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1日的上午10点,这位老师主动找上了我们,对于现在网上出现的孩子、游戏与教育的话题,他有着切身的感受。
你可以叫我吴,简单来说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初中化学老师,也是班主任,从业已经快第14个年头了,学生来来去去换了一波又一波。
对了,我还有一个身份,一位资深玩家,最早玩FC上的《赤色要塞》,PC上从《大航海时代2》和《高报酬战将》开始,比较喜欢单机RPG、SLG,或许多了这一重身份的缘故,关于这个话题,我确实有很多与大家分享的想法。
那么杨音有游戏吗?在我看来,杨音玩游戏的态度其实和多数普通的成年人一样,当遇到一件喜欢的事情时,往往会短暂其中,希望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内心他的想法,这种“爱好”的蜜月期其实每个人都有经历过,始于喜欢、止于腻烦。
在去年立夏,杨音又喜欢上了一款游戏,但这次却向着比较极端的方向发展,杨音开始频繁的超出父母的时间,而后开始通宵达旦地玩,起初,家长只是在时间后收回手机,并对杨音进行教育和安抚,告诉他适当娱乐是可以的,但不能太过。
父母的处理很,很具有代表性,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杨音彻底爆发了,他情绪激动,会,到忍无可忍的时候甚至会用拳头砸墙来。
妈妈找了几乎所有纸面上非常优秀的教育方式希望去扭转,但是收效甚微,杨音态度强硬,不愿交流,他只要求拿回手机。
父母对杨音非常负责,即使工作再忙,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说到这里,网络上有一些主流评论我是看了的,说实话,我觉得挺。这些言论给我的感觉是只看过几篇“热点”、想法仍停留在十年前,或者说是停留在一个固化框架里的“键盘教育家”,这些人并不了解现状,比如我看到最多的类似“如果这些家长能拿出一点时间陪陪孩子,怎么会网络”的言论。
现在这一代家长,除去一些非常特殊的个案,其实大部分在处理事情上都是、负责的,杨音的家长就是其中一对。
他们的表现得很克制,并没有采用极端或者简单的方式对待他。但家长的问题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直接套用那些成功的办法得到了更糟的结果,而网络上基于关系的直观,显然对他们也没有任何帮助。
我也很奇怪,一向对游戏不太上心的杨音为什么这一次如此的固执,我问他,为什么天天熬夜玩这款游戏,由于平日里关系不错,他直截了当地说:“我想上分到王者。”
杨音坚定的点了头,我意识到这孩子在选定一个目标后就会非常偏执的去达成,这是我原来不曾注意到的性格,班里有那么多孩子,我其实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他们表露出来的外在性格,而其他更多地需要我自己去主观判断。
关于这个问题,我特地问了杨音的父母,他的妈妈告诉我,他从小就好动且暴躁,背地里还咨询过心理医生,不过医生诊断后并不觉得是多动症,只是单纯的性格使然,简单说,就是不清楚原因;而且杨音在处理自己在意的事情上,总是表现的非常,我意识到一点,这款游戏在某些特质上与杨音的性格擦出了火花。
“上了王者就不熬夜了?”得到了他的首肯后,我意识到必须要尽快帮助他,因为杨音其实身体很差,不能够长期熬夜,这也是他的父母之所以如此着急地来找我的原因。
鉴于我玩游戏的经验,给了他两个,一个是找人代练,而另一个,则是去找几个高手带他上分,我还告诉他,“班上不会有人知道的。”
虽然他答应了我,但从效果和杨音的配合程度上来看,他其实并不乐意,“我还是想凭自己的实力上王者。”在一次课间,杨音对我说出了实情。
无奈下我给出了最后一个办法——换英雄,玩过这款游戏的人都知道,他选择的英雄过于弱势,于是我让他换莫邪。起初他不太愿意,仍然用妲己;而这一次,我也急了,跟他说这并没有作弊违规,也没有你要上王者的心愿,你原来是只会用妲己,现在我来教你怎么用莫邪!
