业的良性合作极大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稳步发展与繁荣。王家卫导演精雕细琢的《一代宗师》,试图重振中华武林雄风;《艋舺》导演钮承泽,褪去青春黑帮的热血外衣,将镜头对准2012情人节,集结两岸三地当红明星,共同演绎浪漫唯美的《Love》;尔冬升导演的《大魔术师》,对中国的传统戏法如七圣法、搬运法、傀儡人计、隐山乱道术、采间遁珠不盗术等均有描述,运用大量特技,来呈现魔术的神奇场面;香港影业黄金搭档麦兆辉、庄文强编剧执导的《窃听风云2》,在导演手法、编剧技巧、演员表现、综合技术和本土价值等方面表现卓越。
面对民族文化创新与整合的全球性话题,每一个民族都会遭遇特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与某种新文化、异文化因素的整合,即在广泛文化交融的前提下,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民族文化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每个民族在文化创新与整合的过程中,都会在抛弃某些失去价值文化因素的同时,不断融进有价值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4]文化的整合必须从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出发,在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让自己的文化融入世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构成,力求使民族文化达到民族性和人类共同性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从根本上说,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现代文化现象,是受多种文化因素的“合力”制约、“多元决定”的结果。可以说,它不但受到“当下”的科技水平、文化潮流、社会时尚、商业利益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有着很深的文化传统和心理渊源等方面的沉淀、影响和制约。电影艺术是原始仪式文化的现代表现,电影的文化性表现在它是意识策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文化渠道,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电影艺术不仅是反映民族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而且是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化的集中表现。[5]
《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对2011~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作出如下预测: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报告同时预测:接下来的5年,中国电影市场将打破垄断格局、形成多元发展局面;电影院的建设将进一步向地级、县级城市发展;“品牌”效应将拉动影院发展;动画电影将成为电影市场黄金板块。由上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历时3年打造的华语动画巨制《大闹天宫3D》,便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胶片修复、色彩还原、数字处理、3D特效制作而成,邀请众明星为剧中角色配音,相信上映后会有很好的市场反响。
电影院线制实施7年,我国电影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影片的年产量,以及加入院线的银幕数量,都几乎比始建时翻了一番甚至是几番。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可统计票房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以25%至30%的幅度递增,电影票房增长幅度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电影院线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电影准入门槛的降低,业内外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电影产业终端市场,投资兴建影院和注资入股院线,使各大院线之间的竞争从争夺传统影院、争夺地盘的竞争转向投资入股院线和兴建、改造现代化多厅影院的竞争;从一般签约影院、院线之间的合并重组转向资产重组。北京万达、广州金逸珠江、世纪环球、广东大地、浙江横店等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电影院线,发展迅猛,为全国电影市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11中国电影节”9月28日在韩国首尔龙山CGV影城拉开帷幕。在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支持下,中韩自2006年开始隔年在两国互办电影节,迄今已是第六届。“中国电影节”是韩国国内唯一一个集中推介中国电影作品的活动,旨在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由中国文化部、广电总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电影文化周”于10月17日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剧院举行。本届电影文化周以“电影中国、文化中国”为主题,旨在通过放映中国近年来的优秀影片,让美国民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文化盛宴,进而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促进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是电影表现不尽的永恒主题。2011年中国电影,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播大使的重任,让世界观众在影像间领略深邃的中华文化,感受其无限魅力。通过共通的视听语言,生动且勇敢地诠释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释:
[1] 陈美霞:《<海角七号>与台湾电影产业》,载《艺苑》2009年第1期。
[2] 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438页。
[3] 日光:《焦雄屏:台湾电影要向华语电影主流迈进》,载《中国电影报》2008年7月24日。
[4] 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7页~438页。
[5] 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影艺术导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相关文章:
论“三民主义”理论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04-26
“媒介帝国主义”和“数字鸿沟”:概念内涵及其时代意04-26
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04-26
美智库文章:“口罩外交”激活中日关系04-26
比较列宁和布哈林关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思想04-26
日本首相更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及应对04-26
镇江第一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王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