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特征的工资差距分解研究

时间:2024-04-26 02:47:1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这是电大作文精选的经济论文范文,论文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特征的工资差距分解研究展开分析和探讨,本文重点关注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特征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利用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分解的方法,对流动人口工资差距进行详细考察与分解。

摘要:尝试将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因素(以签订劳动合同的种类进行划分)纳入分析框架中,但是由于 2015 年的调查问卷中并不包含相关内容,因此无法较为全面的建立分析框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稳健增长,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却在加剧。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竞争机制的引进有利打破了 平均主义 ,形成 效率主义 分配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1]。当前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进入深化阶段,走上在提高经济效率中促进社会公平的轨道,却也面临着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部分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我国的基尼系数自 1994年起一直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0.4),并且自 2015 年以来出现明显上升趋势,2019 年达到0.465∗,财富集中程度不断提高。而工资性收入则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工资差距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关注工资差距问题,是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这一远景目标的有力举措,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同样导致工资收入的不平衡。在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初期,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拓展和强化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尽管自党的十六大以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体制边界被不断冲破,但是在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农业户籍劳动力和非农业户籍劳动力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对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存在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平等以及合同保障不平等三个方面,这种制度性差异制约了城乡之间劳动力要素的平等交换,也导致流动人口内部形成结构分层[2]。有学者研究发现,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转变,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大幅提高,从 民工潮 到 民工荒 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力工资应该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现实中相较于高收入劳动者工资以较快速度增长,低收入劳动者工资却增长缓慢,劳动力市场工资分布出现 两极化 趋势[3]。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关注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特征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利用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分解的方法,对流动人口工资差距进行详细考察与分解。本文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经济带流动人口的特征与工资收入分析,第四部分为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收入水平的结构变动分析,第五部分为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分解,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对策。
本文将利用工资决定、工资差异等相关理论中的已有研究成果,探寻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特征分布及变动,挖掘影响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因素,进而为缩小流动人口的工资差距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适应性对策。其一,研究经济带流动人口的特征分布与工资收入状况。在结合前期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西方经济学工资决定、工资差异等相关理论出发,对观测个体的工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重点梳理经济带流动人口基于户籍性质差异在性别、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行业、职业、所有制、就业身份、城市规模等分类下的工资收入状况。其二,研究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结构变动。采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估计的方法,刻画不同组别间工资差距在整个工资分布上的变动。其三,研究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从结构效应与构成效应两方面,使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剖析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形成机制,并就分解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考察观测个体特征分布及个体特征回报的变化对工资差距变动的影响。全文结构设定为六部分,论文框架图及各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图 1 论文框架图
图 1 论文框架图 ................................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将工资差距的来源进一步分解,从而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加以解释分析。因此,在本文研究进一步开展之前,首先要厘清这些紧密联系的概念。
1.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Migrant Population)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可划分为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衡量流动人口的基本尺度是流动涉及的空间及持续的时间,尺度界定标准的不同导致相关部门统计口径有所区别。国家统计局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对流动人口使用了同样的界定标准,特指排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以外的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的人口,并且人户分离的持续时间为半年及以上。而本文采用的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其在 2011 年、2015年、2017 年的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技术文件中均指出,作为调查对象的流动人口是指非本区(县、市)户口且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的人口。
2.工资差距
工资差距(Wage Inequality)即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之间的差距。工资差距将会受到性别、年龄、工作经验、行业、职业、所有制、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按照计量劳动和支付报酬的方式不同,工资存在多种形式,根据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小时工资来衡量工资差距。
3.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Wage Structure Effect)指劳动者个体特征回报的变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也被称为价格效应。如果劳动者个体特征分布不发生变化,个体特征回报率的变化自然会导致工资差距的变动。例如,当教育分配状态不变的条件下,高等教育收益率的增加会导致劳动力工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10,11]。
.......................

(二)理论基础
现有对工资差距的研究以经验分析为主,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规范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就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介绍,重点依据流动人口工资差距产生的传导路径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1.推拉理论
人口流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经典文献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受到流出地不利生活条件的推动,也受到流入地较好发展前景的吸引,是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12,13]。
关于人口流动对个体收益和地区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国内外学者很早就达成了共识,近五年,各大城市推出一系列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增加人才储备量,促进城市人口结构年轻化、专业化。但是人口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仍然处在讨论之中。一方面,依据推拉理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人口流动可以看作市场机制自发的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收入平等化。另一方面,国内外的经验数据并非普遍支持这一理论观点,即流动人口的私人收益并不意味着地区间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平等,人口流动在提高私人所得的同时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种收入分配效应主要体现在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地区间的不平等。从推拉理论分析,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个[14]:其一,人口流动的累积特性导致某些流动界限的持久性。例如,社会关系纽带会导致弱势群体在长期中被不对称且不顺利地带入城市发展中,而城市规模的吸引力会使得大城市比小城市有更加稳定的、长期的人口流入。其二,一些因素会对人口流动的选择产生制约性影响,例如距离、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整体而言,拉动型的人口流动会使一些优秀的劳动者加入到城市先进者行列,而推动型人口流动下的劳动力个体收益会弱于前者,从而加剧流动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15]。
2.人力资本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人力资本由概念发展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人力资源和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本理论突破物质形态资本的局限性,强调人力资本同样是资本的重要构成,而教育投资则被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 13
(一)数据和变量 ......................................... 13
1.数据来源 ......................................... 13
2.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13
四、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结构变动分析 ............................ 30
(一)RIF 回归模型介绍 ............................... 30
(二)结果分析 ................................... 31
五、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分解 .................................. 39
(一)RIF 分解模型介绍 .......................................... 39
(二)结果分析 ............................... 41

