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深入的文献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 2010 年 2019 年国十二家商业银行近十年的经营数据和这期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利率情况的相关数据,组成空间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的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金融创新工具首次出现并走入了人类的认知视野中。在汇率和利率双重风险下,资本市场急需一种金融产品来对抗风险。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远期、期权和期货等新兴的金融产品 金融衍生品出现了。
金融衍生品既具有套期保值的功能,使得商业银行有机会以低投入来转嫁风险;而敢于承受风险的机构,也有获取丰厚利润的机会。所以,金融衍生品业务在商业银行众多业务中受到追捧。1988 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为了有效监管银行、防范金融风险,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为 8%,这也使得金融衍生品业务得以迅猛发展,因为它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利润,同时也不损耗过多的银行资本,还能有效规避风险。但是在使用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风险也在不断暴露,杠杆性带来高额收益的同时,也将风险呈几何倍数放大。许多轰动全球的事件都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泛滥使用密不可分,如:巴林银行破产、2008 年美国 次贷危机 等。金融衍生品也一度成为悬挂在全球商业银行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根据我国《2019 年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显示:2019 年利率衍生品市场横向、纵向双维发展,基于 LPR 基准的产品应时而生;外汇市场成交量稳步增长。截止 2019 年末,利率衍生品市场成交量为 18.6 万亿元;汇率衍生品市场成交量为 119.8 万亿元。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LPR 利率),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更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推出更多的衍生金融工具,用以规避转移所面临的风险。而金融衍生品业务涉及金额较大,为保证金交易,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一旦违约,银行面临的风险巨大。2020 年初,中国银行 原油宝 事件,就是一个警钟。同时,2021 年 两会 期间政府发布的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纲要也明强调了保障金融风险安全的工作方向。①因此,金融衍生品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影响非常值得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部分学者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品可以有效对冲银行风险。
相对较早得出该结论的是 Diamod。他在 1984 年发表的论文中,通过理论分析,得出金融衍生品作为中间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1]。此后,在1993 年 Froot et al.也对该领域进行了模型研究。他的研究证明在外部环境不稳定、多变时,处于企业最优投资模型的框架下,金融衍生品有助于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2]。
二十一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通过计量分析、实证研究得出该结论。2006年 Yang D H, Song I, Yi J 等学者利用代表风险指标的权益 β,研究金融衍生品对韩国的上市银行风险的影响,得出结论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开展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3]。Mohamed Rochdi Keffala 采用动态广义矩量法(GMM 系统),基于 CAMELS 框架,使用了意大利 2005 年 2015 年期间 22 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实证结果显示:大多 CAMELS 指标受到了衍生工具的良好影响,使用衍生工具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财务健康[4]。Barbara A. Bliss、Jeffrey A. Clark 和 R. Jared DeLisle 通过通过实施一个多步骤程序,该程序涉及美国银行控股公司(BHCs)期权隐含波动率、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金融压力指数、表外衍生品等指标。研究成果分析表明,在我们可能面临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压力时,离岸金融公司如果风险敞口为正,他们为了减少所面临的的这些国际金融市场压力的边际风险,通常一般会选择使用利率、外汇、股票、大宗商品和其他类信用衍生品等投资方式[5]。
..........................
第 2 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金融衍生品概述
2.1.1 金融衍生品的定义
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s)也称金融工具衍生物、金融衍生产物,是一种泛指价值产生于更基本的各类标的资产的各种不同类型金融合约的总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价值衍生于二个或多个标的资产的业务或合约②。
这种合约包括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两种类型。在交易生成之前,对于交易价格及时间、资产特征和目标对象的交易方式等做出了标准化的就是标准化合约。因此,这些合约中的大多数都是在证券交易所发行和公开募集的。非标准化合约的具体内容一般是由进行交易的双方亲自协商确认,因此非常灵活。同时,标的资产的范围也很广泛,可以是股票债券、黄金白银、大豆玉米等,甚至也可以是虚拟形态的各类指数。
金融衍生品作为 一种合约 ,合约双方尚未确定,根据自身需求或对未来形势的预测,交易者可以选择在合约中的立场。交易方式为保证金交易,使其不需要发生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在到期日,结算通常是通过结算现金差额来完成的。因此,投资者的保证金占比越低,杠杆的效应就会变得更强,而其中的风险性也就越强。
2.1.2 金融衍生品的种类
金融衍生品的数量和种类在当今世界上不胜枚举,通过积极开展的金融创新活动,使之能够源源不断的推陈出新。国际上对金融衍生品的分类标准也较多,通常金融衍生品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1)根据交易方式,可以分为期货与远期、互换、期权这三大类。
第一大类:期货合约(Futures contract)和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都指的是交易参与者签订的在未来某个时间按某个价格买入或卖出某项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s)的合约。两者的差别在于远期属于非标准合约,而期货则是标准化合约。
第二大类:互换(Swaps),也称掉期,是指交易参与者(两人或两人以上)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交换现金流的合约。一般情况下,它是交易参与者根据自己预测的市场运行趋势,协商约定支付比率,互相为对方支付合约的费用。常见的互换合约是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等。
第三大类:期权(Options)又称选择权,该合约明确规定了期权持有人(Options holder)在未来特定的某个交易时间之时,或者该特定时间之前,拥有以事先合约确定的执行价格(Exercise price),买入或卖出标的资产的权利。有两种较为普遍的期权交易合约:一种是看涨期权(Call options),另一种是看跌期权(Put options)。
