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音响中的点、线、面及其功能运用

时间:2024-04-26 02:53:54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点、线、面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几何学,它们是平面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当它们个别存在时,点具有集中,线具有延长,面具有重量的性格特征。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将点、线、面运用于音乐创作中,便可以在音响中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情感和听觉效果。

关键词:组点;组线;组面

在浩瀚如烟的音乐作品中,用于创作的手段可谓风格各异,流派繁多。但在流行简约、返璞归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作品更倾向于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音乐如何以最形象简洁的表达去引起听众的最大共鸣呢?聪明的音乐人从最基础的平面构成的语言中提取了答案并大胆创新,他们根据点、线、面的形态特征和性格特性进行联想、延伸并用于创作,科学地达到了音乐表达的目的。

一、组成要素——点

几何学中的点是线与线的交叉,是抽象的,只有位置,而无大小和形状。而在音乐中的点是构成一切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音高的位置,一个动机,可以是一段节奏,一个和弦……音乐中的点有一种跃动感,可以产生球体滚跳的联想;它有一种生机感,可以产生对植物种子的联想;它有一种闪烁感,可以产生诸如发光体的联想;它还具有节奏感,一种音乐独有的节拍的节奏。

(一)点的音乐聚集功能

从点的视觉特性来看,点是力的中心。当一个画面中只有一个点时,人们的视线会全部集中于这个点上。这说明,单独的点本身没有上、下、左、右的连续性和指向性,但它具有极强的向心力,能产生一种富有聚集性的视觉效果。同样对于听觉来说,在我们平常听到的音乐作品中,利用点的这一特性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如贝多芬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也称《欢乐颂》,其中的第四乐章,作曲家为了突出或强调主要动机的听觉效果,从乐曲开始就由独唱或重唱的方式演绎相同动机,然后合唱团加以重复,主题在每次变奏时都有不同的色调变化,一直发展到宏伟的高潮,但欢乐的情绪却始终如一,而最终将人们的注意最终凝结在点上。

(二)点与点的音乐呼应功能

当画面中有两个同等大的点并各自占有其位置时,其张力作用就表现在连接这两个点的视线上,在视觉心理上产生吸引和连接的效果。这一点同样可以用音乐音响的听觉效果来诠释,例如某一个奏鸣曲式音乐作品之中的呈示部和再现部,它们之间的展示部——也称自由幻想部,就起到了承上启下和连接的作用,展开部的变化在于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再现部的过渡。这也大大大舞舞台台艺术理论·音乐正是展开部音乐的特点,正因为运用了点与点的呼应功能特点这线条才不会流于一般,才有发展前途,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被人些表现手段,才使展开部音乐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千头万绪的乐思、出神入化的音乐形象才相映成趣,纷至沓来。

(三)点的韵律生动功能

人们往往强调点的整齐划一,以形成秩序美的特点。同一种图形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律有秩序的排列,并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称之为秩序美,也是一种韵律美。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家就利用了点的这种排列的秩序美特点进行创作。比如音乐之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作品通过大小相通、间隔相等、横平竖直的严谨音乐结构,将秩序美的音乐画面呈现给广大观众。但是,整齐划一的秩序美容易陷入呆板、呆滞之中,所以巴赫巧妙地运用了点的韵律生动功能,通过模仿、对位、衬托等构成手段的运用来使音乐变得丰富、活跃起来。例如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升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9》,宛若痛苦沉吟般的第一主题出现于低音,此主题徐徐地上升,升至绝顶时,展开了令人屏息的密接和应对位技巧,此处是此曲的最高潮,也是终止。此后是属音持续低音上的结尾部。此曲三个主题的组合,淋漓尽致地使用了一切对位法技巧。

音乐有了对比,活跃了构图,增强了表现力和听觉冲击力。作品中同样运用了点这个构成元素,每个乐句都可以看作是点,并运用了点的特性:简洁、醒目,还有复调上的对比,使音乐更加生动、更具活力,更具韵律之美。

二、组成要素——线

几何学上的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只有位置和长度。在音乐创作中,线可以视作点的延续和发展,但与几何学不同的是,音乐中点的排列并非是密集的,单一的,所以形成的线的描绘可塑性极大,而且能近似地表达出音乐的形态来。