他后来打上了王者,也兑现了承诺,但我真的帮到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发现太晚,长期熬夜让杨音的胃功能弥乱,这种对身体的是一辈子的。而且杨音这件事让我反思,一是每个孩子和家长都是鲜明的个体,并没有万能、正确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性格多样性,这导致了寻找到符合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一定时间,而可悲的是,孩子往往等不起且没有多少能试错的时间。
杨音的事其实涉及了一个概念——“轻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遇到自己喜欢的爱好时出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其实非常普遍,他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就像有的人会体育项目、电视剧、3C产品或者游戏诸如此类的东西,这种兴趣使然的状态是人之常情。
而我要提的是在“轻度”下衍生出来的附属品——“走神时间”。在我眼里,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地方,其实大多数孩子能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却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想游戏。
并且,它的隐藏性使得“轻度”很难像“重度”的孩子那样,在短时间内被家长和老师察觉并及时补救和引导。
文凯就是我遇到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位孩子,文凯从来不会和家长抗衡去争取“玩”的时间,每周只会在周末经家长的同意娱乐几个小时,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我也是在上课中感觉出一丝不对劲,他经常走神,即使叫他的名字也不会得到回应,加上那段时间文凯的成绩下滑的很厉害,才发现了他的问题。
他是个思维跳跃且聪明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其实更容易陷入“走神时间”,我将我的观察与结论心平气和的告诉了他,文凯支支吾吾地说他最近喜欢上一款沙盒类的游戏,在游戏里面有很多可以实现自己想法和构思的地方希望去完成,但仅仅靠周末的时间完全不够。
这句话有点刺痛了我,是啊,“网瘾少年”这个帽子,由于导向被深植进了观念里了,文凯无疑也看到了。孩子有做错什么吗?并没有,他只是犯了所有人都会犯的毛病——对一个兴趣陷入了轻度。
但我并不能指望他会遵循“当一个兴趣变成常态,往往就变得无聊”这种定式来解决问题,不能不管,一是因为他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自控力,二是游戏本身具有的娱乐属性。
自控力我就不多提了,我想说说娱乐属性,任何娱乐形式都会导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身边的例子让我发现,游戏因为拥有互动性的特征,与其他的娱乐形式有很大区别。比如像小说或者电影这种设定好的情节,即使你看完,回味无穷,设想自己是主角将会如何如何,但你并不能够去实现它。
这样的互动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兴趣很难转为常态,而是处在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里,因为这样的特点太过隐性,很难被家长或者老师察觉,最的是,其实像文凯这样的孩子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因为他们并不想把自己归类到“”的范畴中去。
文凯的父母非常年轻,他们有尝试借助网络上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但是失败了,他们跟我抱怨,说他们曾来的觉得对的教育真谛,在自己孩子身上却没有任何作用,为此感觉到害怕。
我很好奇害怕的根源,文凯的爸爸说:“如果采取鼓励夸为主的教育方式,一旦失败,人们都说是家长把孩子惯坏了,如果用严厉的方式,失败了,就会被当成不负责过于的父母。”他说他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有孩子前觉得自己掌握了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式,现在看来,很多方式其实都是失败后的马后炮,毫无用处。
但其实文凯所有的道理都懂,也知道对错,只是错过了纠正的时机,毕竟直到我发现文凯的问题,其实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父母很无奈,寻求我的帮助,而我所学来的也是纸面上的教育方式,这些在文凯身上父母早就已经实践过了。
一天下午,我抽出时间在办公室里和他谈心,问他究竟是怎样的目标;他跟我谈了将近两个小时,从资源、建筑到风格,他在我面前设想出了一个宏大的蓝图,大到景观、小到阳台的花花草草。
