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所用理论以及搜集到的资料、文献等存在不全面性,些许不足需要继续完善。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转型的政府对策研究的力度,真正将政府对策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的产业转型之路。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70 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向深入推进,在这一进程中,一大批以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发为重心的资源型城市得以壮大发展起来。资源型城市主要以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当地经济获得发展的强大动能[1]。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长期以来被高强度的开采,使得资源储量日渐枯竭,再加上发展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引起相关产业的衰退,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失业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就会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仅关系着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密切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推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政府在推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2],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科学研判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风向标。国家就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相继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系列重要文件,都明确指出要集聚社会力量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同时给出若干政策措施,为资源型城市探索产业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
陕西是矿产资源大省,地处陕西省最北部的榆林市因煤而富,依靠着煤炭开采与加工的产业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榆林市也面临着所有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通病,为此,榆林市政府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等提出多项政策和实施意见,以期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榆林市的产业转型获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也要认识到在助推榆林市实现有效转型的进程中必然存在着些许不足和挑战,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政策的制定,更应该落实好政策的协调和政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政策的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通过对榆林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展开深入研究,进而提出有力的政府对策,以使榆林市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1)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西方国家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可将之概括如下:
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展开,相关代表人物主要有 Lucas、Bradbury 等等。Lucas 针对资源型城镇人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环境、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状况展开了系统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历经建设期、发展期、转型期再到成熟期的 四阶段发展理论 [4],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后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此之后,众多学者以该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展开了更为系统的分析。Bradbury 深入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同时他对 Lucas 的 四阶段发展理论 提出质疑,认为资源型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不止于 Lucas 所指出的四个阶段,于是他又增加了衰退期、关闭期这两个新的发展阶段[2]。与此同时,Bradbury 为证明其观点,以处于衰退期的加拿大资源型城镇为研究对象[5],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该地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特征展开分析,其所做研究也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理论[6]。
在 20 世纪 30-70 年代,主要是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若干资源型城市进行研究,尤其侧重于资源型产业如何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选择等方面。在该阶段,诸如日本的九州、德国的鲁尔区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获得了一些较为可观的实践探索。70-80 年代中期阶段,学者们对早期的相关研究提出质疑并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过程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该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研究对象逐步从个体向群体过渡。
从 80 年代中期以来,考虑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并根据现实中的产业与经济结构以及市场等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的影响[1],该时期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了新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理论成为了主要的研究理论,在研究理论的转变下,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更加倾向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很多资源型社区针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做了一系列积极的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力求不同领域的产业能够均衡发展[7]。
图 1-1 论文的结构框架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资源型城市
对于 资源型城市 一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已久。在 1921 年,英国的一位著名学者--奥隆索,首次对矿业城市给出了定义,在这以后,以此为雏形,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演化而来。在此之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 资源型城市 作出了概念界定。美国学者汉尼斯选择从资源型产业的人力资源和产值这两个角度定义了资源型城市,许光洪着眼于城市产生方式的角度,他认为资源型城市起因于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是因一定数量的资源消费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39]。张秀生则从城市的主要功能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向社会提供一系列资源型产品的城市[40]。张米尔和张文忠立足于主导产业角度,指出资源型城市就是利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通过不同方式的开采和加工并将此做成主导产业的城市[41-42]。2013 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明确地界定了资源型城市是指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和加工,进而来培育资源型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的优势资源。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学者们从城市产生方式、城市的主要功能、主导产业等不同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表述,但所有的概念都是紧紧围绕着资源和城市这两个核心来展开。
2.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 这一词汇的使用已十分广泛,但目前其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有普遍观点认为产业转型是指国家、城市或某一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借助相关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或转变。本文结合以往成果进行综合考虑,认为产业转型应该在对城市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政策条件等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布置产业结构,准确定位产业发展目标,同时借助各种方式和手段对产业发展做出科学的引导和规划,以使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体系更加多元化。
...........................
(二)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理论
通常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简单的说就是各类要素在产业间的一种配置状态。产业结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与调整。
关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在 17 世纪开始兴起。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首次注意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发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应关系[43],同时他也指出各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以及人民收入之所以都出现出显著的差异,就是由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同所导致的。20 世纪 30-40 年代,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有赤松要和克拉克。赤松要基于总体角度提出了 雁形形态论 的产业发展理论,主张可以采用先进口、当地生产再出口的雁形形态的发展方式并紧跟国际市场发展的脚步来促进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克拉克通过研究三大产业要素的投入和产出提出了 克拉克法则 ,发现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劳动力要素会由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不断流动。在此之后,里昂惕夫、丁伯根、罗斯托等人对经济增长与三大产业发展的关系、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和经济成长阶段等都做出了深入研究,这些经济学家都揭示了产业结构从农业向服务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使相关理论在以往基础上更加丰富和完善。
产业结构理论对榆林市产业转型意义深远,榆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要坚持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基本指导,再通过相关政策的扶植,共同推动产业转型。要坚持以产业结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推动榆林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 3-1 榆林市 2015-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及增长率(单位:%)
.........................
三、榆林市产业转型及政策支持现状 12
(一)榆林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概况 12
1.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12
2.榆林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2
四、榆林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原因分析 22
(一)榆林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22
1.产业自身的问题 22
2.产业转型面临的生态问题 23
五、完善榆林市产业转型支持政策的建议 27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27
1.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7
2.着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28
五、完善榆林市产业转型支持政策的建议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1.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在长期的发展中,资源产业一直占据榆林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相关产业与企业在资源开发上还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已十分迫切。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完全摒弃,而是转变其生产方式并依托现代高新技术来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54]。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跟进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提高产业内部部分低端设备的更新速度,淘汰落后产能,拓宽传统产业、产品的创新思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将技术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深挖资源产业的价值,对其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拉长产业链,推动煤、化工、电实现多联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况进一步打造布局合理、产业链完整、富有特色的资源深加工型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使其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动力。
2.着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榆林市要实现有效的产业转型,必须着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首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简单来说,新兴产业就是依托前沿科技而兴起的新行业,榆林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对现有优势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进行综合考核,立足于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具针对性地培育新兴产业。要继续发展新能源产业,榆林种类多、用途广的能源资源正是新能源产业所需原材料的重要来源,需积极建设风电、光伏等相关的能源生产和应用基地,全力构建煤电、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的延续性产业链;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利用为核心,生产固废处理固化剂、高性能防渗材料等节能环保制品[55]。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榆林积极贯彻,将之作为发展要点,既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也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榆林也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来壮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增材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深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
总结
在当今时代,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榆林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产业转型必须提上日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有效转型,政府的作用十分关键,政府的对策能引导产业转型顺利进行,使转型事半功倍。本研究主要围绕榆林市的产业转型及政策来展开,对榆林产业转型及政策支持、转型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榆林实际来提出切实有效的政府对策与建议,旨在助力榆林市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并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价值。对资源型城市而言,其产业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运作,必然会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不同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其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紧贴当地实际,相应的政府对策也必须极具针对性。本篇论文以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所用理论以及搜集到的资料、文献等存在不全面性,些许不足需要继续完善。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转型的政府对策研究的力度,真正将政府对策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的产业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数字化校园中的新型信息系统平台设计04-26
基于SOPC的Flash数据烧写04-26
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的研究和比较04-26
SAP系统升级实施中的几个关键因素04-26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一种快速同步捕获算法04-26
GPRS通用通信系统的服务器端软件开发04-26
一种改进的移动Agent主动通信算法04-26