(一)线的抒情功能

线的视觉心理感受具有方向感,有一种动态的惯性,对于听觉来说,音乐的旋律线条也是这样。线的这种变化的性格,对于动、静的表现力最强。不同的线会给人不同的视觉(听觉)感受,一般来说,垂直线给人的感觉是:庄重、强性、单纯、严峻等;水平线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安定、静寂、永久等;斜线给人的感觉是:动感、活泼而有深度;曲线给人的感觉是:厚重、饱满、优雅、柔软等。当然,音乐中的旋律线与几何学中的线是有差别的:几何学中的线很多是有规则的,但音乐的旋律线却十分不规则。例如以三个音点的运动方式来归纳局部旋律线的不同表现形态:三个音点连续同音进行,显示出一条平线;三个音点连续级进或跳进,显示出一条斜线;还有三个音点连续跳进,显示出根据跳进级数而改变的大小折线。上面只是旋律线中局部的三音点连线的各种形式,如果把乐句中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许多不同的波形,其感情色彩与在几何学的线条视觉心理大致相同。这样一来,线的抒情功能就表现得十分重要。

(二)线的叙事功能

音乐的线是一部作品中的基础,整个作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最后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可以称其为音乐线的叙事功能。音乐的线是作品中所有音乐的发展依据,是决定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和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音乐作品总是开始先点题,在一开始就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中心感情和内容扼要地点出来,使作品表达的主题、情绪逐渐的诉诸观众,否则听众半天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但是我们更强调的是音乐的线是作品的灵魂,但不是全部。如果一个音乐线条就把所有要说的话都讲完了,后面的音乐也就完全多余了,这也不是好的作品。音乐的线条是音乐形象的胚胎,是音乐材料特点的浓缩。无论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任何一方面都应该有动力性,结构上亦不能封闭。好的音乐线条总是在这些方面提供多种挖掘、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只有富有个性和特点的音乐记忆。

三、组成要素——面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具有长度、宽度而无厚度,面有轮廓线,在造型上比点和线更能确定形的意义。而在音乐创作里,面和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面的整体音乐印象功能

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听到音乐的瞬间我们只感觉到点和线,而在我们大脑的感觉记忆中却存在点、线的延续,也即是整体的音乐音响,而这一效果的形成就是“面”的功能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一首曲子给大家一个最直观的听觉效果。音乐家对音乐延续感觉的渐变一般都很敏感,他们以为,体会这种综合感,就是音乐的美。难怪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说:“音乐的美就是乐音的排列”,正是这种排列关系的内含,造就了音乐的美。

(二)面的音乐层次功能

在我们接受感觉一首乐曲整体印象的同时,我们还会获得一种整体组合中的各种不同层次印象。指挥家亨德米特曾说:“音乐的美就在音与音的拉力之中”。这种内在有机、外在综合并随时间前后推移的音响,在我们大脑里振动的堆积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感觉。那么多个残留在大脑的振动感觉形成的互相关系,就形成了音乐的层次,多个有关系的音乐层次互相联结,就形成的音乐的内容。学过音乐的人可以一次就听出他的层次,一般人瞬间只感觉到他的音响,感觉到他音和音的延续,却感觉不到音乐层次,将这首音乐听熟了,大脑记忆的延续达到一定程度,就感觉到他的层次了,继而更全面的理解音乐的全部内容。

(三)面的音乐延伸功能

发挥潜在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其实是享受音乐创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对于听众在感知音乐作品的同时,大脑中还会产生由此而引发的联想与遐想,这就是音乐的面的延伸功能。音乐虽然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不过正因为有这种享受,我们才有脑部的冲击从而达到另一种幻想的境界。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面在几何中的解释是由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构成,但如果用相对论来解释的话,就应该是面与点与线是同在的。很直观的说,面和线是相对的,给的参照物再小一些,点也是面,线也是面,面亦是点,面亦是线.所以音乐创作并不是非要按部就班的从最小的组成部分写起。其实简单来概括,就像是美术可以把一切都看作成线性轮廓一样,音乐也有他的轮廓,通过轮廓去创作曲子,是捷径?是正统?这就需要大家自己去考虑了。

综上所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们往往依据音乐作品的诉求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点、线、面或将其加以综合运用,不断挖掘其音乐音响表现的资源。只要我们在今后的音乐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就能够发现点、线、面潜藏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旋律中的点线关系,《音乐爱好者》.1987年03期

[2]高家明.点线面的视觉心理效果,《美术大观》.2007年09期

[3]王放.试论想象力与音乐创作的关系,《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肖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视听技术》.2006年12期

[5]李君义.浅析贝多芬,《黄河之声》.2007年02期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04-26

农村小学生午休时间管理对策04-26

浅析小学数学口算教学04-26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04-26

中职数学函数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4-26

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04-26

浅谈小学音乐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04-26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04-26

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04-26

浅谈计算机电子工程技术的有效运用与发展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