我看到了这些能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凭着游戏经验,我知道他不是简单的网游那种每周CD、每日任务这类循环性的指标,而是有一个上限值。我告诉文凯的父母,让他们在假期的时候,让孩子尽情的去尝试,这显然在很多人眼里是个馊主意,包括文凯的父母,但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他们答应了。
但我感到更多的是苦涩,虽然文凯已经回到了可以使用正常教育方式去引导的阶段,但是从发现到解决,消耗了文凯将近八个月的时间,这使得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上可能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来这看似廉价的时间。
而最大的,其实是文凯的父母,他们使用诸如“陪伴”、“谈心”的方式因为错过了时机往往会有反效果,就像我们喜欢上了一个娱乐活动往往不屑于听他人对此指手画脚一样。家长们做了该做的事,网上却把他们界定为“不负责”的家长。
就算父母看清了一个孩子性格的方方面面,也很难选对最适合他的方式,很多时候甚至是束手无策的,因为他们查到的、打听到的对别人孩子看似同样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却毫无用处,深究起来,无非是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性格,一点微小的不同应该使用的方式就天差地别。
如果提到后天性格的养成,家庭教育是很大一部分,但教育方法因为要结合先天性格来进行选择,这存在着客观性。
最重要的是,后天性格培养存在的其他几个方面,比如个人经历,家庭,这些有时候并不是家长能够改变的,曾经一位家长开玩笑的提到:“孟母三迁,前提是需要有迁的能力。”这句话里,带着太多的苦涩和无奈。
网络道的那些案例,都是极端案例,这些其实离生活很远,但网友和大众甚至会觉得这些才是常态,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其实和极端父母的处事风格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是见过“深度”的孩子的,其中一位叫许熙,是我2010年前后的一位学生,他非常喜欢玩网游,只要是网游,无论是MMORPG还是FPS游戏都会去沾染,父母觉得他就是社会上所说的“网瘾少年”,但我不这么看,我尝试进一步的去了解他。
我找到了突破口,略带的跟他说:“你玩游戏的见识还是太少,尽是些下等游戏,没有深度,只追求刺激。”
他显然很不服气,但我了解他,其实他非常喜欢历史、地理和军事,平日里说话也带有一定深度。我向他推荐了《文明》系列的单机游戏,并告诉他,这才是高等游戏,去感受一下。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只是利用了游戏的“链”,他在之后,便对先前的网游降低了兴趣,而从我的经验来看,单机游戏会比网游更容易控制。为此,我跟他家长说了情况,但也说明,他孩子好强的性格,对于再玩一回合的他可能还是抵抗不了。
从家长的反馈来看,许熙的状态已经减轻到“轻度”,从每天都要玩转变为周末的娱乐,而这个时候,就有机会可以针对孩子本身的性格做进一步的引导。
但“交流”这个词太空洞了,如果不了解游戏互动的属性,就不会知道孩子为何会上课神游,不会理解“等我打完这局”或是“等等,就剩一个副本”这些话的内在含义;那这样的“交流”反而只会引起反效果甚至成为导火索。
了解游戏的基本概念并不难,发现的越早,越能够及时使用正确的方式“对症下药”,比如及早淡化孩子对虚拟世界排名和成就感的,又或是在现实里缺少只能在游戏中寻找的成就感。
现在并没有一个能针对不同症状和性格特点乃至家境的孩子的方法,就算找到了合适的、有效的方法,最廉价的代价也是大量的时间,而对于学业中的学子来说,这都是无法的损失;学校的进度并不会因为他们而停留,很多家长急于求成,开始趋向于极端的方式,其实也是因为这种压力。
而我列举的例子都是凭着经验做的补救,并没有可重复操作性,唯一符合说辞的只是在交流和理解的基础上去了解了游戏本身的娱乐属性,而不是一味的把游戏当成洪水猛兽。因为就孩子来说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另一方面他们的很多行为却很复杂,或者说,有时候也很狡猾,这种狡猾建立在单纯的喜欢和没有生活压力上。
“轻度”很普遍和常态化,因为它的普遍性,其实更值得被社会和关注,不应该仅仅把矛头指向极端案例、当事人甚至是游戏本身,我认为这里面并不存在关系和定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被称之为人。梦到房子着火
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组件化信息资源分析与设计04-26
回归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4-26
智冠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网络营销案例分析04-26
企业管理的“经济性分析”04-26
幼儿园大班幼儿打击乐音乐活动指导策略04-2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评价04-26
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特征分析04-26
超市事务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的探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