五、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分解

(一)RIF 分解模型介绍
Oaxaca-Blinder 分解经常被用来分析两组样本数据之间的结果差异,其优点是能够得到详细的贡献程度分析。传统的 Oaxaca-Blinder 分解是将总差异划分为结构效应和构成效应,进而在两种效应下分解单个控制变量的贡献,最初用来分析平均值的差异,但是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逐渐用于分析一些统计数据与不平等指标的差异分解。FFL 提出将 RIF回归应用到 Oaxaca-Blinder 分解中,用于不平等指标的差异分解,Essama 和 Lambert[58]、Kjellsson[59]进一步在政策分析领域和卫生健康领域拓展了可应用此方法进行差异分解的指标。FFL[60]对 RIF 回归在 Oaxaca-Blinder 分解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广,提出使用重置权重与RIF 回归相结合的 RIF 分解方法,用于分解平均值以外其它分布统计量差异,估计控制变量对于不平等指标测量的影响,从而使得基于 RIF 回归的 Oaxaca-Blinder 分解能对所有分布进行非线性分解∗,其分解思路如下:
第一步,采用重置权重法,将感兴趣的分布统计量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构成效应[61]。传统 Oaxaca-Blinder 分解有两个弊端,一个是只能对均值分解,另一个是只有在条件期望是线性条件下,才能得到结构效应和构成效应的一致估计。针对第二个弊端,解决方法是使用重置权重来进行分解[62]。相较于使用非参数的改进估计方法,重置权重法可以应用于更一般的分布统计分解,FFL 则对此用 RIF 回归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二步,将工资结构和构成效应进一步划分为各协变量的贡献,识别出单一变量对感兴趣的分布统计量的影响。基于 RIF 回归,从而估计协变量变化对任何分布统计量的影响。在Oaxaca-Blinder分解中使用RIF 回归的主要优点是它提供了高度非线性泛函的线性逼近,例如分位数或基尼系数。然而,Rothe[63]指出,尽管此方法较为简洁,但是控制变量分布变化对某些非线性泛函的影响很难用 RIF 回归近似,因此通常会在分解结果中报告出近似误差。 表 17  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分解结果
表 17 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分解结果 .......................................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 CMDS2011、CMDS2015、CMDS2017 年的微观数据,结合相关研究,设置了性别、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行业、职业、单位性质、就业身份和城市规模等变量,利用工资决定、工资差异等相关理论中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影响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详细考察与分解,从结构效应与构成效应两方面对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进行解释并挖掘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水平在观测年份内有了明显提高。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及增长是有较大差异的,前者的工资收入不论在绝对数值还是增长幅度方面,都远远超过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户籍性质本身能够体现一定的劳动力素质,同时也会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以户籍性质划分的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体现在职业、行业、就业身份、单位性质等特征分布方面,最终体现在工资收入水平的差异上。
第二,不论是非农业户籍还是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工资水平都表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教育回报率随着受教育阶段的提高呈现边际报酬递增现象,该实证结果为扩大教育提高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收入水平提供了经验支撑。
第三,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中存在逐渐扩大的性别工资差距,中高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在观测年份内明显扩大,成为流动人口工资差距扩大的重要来源。从收入分层角度看,2011 年性别工资差异是随着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的,女性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受到相对较大的歧视;2017 年性别工资差异则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此时女性在高端劳动力市场受到的歧视程度加深,并超过低端劳动力市场。
第四,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成为扩大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中低收入群体中,非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率随时间变动而提高,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率随时间变动而降低。一方面,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民工群体由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发展并不匹配,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的生产性功能。他们往往较多从事对教育年限不敏感的工作,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而非一定的认知水平,因此教育对工资水平的影响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户籍歧视,农民工群体可能更多地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缺乏培训机会和晋升机制,累积效应弱化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形成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工程管理论文:某建设集团公司租赁站物资管理推广思考04-26

管理论文:中海油T公司LNG设备质量管理优化探讨04-26

工商管理论文:邮储银行宁德分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思考04-26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怎么写及范文案例04-26

基于BP算法的数字字符识别技术的研究04-26

基于TCP的拥塞控制策略研究04-26

教育论文:基于机器学习的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探讨04-26

基于数据仓库的超市进销存系统的设计04-26

基于Jabber协议的移动即时通讯系统研究与实现04-26

基于灰度特征和模板匹配的人眼定位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