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化学变化观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有系统观念,研究教材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由物质形态的变化到组成元素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子的成键方式到能量的变化逐级渗透;最后从化学变化有条件、有方向、有限度、有规律等培养学生的条件意识,为工业生产奠定基础,落实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逐渐渗透;变化观
化学变化观与平衡思想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它能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有方向的, 能让学生会从内因和外因、量变到质变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所以我们教师应有系统观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有计划的渗透,让它转化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师应有系统观念做到全面布局
(一)、教师应研究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做到逐渐渗透
教材的编写是有依据的,知识结构的分布,各单元编排顺序,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做到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要求我的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明确每一阶段重点引领学生学习和关注那些知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该培养学生的哪些化学观念?特别是常年带高三的教师,常把高一、高二的学生当作高三学生,喜欢一步到位,把高考该考的知识都补充完整,却忽略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认识规律,该培养的思维及能力还没有完成,造成基础打不牢,到高
考后,常常在基础的地方丢分,进入高校再深入化学学习、或将来步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学科综合素养。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与认识规律做到逐渐渗透
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与认识水平,才能在教学上精准定位。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起初是从用碳还原氧化铜和用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铁这两个简单且常见的化学反应入手,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和还原反应, 到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的认知比较粗浅、表象;到了高一教材从铁和硫酸铜反应入手,慢慢从得失氧转化为化合价变化,再深入到从原子结构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等更深层次的变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现有水平与认知规律。
(三)、教师应有全局观
化学变化观不是与生俱有,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经过不断深化,长期积累,并经过螺旋式递进发展才能形成。我们教师要有整体观念,了解初高中教材编排体系做到统筹安排,不能局限于眼前所教的年级,要努力为后面的教与学做好铺垫。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应循序渐进
(一)、化学反应有变化
对于初中学生刚开始学化学时,我们只要求掌握化学反应是有新的物质生成。例如:上课时利用加热及冷却后的水和研碎的胆矾让学生感观,感受物质形态的变化;再向胆矾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向石灰石中加入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从形态的变化逐步感受到有新的物质生成,从而了解化学反应是有变化的。那如何判断是不是有新的物质?水和冰、CO 和 CO2 分别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引导学生对比,培养学生慢慢由物质形态的不同,过渡到物质组成元素的不同,逐渐由物质变化到上升到元素组成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有层次
1 .由物质变化转向能量变化。
在初中和高一刚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让学生关注化学反应常伴随着热量释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不仅有物质的变化,也会伴有更深层次的能量变化。针对初中及高一的学生来说,对于这种变化,学生学习时只要求学生从温度升高或降低来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慢慢渗透物质变化转化为能量变化的观念。
进入高二后,我们教学设计也要发生变化,例如: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中,要判断氢气和氯气反应是否有热量放出时,分别给出断裂 H-H 键、Cl-Cl 键和形成 H-Cl 键时所吸收和释放出的具体能量,让学生分别计算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和生成物分子形成是所来释放的总能量,并进行比较判断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引导学生反应由物质组成的变化慢慢上升到能量的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由原来的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逐步培养学生化学研究方法和能量观,逐步完善学科核心素养。
2 .由物质结构转向原子连接方式变化。
(三)、化学变化有规律
初中教材利用电解水来探究水的组成,通电后电极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两只试管中收集的气体积比约为 1 :2 ,对两支试管中的气体进行实验,一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另一支试管移近火焰时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说明是氢气。对于初中生来说我可以给它们下结论:给水通电后有新的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原理,说明水是由氢(H) 和氧(O)两种元素组成。引导学生化学变化是有规律的,即反应前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遵循元素守恒。当学习到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时,再一次从质量角度来强化化学变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预测化学变化的结果[1]为探索未知世界提供理论依据。
(四)、化学变化有条件
人教版高一教材中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探究离子反应的条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探究发生氧化还原的本质为电子转等都贯穿给学生一种思想,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进入高二后,人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教材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到影响因素的设计,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改变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可以化学反应朝着有利我们的方向进行为我们所利用。培养学生的条件意识,为以后利用化学原理服务于生活、生产实际提供有益的方法奠定基础。
(五)、化学变化学有方向与限度
初中教材中涉到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两个反应无形中给我们一个信息,化学反应是有方向性,只是条件不同,高中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中教材设计可逆反应,让学生逐步了解化学反应可以向正方向进行,也可以向逆方向进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是有方向性的。可逆反是不完全的,当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反应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强化化学变化是有限度的,教师引导学生控制变量,让化学反应向有利的
方向进行。例如:在工业生产中适当的增加廉价的反应物浓度,使化学反应向正方向移动,提高价格较高原料的转化率,以降低生产成本等。
总之,化学变化贯穿整个化学教学的始末,化学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本文从教师整体观念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入手,把握课堂; 从物质形态的变化到组成元素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变化到能量变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级渗透;最后从化学变化有条件、有方向、有限度、有规律等培养学生的条件意识,落实化学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以化学变化观和平衡思想为工具,去研究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实现物质的分离、检验、制备等,形成应用能力[2],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伍春雨,邓峰,吴微,符美珍,化学师范生变化观及其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 2020,41(10):83-89.
[2]代少雷, 化学变化在鲁教版教材中的教学价值[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 ,4 :26
相关文章: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功能的理性沉思04-26
试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04-26
试析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分析04-26
行为导向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04-26
组织政治行为视角中的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04-26
试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问题浅析04-26
浅议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影响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