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民精神生活的深层变革,使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份的混合性、农村社会成员个体属性的模糊性、农村社会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农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和社会道德选择与建设的功利性等。这一切都使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层的变革和快速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中国农村的个别地区大都具有了一些“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生活元素。与之相应,农村人口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也因而有了很大的变化。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使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在农村地区进行核心价值建设也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因此,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之中,必须重视农村成员经济自救与道德建设的结合,以保证农村社会的健康转型和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认清农村基本特征,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促进社会道德建设,以文明科学的现实生活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
一、当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社会成份的混合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运行机制的深层变革加剧了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从社会形态上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变;从个体劳动者的角度看,是从传统的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向现代的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的转变。三十年来,这种社会经济转型的量和质的积累,使广义上的中国农村成为一个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有多种经济成份和社会元素并存的混合体。
整体上说,中国既有东南沿海地区较为现代的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又有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在同一农村地区,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农村社会劳动力的构成等生产和生活要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应,其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成份也就愈加复杂。甚至在同一个村庄,在不同的生产者那里,其经济形式、生产和经营方式和水平也都可能大相迥异。
显然,不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其社会生活和经济元素愈来愈具有强烈的混合性。
(二)农村社会成员个体属性的模糊性
身份认同的危机是当代工业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随着正在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量传统农村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于城市。由于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即使他们已经在城市中扎下了根,但在心理上和现实处境上他们仍然被认为或自认为是“农民”。加之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还有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之间频繁地往返,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农民”和“农民工”、农业和工业之间不断地改变身份。这些都造成了“农民”的社会属性变得更为复杂和模糊,他们亦工亦农亦商亦城亦乡,但受制于现实的社会经济原因,他们又仿佛非工非农非商非城非乡。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正在变成一个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水平的混合体,农村中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成为一个社会属性相对复杂的个体,身份的复杂性和模糊性造成他们对自己个体属性的认识模糊。“我是谁”已经成为许多农民工心理上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造成了他们对自身主体价值的怀疑。在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中:一方面是心中对都市文明的向往,是对身份逐渐改变的喜悦;另一方面又有着对自己未来不确定的不安。正是由于对陌生的现代道德的仿徨和恐惧、向往和模仿,也造成了他们在情感选择方面的徘徊。
由于他们在就业、医疗、子女求学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市民”待遇,使许多人有着一种社会边缘人的心理,或者自我边缘于城市主体社会。这不仅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也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实上,与经济问题一样,今天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间题已经成为困惑和影响农民工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社会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农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丰富性、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内容的复杂性。 第一,随着农村人口在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频繁往返,重商主义、市场经济和都市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曾经相对简单、纯朴的农村社会和文化生活,影响了传统农村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及其原则;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普及,使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他们对一些事情有了不同于传统的看法。由于有了一定的法制观念,他们基本明白自己的权利,并知道得到这种权利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敢于主张这种权利;第三,以电话和电视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手段和信息传媒为农村社会造就了一个异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通过影响力和受众面越来越大的卫星电视和网络的力量,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电视剧和新闻节目,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曾经闭塞的农村,西方政治形态、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也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力;第四,传统的封建迷信内容往往以新的形式、以科学的面目在农村得到继续传播,甚至有时在一些地区造成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纷繁复杂或光怪陆离的多元文化,解决它们对农村人口造成的精神困惑和道德建设上的干扰,是在农村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有公共图书馆,有各种免费的公益讲座和讨论,可以有助于人们对各种社会思潮内涵的认识。但是,由于农村的具体情况,有些人不仅不能正确吸收其中的有益因素,甚至可能因为对其内容良秀不分而影响到广大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也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农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
农村劳动者个体身份的不断改变,一方面造成了他们面临着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的身份认同的困惑,并因之造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人格分裂;另一方面,他们又因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对传统社会冲击的影响,而日渐动摇自己长期以来从父辈那里继承和习惯了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在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维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农业社会已经被打上现代都市生活的重重痕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因之带有了浓厚的重商主义特点,长期融于农村生活之中的生活方式不仅有了明显改变,甚至也因打工者的不断返乡而融人了学者所言的后现代社会的某些道德观念,从而造成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的多元性。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众多的农村人口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也正在进行着一次巨大的变革。这造成了中国农村深受现代思潮和现代风尚的多重影响,这种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村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由于农村经济成份的混合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其相应的道德选择和生活方式也因之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都多元地存于现实的农村生活之中。在当前农村社会中,这种艰难的取舍和多元的共存、这种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变动性和混合性,反映的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道德选择的困境,事实上,其背后的根源仍然是经济因素和社会角色面临转换时的激动与焦虑。
(五)社会道德选择和建设的功利性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今天的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所谓的农业也不仅仅是指在黄土地上的劳动。更为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使传统的农村宗法伦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农村和农民在适应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之时,精神上已经接受了现代社会的某些风尚和精神。在这种对传统道德的超越、反叛和变革中,由于对道德观的选择往往被赋与了更多的功利目的,对道德的功利化取舍即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魔,建立于其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因之表现出其摇摆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在劳动者、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转变的艰巨性,使其过程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功利化问题。
相关文章:
全球传媒、新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04-26
大众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国主义详细内容04-26
关于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04-26
如何快速学会word文档的制作?04-26
163海里他们穿梭海峡“越走越近”(3)04-26
不将论文外语计算机 作为评职称性条件04-26
闽将深化职称制度 职称评审中论文外语计算机等条件要04-26
电动车商情网新闻中心04-26
“非常道——李庚�霜凝雙人展”今日在滬揭04-26
标准论文格式模板?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