........................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受到了关注,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斯夫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z ▪)、乔治 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和迈克尔 斯宾塞(Andrew. Michael. Spence)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给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并于 2001 年共同获得了 诺贝尔 经济学奖。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常见地存在于每一个角落。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交易活动的买卖双方所了解的信息都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在交易过程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导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换言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个参与者知道的信息是不完全相同和全面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所掌握的信息要多于或者优于买方;掌握信息量比较少的任何一方都会尽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而那些已经掌握较多信息量的一方便能够通过出售字收集的信息,从中收取费用得益。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逆向选择,一个是道德风险。
金融衍生品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就存在这极高的信息不对称。因其产品机构涉及深奥难懂的高等函数运算,非专业人员很难明白其价值换算逻辑。这样就使得买卖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
2.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萌芽于 二战 后,正处于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美国管理协会保险事业部最早做出了了风险管理的实践。通过保险项目,来达到转嫁风险的目的。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风险管理理论才逐步形成,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和研究学科。1955 年,施耐德教授第一次明确正式的提出 风险管理 这一新科学概念。我国相关学者对风险管理研究最早开始于 1980 年左右。研究表明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选择的过程,是在降低风险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相机抉择的过程。商业银行作特殊的企业,从出现之始就天然的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图 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各环节采用方法 ...............................
第 3 章 我国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15
3.1 我国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历程................................... 15
3.2 我国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 16
第 4 章 金融衍生品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25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5
4.2 模型变量选取................................. 25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37
5.1 研究结论.......................................... 37
5.2 对策建议........................................ 38
第 4 章 金融衍生品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鉴于我国只有上市的商业银行才会定期披露通过审计的与银行经营的相关数据信息,所以,本论文选取的样本范围就选定在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之中。截至 2019 年末,我国上市银行的数量已多达 51 家,其中大多数银行多在 2015 年之后上市,部分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相关统计数据相对不完善,或者金融衍生品业务交易量较小,甚至有些商业银行并未涉及金融衍生品业务。所以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完善性,样本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最后,本论文选取了以下十二家金融衍生品业务交易量相对较大的上市商业银行为代表: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民生、招商、中信、兴业、光大、平安、浦发。其中,五家为国有银行,七家为股份制银行。
首先,考虑到 2008 年美国 次贷危机 的影响,利用 2008、2009 年数据作为衡量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指标,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数据不稳定性较高,不具有科学代表性和可靠的分析价值;其次,在我国经历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市场经济的恢复期,最后是银行业对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高度重视。鉴于以上因素,本论文最终选择的样本观测期是 2010 年 2019 年十年间的统计数据,时间频率为一年,加之相关宏观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检验中所用到的统计数据均是来源于 WIND 数据库、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及各家商业银行对外披露的年度报告。
表 4-1 变量说明 ...........................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论文经过深入的文献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 2010 年 2019 年国十二家商业银行近十年的经营数据和这期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利率情况的相关数据,组成空间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理论及现状角度
一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性,保证金交易方式的高度杠杆性、自身高风险性等特点,加之,其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根据金融创新理论,回避产生创新动力,这就使得金融衍生品天然就具备了规避金融控制和监管的内在属性,而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衍生品业务一旦发生违约、或操作失误,都会使商业银行风险水平提高。
二是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处于强势有效地阶段,这就造成金融衍生品市场只能反映出历史信息和一切可以得到的公开发布的信息,但是幕后信息不易被发掘,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功能不能有效实现,无法发挥资产组合分散风险及有效地对冲风险的作用。
三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种类的种类单一化、同质化。根据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的市场投资,能够有效的化解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非系统性风险。而金融衍生品业务目前应用领域的狭窄,商业银行间提供的金融衍生品种类的单一,产品同质性高,金融创新不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并依靠金融衍生品来转移、化解风险的需求。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工程管理论文:某建设集团公司租赁站物资管理推广思考04-26
工商管理论文:邮储银行宁德分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思考04-26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怎么写及范文案例04-26
基于BP算法的数字字符识别技术的研究04-26
基于TCP的拥塞控制策略研究04-26
教育论文:基于机器学习的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探讨04-26
基于数据仓库的超市进销存系统的设计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